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亮布,大山深处的时尚织品(1)
这是一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且保暖、防水、透气、抗菌的神秘面料。即使少女身上的银饰、绣片五彩炫目,依然压不住它的魅惑。那是一种黑色中透着金属般神秘冷艳之光的面料,有点儿挺括,但自然成形。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上那些古老的纹样相比,它现代得几乎可以直接裹在模特身上在国际T台上亮相。这就是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侗族甚为流行的一种手工织品——亮布。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区。他们平日里的穿着一般是一身紫青色的衣服,身处山野之中,这种服装的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而在一些盛大的场合上,他们则可能穿上一身呈现金属光泽的衣服,其色泽、工艺、质地一点不亚于刺绣和织锦,很是好看。侗族人平日里所穿的紫青色服装,由侗族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衣料——侗布所制,这是一种十分特殊、工序复杂并且传承久远的民族工艺。他们节日里所穿的亮闪闪的衣服布料则是更加神秘的布料——亮布。它是一种在侗布的基础上经过表面特殊处理而成的布料,是侗族印纺染织物中的上乘之作,备受侗族人民喜爱。
千辛万苦制侗布
在揭开亮布的神秘面纱前,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侗布是怎么制成的。
侗族的文化、事物在古代的起源均以民歌和传说故事为载体,通过口头文学传承下来,纺织品亦是如此,世代相传,传唱千古。侗族人认为是其繁衍人类的始祖发明了侗布,它是伴随着侗族的诞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手工纺织品。作为侗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布料,侗布是侗族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支柱。侗布不仅有着良好的蔽体御寒的使用性能,其用途还非常广泛,从内衣到外衣,从头帕到绑腿,从工艺品到祭祀用品,各种用途应有尽有,同时还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气息和审美理念,以及一个民族的历史。捶打
侗布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主要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在织造工艺上,摘棉、弹棉、纺线、织布等环节均为手工操作,织成的土布有平纹布、蜂窝布、鱼骨头纹布、花椒布、斜纹布等,制作较简单省时也最常见的为平纹布和斜纹布。
侗布的制作是一个相当繁琐而又神奇的过程,染整工艺是侗布的一大亮点:从工具和原料上看,所用工具古朴简单,大致包括染桶、竹篮、木盆、木锤等。而其染料均为天然植物染料,主要提炼自蓼蓝、马蓝和木蓝等蓝草。整理剂则有薯莨、牛胶、鸡蛋清、金樱子根、黄豆等,品种丰富,侗族各个分聚地所用的整理剂也不尽相同,但是应用目的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处理后的布料手感、色泽、舒适度等方面。另外,部分侗族人在制作染料的过程中还会加入神秘的“材料”,其多为中草药,但是具体品种依旧属于“秘密”。有趣的是,制作侗布、亮布的技术由侗族的男子掌握,女子则主要负责具体制作。
从工艺过程上看,侗布要经过多次的染色、捶打、上浆等过程,晾晒后才能成型。整个制作过程时间很长,在制作过程中,侗族女子可能会一整天布料不离手。晾晒
由于深色耐脏且稳重大方,与华丽的刺绣相得益彰,所以大多数侗族服装都以深蓝为底色。从白色的棉布到深蓝布,主要是由蓝靛染成的。尽管蓼蓝、马蓝和木蓝这三种植物都可被用于染蓝,它们却是不同科的植物,形态差异很大。蓼蓝属于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呈椭圆形,干后会变蓝色;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发现“蓼蓝即堪揉汁染翠碧”。马蓝是爵床科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倒卵形,干时黑绿色。木蓝是豆科的一种灌木,羽状复叶。
调制染料时,先将植物叶片和嫩茎收割后倒进染缸,加水浸酿;待液体呈深蓝色时,将茎叶捞出,加入石灰水,用力搅拌,使水和靛蓝分离,底部留下的沉淀就是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土靛。把土靛和酒倒入碱水中,在染缸中发酵大约12天。期间,需要不时用木棍搅拌,通过色、味、触感来判断染料是否做好:用眼睛看,发酵好的染料呈黄色;用嘴尝,有一点点酒味即可,若有酸味则表明石灰多了,需要加入甜酒和水来调节;用手摸,看有无黏性,有黏性就表明可以染色了。一般每50千克染料能染40~50米布,每染完一次都要“喂料”(加入新的染料),不能让靛水虚亏,因为缸水是靠碱和石灰养着的。由于缸水温度需要保持在20℃左右,所以过了重阳节之后,到来年春天之前还需要给染缸生火加温。
染料做好了,就可以把准备好的白布一节一节按顺序放入染桶,浸染后取出漂洗,在架子上晾晒氧化;晾干后,重新浸入染桶。就这样反复浸染、漂洗、晾晒,蓝色一层层加深。一天中要反复浸染3次,完成全部过程一般要持续两天。
布是怎样变亮的
侗布的染整工艺本就十分复杂,而以此为基础的亮布染整工艺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甚至有“十染十漂十捶”“两浸”“两刷”“ 两蒸”“加色”一说,其过程还要用到牛胶水、鸡蛋清、薯莨或者杨梅树皮等,最终成型后才是那种发光的亮布。
可是,布到底是怎么变亮的呢?
清晨,走在黔东南寨子的小河边,常常可以看到捶布的妇女。这个时候的布已被露水打湿,比较柔软,正是捶布的好时候,而捶打可以压扁纱线,使竖起的绒毛被压伏,从而使布匹表面平滑光洁。捶打好的布还需要放入染缸中染蓝,每染完一次都要漂洗、晾晒,干后放入新的牛胶水中再染。这种牛胶水是牛皮加清水用文火清炖而成的。把染好的布用牛胶水均匀涂抹,待布匹干后,再放入薯莨煮出的水中反复染三次;晾干后,再用牛胶水涂抹,然后晾干。这个过程可以固色和让布硬挺。如此反复四五次后,就得到了不太亮的普通亮布。整个过程至少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龚龑)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区。他们平日里的穿着一般是一身紫青色的衣服,身处山野之中,这种服装的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而在一些盛大的场合上,他们则可能穿上一身呈现金属光泽的衣服,其色泽、工艺、质地一点不亚于刺绣和织锦,很是好看。侗族人平日里所穿的紫青色服装,由侗族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衣料——侗布所制,这是一种十分特殊、工序复杂并且传承久远的民族工艺。他们节日里所穿的亮闪闪的衣服布料则是更加神秘的布料——亮布。它是一种在侗布的基础上经过表面特殊处理而成的布料,是侗族印纺染织物中的上乘之作,备受侗族人民喜爱。
千辛万苦制侗布
在揭开亮布的神秘面纱前,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侗布是怎么制成的。
侗族的文化、事物在古代的起源均以民歌和传说故事为载体,通过口头文学传承下来,纺织品亦是如此,世代相传,传唱千古。侗族人认为是其繁衍人类的始祖发明了侗布,它是伴随着侗族的诞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民族手工纺织品。作为侗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布料,侗布是侗族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支柱。侗布不仅有着良好的蔽体御寒的使用性能,其用途还非常广泛,从内衣到外衣,从头帕到绑腿,从工艺品到祭祀用品,各种用途应有尽有,同时还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气息和审美理念,以及一个民族的历史。捶打
侗布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主要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在织造工艺上,摘棉、弹棉、纺线、织布等环节均为手工操作,织成的土布有平纹布、蜂窝布、鱼骨头纹布、花椒布、斜纹布等,制作较简单省时也最常见的为平纹布和斜纹布。
侗布的制作是一个相当繁琐而又神奇的过程,染整工艺是侗布的一大亮点:从工具和原料上看,所用工具古朴简单,大致包括染桶、竹篮、木盆、木锤等。而其染料均为天然植物染料,主要提炼自蓼蓝、马蓝和木蓝等蓝草。整理剂则有薯莨、牛胶、鸡蛋清、金樱子根、黄豆等,品种丰富,侗族各个分聚地所用的整理剂也不尽相同,但是应用目的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处理后的布料手感、色泽、舒适度等方面。另外,部分侗族人在制作染料的过程中还会加入神秘的“材料”,其多为中草药,但是具体品种依旧属于“秘密”。有趣的是,制作侗布、亮布的技术由侗族的男子掌握,女子则主要负责具体制作。
从工艺过程上看,侗布要经过多次的染色、捶打、上浆等过程,晾晒后才能成型。整个制作过程时间很长,在制作过程中,侗族女子可能会一整天布料不离手。晾晒
由于深色耐脏且稳重大方,与华丽的刺绣相得益彰,所以大多数侗族服装都以深蓝为底色。从白色的棉布到深蓝布,主要是由蓝靛染成的。尽管蓼蓝、马蓝和木蓝这三种植物都可被用于染蓝,它们却是不同科的植物,形态差异很大。蓼蓝属于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呈椭圆形,干后会变蓝色;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发现“蓼蓝即堪揉汁染翠碧”。马蓝是爵床科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倒卵形,干时黑绿色。木蓝是豆科的一种灌木,羽状复叶。
调制染料时,先将植物叶片和嫩茎收割后倒进染缸,加水浸酿;待液体呈深蓝色时,将茎叶捞出,加入石灰水,用力搅拌,使水和靛蓝分离,底部留下的沉淀就是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土靛。把土靛和酒倒入碱水中,在染缸中发酵大约12天。期间,需要不时用木棍搅拌,通过色、味、触感来判断染料是否做好:用眼睛看,发酵好的染料呈黄色;用嘴尝,有一点点酒味即可,若有酸味则表明石灰多了,需要加入甜酒和水来调节;用手摸,看有无黏性,有黏性就表明可以染色了。一般每50千克染料能染40~50米布,每染完一次都要“喂料”(加入新的染料),不能让靛水虚亏,因为缸水是靠碱和石灰养着的。由于缸水温度需要保持在20℃左右,所以过了重阳节之后,到来年春天之前还需要给染缸生火加温。
染料做好了,就可以把准备好的白布一节一节按顺序放入染桶,浸染后取出漂洗,在架子上晾晒氧化;晾干后,重新浸入染桶。就这样反复浸染、漂洗、晾晒,蓝色一层层加深。一天中要反复浸染3次,完成全部过程一般要持续两天。
布是怎样变亮的
侗布的染整工艺本就十分复杂,而以此为基础的亮布染整工艺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甚至有“十染十漂十捶”“两浸”“两刷”“ 两蒸”“加色”一说,其过程还要用到牛胶水、鸡蛋清、薯莨或者杨梅树皮等,最终成型后才是那种发光的亮布。
可是,布到底是怎么变亮的呢?
清晨,走在黔东南寨子的小河边,常常可以看到捶布的妇女。这个时候的布已被露水打湿,比较柔软,正是捶布的好时候,而捶打可以压扁纱线,使竖起的绒毛被压伏,从而使布匹表面平滑光洁。捶打好的布还需要放入染缸中染蓝,每染完一次都要漂洗、晾晒,干后放入新的牛胶水中再染。这种牛胶水是牛皮加清水用文火清炖而成的。把染好的布用牛胶水均匀涂抹,待布匹干后,再放入薯莨煮出的水中反复染三次;晾干后,再用牛胶水涂抹,然后晾干。这个过程可以固色和让布硬挺。如此反复四五次后,就得到了不太亮的普通亮布。整个过程至少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龚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