这颗彗星没“尾巴”
彗星最明显的特征是拖着一条光亮的大“尾巴”,因而民间将其称为“扫帚星”。可是,最近天文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个轨道与彗星类似但没有彗尾的天体,其独特性质可能会为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提供线索。
彗星由什么构成?
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蒸发,并反射太阳光,即分为中央密实而明亮的彗核、雾状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三个组成部分。由于带有长尾,又较少见,彗星一旦出现就甚为引人注目。
由于彗星是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在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它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同时还可能携带孕育生命的种子,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探测的重视。鉴于地面观测距离较远,难以认识彗星的真实面目,故而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后,就用航天器对其进行研究。
实际上,并非所有彗星都环绕太阳运转,有些只是太阳身旁的临时来客。凡是绕日运行的彗星,均被称为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都是很扁的椭圆,人们可以提前算出其到达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时间,为发射航天器进行探测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用航天器对多颗各具特色的彗星进行了探测,有的直接撞击或登陆彗核进行研究,还有的在穿行彗发时收集了约100万颗彗星尘埃微粒样品送往地球。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样品和探测数据资料,知晓了彗核内部含有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彗星成分中包含有机分子,加深了对太阳系起源的认识。
无尾彗星是怎么形成的?代号为C/2014 S3的无尾彗星
这颗人类首次发现的无尾彗星代号为C/2014 S3。在2014年发现它时,持续观测发现它的轨道与彗星类似,但许多其他特征与大多数彗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彗尾。天文学家称其为Manx天体,Manx是一种无尾猫的名字。科学家分析显示,这个天体的主要成分为岩石,水分含量只有常见彗星的十万到百万分之一,和常见的彗星不同,升温后也难以挥发物质,这可能就是它没有像一般彗星那样出现彗尾的原因。此外,它绕日运行一周需要860年,目前已经飞过了近日点,这个位置大概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两倍,正飞向太阳系外缘的奥尔特云区域。
无尾彗星的发现,不仅给彗星家族添加了一种类型,而且引起了专家们对其起源的探讨。天文学家认为,这个天体是在地球诞生时期形成的,很可能就是形成地球的原始天体的一部分,然后像打弹弓一样被弹射到了太阳系外缘。如果能再发现50~100个无尾彗星,那么研究人员就能知道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地球等行星是否就是在现在的位置上形成的,还是曾经在太阳系内“跳来跳去”。
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吗?
无独有偶,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地球化学家们可能找到了一个长期备受争议问题的答案: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在哪里诞生,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他们认为,彗星撞击地球或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太阳系
根据最近发表在《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报》上的文章称,大型陨石与彗星撞击海洋后所产生的变化为形成生命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和因冲击产生的高温岩石相互作用,致使复杂的有机分子被合成出来,封闭的陨石坑则成为了生命得以旺盛生长的小温室。也就是说,有尾彗星撞击海洋后会给地球带来有机分子,大型陨石包括大个儿的岩石彗星撞击海洋后会产生具有适当温度的陨石坑,两者处于同一地点时就可能孕育和存活生命。这一研究成果为地球生命来自太空说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
如果说以前的有尾彗星和无尾彗星都撞击过地球,助推了生命的诞生,今后若发生类似事件,则就成了巨大的天灾。美国于2005年1月12日发射升空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在2005年7月4日释放的“撞击者”探测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爆炸威力相当于4.5吨的梯恩梯(TNT)当量,击中彗核的地点,仅比预计位置相差1米。这一成功举措,不仅让科学家对彗星有了新的认识,还为人类应对天体的来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借鉴。科学家们希望,一旦发现有小天体来袭击地球时,可提前发射携有核导弹的宇宙飞船,当临近目标时,适时发射导弹,以巨大的核能量将其直接炸毁。当然,1枚导弹不行的话,可用多枚导弹陆续轰击,务必拒天敌于安全范围之外,确保人类摇篮——地球无虞。
【责任编辑】庞 云 (思飞)
彗星由什么构成?
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蒸发,并反射太阳光,即分为中央密实而明亮的彗核、雾状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三个组成部分。由于带有长尾,又较少见,彗星一旦出现就甚为引人注目。
由于彗星是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在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它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同时还可能携带孕育生命的种子,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探测的重视。鉴于地面观测距离较远,难以认识彗星的真实面目,故而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后,就用航天器对其进行研究。
实际上,并非所有彗星都环绕太阳运转,有些只是太阳身旁的临时来客。凡是绕日运行的彗星,均被称为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都是很扁的椭圆,人们可以提前算出其到达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时间,为发射航天器进行探测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用航天器对多颗各具特色的彗星进行了探测,有的直接撞击或登陆彗核进行研究,还有的在穿行彗发时收集了约100万颗彗星尘埃微粒样品送往地球。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样品和探测数据资料,知晓了彗核内部含有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彗星成分中包含有机分子,加深了对太阳系起源的认识。
无尾彗星是怎么形成的?代号为C/2014 S3的无尾彗星
这颗人类首次发现的无尾彗星代号为C/2014 S3。在2014年发现它时,持续观测发现它的轨道与彗星类似,但许多其他特征与大多数彗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彗尾。天文学家称其为Manx天体,Manx是一种无尾猫的名字。科学家分析显示,这个天体的主要成分为岩石,水分含量只有常见彗星的十万到百万分之一,和常见的彗星不同,升温后也难以挥发物质,这可能就是它没有像一般彗星那样出现彗尾的原因。此外,它绕日运行一周需要860年,目前已经飞过了近日点,这个位置大概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两倍,正飞向太阳系外缘的奥尔特云区域。
无尾彗星的发现,不仅给彗星家族添加了一种类型,而且引起了专家们对其起源的探讨。天文学家认为,这个天体是在地球诞生时期形成的,很可能就是形成地球的原始天体的一部分,然后像打弹弓一样被弹射到了太阳系外缘。如果能再发现50~100个无尾彗星,那么研究人员就能知道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地球等行星是否就是在现在的位置上形成的,还是曾经在太阳系内“跳来跳去”。
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吗?
无独有偶,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地球化学家们可能找到了一个长期备受争议问题的答案: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在哪里诞生,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他们认为,彗星撞击地球或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太阳系
根据最近发表在《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报》上的文章称,大型陨石与彗星撞击海洋后所产生的变化为形成生命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和因冲击产生的高温岩石相互作用,致使复杂的有机分子被合成出来,封闭的陨石坑则成为了生命得以旺盛生长的小温室。也就是说,有尾彗星撞击海洋后会给地球带来有机分子,大型陨石包括大个儿的岩石彗星撞击海洋后会产生具有适当温度的陨石坑,两者处于同一地点时就可能孕育和存活生命。这一研究成果为地球生命来自太空说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
如果说以前的有尾彗星和无尾彗星都撞击过地球,助推了生命的诞生,今后若发生类似事件,则就成了巨大的天灾。美国于2005年1月12日发射升空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在2005年7月4日释放的“撞击者”探测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爆炸威力相当于4.5吨的梯恩梯(TNT)当量,击中彗核的地点,仅比预计位置相差1米。这一成功举措,不仅让科学家对彗星有了新的认识,还为人类应对天体的来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借鉴。科学家们希望,一旦发现有小天体来袭击地球时,可提前发射携有核导弹的宇宙飞船,当临近目标时,适时发射导弹,以巨大的核能量将其直接炸毁。当然,1枚导弹不行的话,可用多枚导弹陆续轰击,务必拒天敌于安全范围之外,确保人类摇篮——地球无虞。
【责任编辑】庞 云 (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