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的前世今生(2)
在这里,月季不但被提到,而且也有了对其与蔷薇和玫瑰之间区别的感性认识。杨万里在《红玫瑰》里说:“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
只是在这种区别里,三者之间也被赋予了一种对象化的、内在的关联:“开随律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到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对月季有了较多记述:“月季一名‘卡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木,处处有之,人家多栽插之……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白者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变红。逐月一开,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之类也。”
明朝时,对月季的描述向药理、花色方面跨越了一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月季的记载称:“处处人家多栽扦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放,不结子也。”“扦”,取植物的根、茎、叶等的一段插在土壤里,使之长成新的植株。可见,当时的月季栽培因人工扦插技术,已是“处处人家”,非常普及了。
清代“变种之法”的出现,使月季的花色和品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所谓“变种”之法,是指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由于月季是异花传粉植物,所以能在自然环境中借助昆虫传粉,与蔷薇属其他种或者其他月季品种进行自然杂交,导致产生的后代出现明显变异,扦插术无性繁殖则能使变种性状稳定传递给后代。于是,种子繁殖与扦插技术结合后,月季品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遗憾的是,清朝以后,月季的栽培和育种在我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战乱等因素,许多珍贵的古老月季品种丢失、灭绝,只有春水绿波、桃坞春深等为数不多的古老月季品种被保留下来。虽有零散的种植,但因缺乏管理,前景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以及西方传教士对东方风土人情的引介,在世界的另一端,月季的命运已经悄然迈出现代的步伐,古老月季的那种恬静之美和价值要在另一个世界被重新认识了。
跨国婚姻的结晶
在现代月季出现之前,法国蔷薇、突厥蔷薇和百叶蔷薇是欧洲常见的几个古典蔷薇品种,都是不能四季开花的,其杂交育种的范围也限制在这几个品种之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直到中国月季的到来。
早在16世纪,中国月季已经流入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画家布隆奇诺描绘的爱神丘比特旁,有几枝花型独特的粉红色月季,经专家考证,确认是中国月季。
1733年,荷兰植物学家格罗诺夫纳得到一份红色月季花干标本,并加以形态描述。1768年,荷兰植物学家贾坤在格罗诺夫纳的基础上再次核定该标本,将其命名为“中国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目前,全世界沿用的就是这一称谓。
18世纪,随着欧洲与中国贸易的发展,欧洲曾有专人来中国搜集优良的月季品种。中国的月季由此相继被引种到欧洲。由于当时中国到欧洲要途经孟加拉,所以彼时中国月季被误认为是“孟加拉月季”。
17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花园里发现一株连续开花的红月季,将它带回英国,送给公司董事长斯莱特——一位热心的园艺家。1794年,斯莱特以“中国红月季花(月月红)”的名称将其插图发表在《植物》杂志上。
1798年,中国月季被引入巴黎栽培。当时,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正在为排遣因丈夫远征所带来的孤独寂寞而四处寻找玫瑰品种。据说,为确保中国月季能被安全地运送到法国,正在交战的英法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最终把中国古老月季交到约瑟芬手中。
19世纪初,欧美国家普遍种植的杂种长春月季的主要缺点是花量少、花期短、花色不够丰富;所以,当时育种家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寻找新的基因组合,不断改善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已经引种到欧洲的中国月季品种广泛参与到当地的月季育种中,兴起了一股蓬勃的月季育种浪潮。
首先是月季花和法国蔷薇杂交后产生波特兰蔷薇。这一蔷薇除春季开花外,还能在秋季再次开花。1820年,在波旁岛发现由月季花和大马士革蔷薇自然杂交产生的波旁蔷薇;1837年,有育种家以波特兰蔷薇和波旁蔷薇为亲本育成了杂种长春月季,它明显超越了原有的月季和蔷薇,具有长势强、植株壮、花香、色艳等特点。
其次,美国育种家用香水月季的园艺品种和麝香蔷薇杂交后育成诺伊赛特蔷薇;随后,在诺伊赛特蔷薇的基础上培育出茶香月季。所有这些,连同欧洲的培育成果,为现代月季的培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1867年,法国人通过杂种长春月季和茶香月季培育出了杂交茶香月季新品种——法兰西(La France),开启了现代月季的新篇章,成为月季发展史上的转折点(1867年以前的月季品种被称为古代月季,1867年以后的月季品种则被称为现代月季)。杂交茶香月季具有花大、色彩丰富、花形优雅、植株挺拔、四季开花、耐寒性强等特点,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成为当代栽培月季的主角。目前,全世界已有的3万多个月季品种中,其中1.1 万个是杂交茶香月季。
1939 年,法国人弗朗西斯·梅朗在法西斯的铁蹄下培育出了杂交茶香月季,这种具有中国血统的月季,曾获得英国皇家月季协会金奖、全美月季协会金奖。1945 年,美国太平洋月季协会将该品种命名为“和平”。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个故事。据说命名这一天,恰逢联军攻克柏林。当年10月,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会议,当时,每位参会代表的房间里都有一束象征和平的“和平”月季。自此,月季成了“和平”的代名词,“和平之花”也成了所有月季的代称。
绵延千载的花文化
月季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在古代诗词、小说、戏曲、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中多有描述和涉及,人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见到月季的身影。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的古代先人就已经开始应用蔷薇类植物。新石器时期庙底沟花卉图纹华山玫瑰应该是人类最早利用蔷薇属植物的印记。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在关中、晋南和豫西,北到河套地区,南达汉江北部,西到甘肃的洮河,东至河南郑州。这说明,远在几千年前的黄河一带就有蔷薇属植物的大量分布,并融入了先人们的生活之中。有学者推测,蔷薇(月季)曾作为古代先人的一种图腾植物用来祭拜。 (汪劲武)
只是在这种区别里,三者之间也被赋予了一种对象化的、内在的关联:“开随律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到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对月季有了较多记述:“月季一名‘卡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木,处处有之,人家多栽插之……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白者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变红。逐月一开,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之类也。”
明朝时,对月季的描述向药理、花色方面跨越了一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月季的记载称:“处处人家多栽扦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放,不结子也。”“扦”,取植物的根、茎、叶等的一段插在土壤里,使之长成新的植株。可见,当时的月季栽培因人工扦插技术,已是“处处人家”,非常普及了。
清代“变种之法”的出现,使月季的花色和品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所谓“变种”之法,是指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由于月季是异花传粉植物,所以能在自然环境中借助昆虫传粉,与蔷薇属其他种或者其他月季品种进行自然杂交,导致产生的后代出现明显变异,扦插术无性繁殖则能使变种性状稳定传递给后代。于是,种子繁殖与扦插技术结合后,月季品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遗憾的是,清朝以后,月季的栽培和育种在我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战乱等因素,许多珍贵的古老月季品种丢失、灭绝,只有春水绿波、桃坞春深等为数不多的古老月季品种被保留下来。虽有零散的种植,但因缺乏管理,前景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以及西方传教士对东方风土人情的引介,在世界的另一端,月季的命运已经悄然迈出现代的步伐,古老月季的那种恬静之美和价值要在另一个世界被重新认识了。
跨国婚姻的结晶
在现代月季出现之前,法国蔷薇、突厥蔷薇和百叶蔷薇是欧洲常见的几个古典蔷薇品种,都是不能四季开花的,其杂交育种的范围也限制在这几个品种之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直到中国月季的到来。
早在16世纪,中国月季已经流入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画家布隆奇诺描绘的爱神丘比特旁,有几枝花型独特的粉红色月季,经专家考证,确认是中国月季。
1733年,荷兰植物学家格罗诺夫纳得到一份红色月季花干标本,并加以形态描述。1768年,荷兰植物学家贾坤在格罗诺夫纳的基础上再次核定该标本,将其命名为“中国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目前,全世界沿用的就是这一称谓。
18世纪,随着欧洲与中国贸易的发展,欧洲曾有专人来中国搜集优良的月季品种。中国的月季由此相继被引种到欧洲。由于当时中国到欧洲要途经孟加拉,所以彼时中国月季被误认为是“孟加拉月季”。
17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花园里发现一株连续开花的红月季,将它带回英国,送给公司董事长斯莱特——一位热心的园艺家。1794年,斯莱特以“中国红月季花(月月红)”的名称将其插图发表在《植物》杂志上。
1798年,中国月季被引入巴黎栽培。当时,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正在为排遣因丈夫远征所带来的孤独寂寞而四处寻找玫瑰品种。据说,为确保中国月季能被安全地运送到法国,正在交战的英法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最终把中国古老月季交到约瑟芬手中。
19世纪初,欧美国家普遍种植的杂种长春月季的主要缺点是花量少、花期短、花色不够丰富;所以,当时育种家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寻找新的基因组合,不断改善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已经引种到欧洲的中国月季品种广泛参与到当地的月季育种中,兴起了一股蓬勃的月季育种浪潮。
首先是月季花和法国蔷薇杂交后产生波特兰蔷薇。这一蔷薇除春季开花外,还能在秋季再次开花。1820年,在波旁岛发现由月季花和大马士革蔷薇自然杂交产生的波旁蔷薇;1837年,有育种家以波特兰蔷薇和波旁蔷薇为亲本育成了杂种长春月季,它明显超越了原有的月季和蔷薇,具有长势强、植株壮、花香、色艳等特点。
其次,美国育种家用香水月季的园艺品种和麝香蔷薇杂交后育成诺伊赛特蔷薇;随后,在诺伊赛特蔷薇的基础上培育出茶香月季。所有这些,连同欧洲的培育成果,为现代月季的培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1867年,法国人通过杂种长春月季和茶香月季培育出了杂交茶香月季新品种——法兰西(La France),开启了现代月季的新篇章,成为月季发展史上的转折点(1867年以前的月季品种被称为古代月季,1867年以后的月季品种则被称为现代月季)。杂交茶香月季具有花大、色彩丰富、花形优雅、植株挺拔、四季开花、耐寒性强等特点,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成为当代栽培月季的主角。目前,全世界已有的3万多个月季品种中,其中1.1 万个是杂交茶香月季。
1939 年,法国人弗朗西斯·梅朗在法西斯的铁蹄下培育出了杂交茶香月季,这种具有中国血统的月季,曾获得英国皇家月季协会金奖、全美月季协会金奖。1945 年,美国太平洋月季协会将该品种命名为“和平”。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个故事。据说命名这一天,恰逢联军攻克柏林。当年10月,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会议,当时,每位参会代表的房间里都有一束象征和平的“和平”月季。自此,月季成了“和平”的代名词,“和平之花”也成了所有月季的代称。
绵延千载的花文化
月季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在古代诗词、小说、戏曲、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中多有描述和涉及,人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见到月季的身影。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的古代先人就已经开始应用蔷薇类植物。新石器时期庙底沟花卉图纹华山玫瑰应该是人类最早利用蔷薇属植物的印记。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在关中、晋南和豫西,北到河套地区,南达汉江北部,西到甘肃的洮河,东至河南郑州。这说明,远在几千年前的黄河一带就有蔷薇属植物的大量分布,并融入了先人们的生活之中。有学者推测,蔷薇(月季)曾作为古代先人的一种图腾植物用来祭拜。 (汪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