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867524
古代科举名额是如何分配的?(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3期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废黜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荐举选士的“九品中正制”,改以考试铨选官吏。至清末,开科取士成为定例,是朝廷招贤揽才的主要方式,历时长达千余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为中下阶层民众向上流动提供了阶梯,促进了中国的大一统。缘于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文化与教育水平千差万别,科举名额分配制度由来已久,延宕不息。

    隋唐时期的科举名额分配中国科举博物馆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后世奠定了许多典章制度,树立了治国典范。以唐代为例。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两级,一是州试,又名解试;一是省试,规定凡州试合格之后,方能参加中央一级的省试。科举考试的科目也名目繁多,但最受重视的还是明经(“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进士(“进士”最早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宋以后,贡生需经殿试后,及第者赐以“进士”出身)两科。在有唐一代的宰相中,多半是进士出身。进士科最难考,一百人中不过取一两名,倘若中举,便可“鲤鱼跃龙门”,登科为士。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据《文献通考》记载,有唐一代289年间,共录取进士6427名;实际的数量远不止于此,应在万名左右。科举匾额博物馆

    囿于各州人口数量与赋税征收标准不同,为了便于管理,初唐将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后归并为“上州、中州、下州”三等;其中,上州109个,中州29个,下州189个;唐中后期,州的数量略有变化。按照建置州的级别高下,政府对每州贡生的解额数量进行了周详的规定,“凡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除进士科解额外,对明经科的解额也予以限制,如规定国子监明经解额人数不应超过300人,畿辅州解额人数不应超过50人。

    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三类:一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又名“生徒”,每年经学馆考核通过后,便可直接送尚书省参加省试;二是社会考生,他们或就读于私塾,或自学成才,每逢科举考试,便可向所在州县报考,名为“乡贡”,考中后,再前往尚书省参加省试;三是皇帝特别下诏征集某类名士所举行的科举考试,名为“制科”。除制科为临时举行的考试外,其他两科均为常科,即在固定时间内举行。无论是常科还是制科,唐代均按照人数多寡选拔贡生名额,即上州岁贡3人,中州岁贡2人,下州岁贡1人。在会试的录取中,并无固定的名额分配。考生使用的考篮和考箱

    虽然只要符合条件,不同地域的人均可参加科考,但在实际的拔擢中,还是存在地域倾向的。以宰相为例,有唐一代共有宰相369人,主要分布全国9个道(道,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在史书有传的143人中,隶属北方的宰相多达121人,隶属南方的宰相仅有22人。其中,隶属畿辅之地的关内道,所出宰相最多,高达44人;其次是出自河北道的宰相,共计31人,两者占总数的近一半以上;在隶属南方的宰相中,最多的江南道仅有10人,尚不足总数的7%。

    事实上,唐代的宰相多出自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尤以畿辅周遭的关内道、河北道、河南道为主。倘若具体到州而言,则以京兆府、相州、郑州、洛州等地偏多,以至于唐代文豪柳宗元也坦言“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面,主要在于两个原因:一是唐代的上层统治阶级大多出自关陇一带,关中地区是其统治根基所在,为了更好的拱卫中央,朝廷在拔擢人才方面,偏向于招揽关中名士;二是“安史之乱”以前,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南方,南北文化与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南北录取名额数量的不同。科举考试的复制场所

    两宋时期的科举名额分配

    北宋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布衣者入仕,肇始于北宋。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更加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朝廷在科举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譬如禁止考生与主考官私相授受、考卷需弥录滕封等。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戊子科(1888)

    北宋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即发解试、省试和殿试。无论参加考试的人数,还是录取的名额,均远甚于唐代。因此,解额的多寡,成为各地录取比例的关键所在。北宋初年,朝廷对发解试尚无固定解额,一切以考生成绩优劣论定,即“合格者即得解送”。随着人口的增加,各地解送的贡生越来越多,以致贡院人满为患。为此,朝廷开始制定章程,控制解额数量。至道三年(997),宋太祖命翰林院拟定发解条制,规定“每进士一百人,只解二十人。《九经》以下诸科共及一百人,只解二十人赴阙”;大中祥符三年(1009),宋真宗更是将比例解额制改为固定解额制。为了彰显皇恩,对于常年遭受辽军袭扰的边疆地区,宋廷格外优待,不仅增加录取解额数量,甚至还有“免解恩例”。 (董强)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