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沪上老城厢最后一块“里子”(1)
上海老城厢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这里是上海的腹地,也是上海人最早开辟的生存空间,是上海作为一座大都市的起点和基石。位于老城厢东南部的乔家路虽然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路;然而,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生活街区的格局和建筑群。在上海,这是绝无仅有的。
最有味道的小街乔家路上的石库门
明清时期,乔家路还只是一条河浜,它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曲曲折折不足1000米。明末名将乔一琦世代居此,浜因乔家而得名,人称乔家浜。河浜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河道旁还有寺庙、善堂、衙门、商号等。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改为现名。
自明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带曾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档住宅区和名人聚集地,不乏明清乃至民国初期的建筑遗风。
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这样评价乔家路:“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前,上海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仅就建筑特征而言,就已经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筑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质以及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从这小小的一平方千米,普通的游览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是怎么样的。”
阮仪三认为,在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梓园
在这条门牌号码不到300号的老街上,既有明清建筑,也有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酒坊、南货店、糕团店、布店、米行、铜匠铺等商铺建筑。如今,那些建筑上的雕花、门楣虽然已被岁月的痕迹染得面目全非,但只要一踏上这条苔藓斑驳的小路,不经意间,就会踩到一串故事。
明清故宅“最乐堂”
明末名将乔一琦的故宅坐落在乔家路143号。
乔一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33岁时中武举,开始了用刀剑建功立业的生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乔一琦被提升为镇江游击都司,驻守辽东鸭绿江边的镇江堡。次年初,明军四路攻打后金,乔一琦率500人破后金军十寨,斩努尔哈赤第三子阿都和女婿火胡里奴,血战四昼夜,挺进300里;后因主力全军覆没,遂成孤军,陷入重围。乔一琦不肯投降,自尽于滴水崖。清乾隆四十年(1775),清廷赐谥“忠烈”,入祀忠义祠。
乔一琦不但武功高强,其诗作和书法也属上品,在当时就有“儒将”之称。今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他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他在上海法华寺所书《金刚经》石刻。
乔一琦故宅,本名“最乐堂”,位于乔家路西药局弄口,是上海地区保存比较好的明清故宅之一。其整体格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三出式住宅。明代建筑九间楼
首进为长廊式庭院,同时又是乔氏故宅的府门。府门前各有一个四棱柱台的台基,当年是用来插大旗的,现今只存右边其一了。在庭院和第二进门之间的左上侧有一座瞭望台,有木头楼梯通达。再往里走,是第二进门,进门后,是一个天井,现存的门楼残留着青黑色的砖石,虽经数百年沧桑,仍保留了乔氏故宅门楼巍峨雄壮的气派。再往里,便是第三进的正屋了。乔氏故宅正屋的主体部分是上下两层各三间的主屋,东西两旁是上下两层的厢房,共10间房,中间一间是客堂,旁边两间各有一座木楼梯通往两旁厢房。从客堂这一间向里走直通屋后的庭院,左手还有一座楼梯可以通往西边的厢房。
从现存乔氏故居的格局和占地面积来看,明代乔家虽为当年上海地区的名门望族,但其住宅相当简朴。
而今,乔氏故宅已变成了普通居民的住宅,内部的横梁、斗拱和雕花虽已不是明清时的原物,但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形制和布局。
王一亭与梓园
乔家路113号是海上名园王一亭故居——梓园所在地。“宜稼堂”遗址
王一亭,名震,字一亭,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别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是清末民初上海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上海最大的买办之一,曾任上海商会会长;他一生醉心于书画,是海上画派重要人物之一,曾从任伯年习画,与吴昌硕亦师亦友。
清光绪六年(1880),13岁的王一亭开始在钱庄当学徒。7年后,王一亭在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1904年,王一亭与张謇一起发起创办上海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并任董事长。此后,他与沪上名流沈曼云、李云书等人相继创办了信威商业储蓄银行、业成公司、立大和申大面粉厂、华商电气公司等实业,成为沪上工商业大亨。
作为同盟会会员,王一亭追随孙中山,不仅出钱出力援助革命军,还支持自己的大儿子任敢死队队长,冒死解救被囚的国民党元老陈其美,并与其成为莫逆。 (惜珍)
最有味道的小街乔家路上的石库门
明清时期,乔家路还只是一条河浜,它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曲曲折折不足1000米。明末名将乔一琦世代居此,浜因乔家而得名,人称乔家浜。河浜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河道旁还有寺庙、善堂、衙门、商号等。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改为现名。
自明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带曾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档住宅区和名人聚集地,不乏明清乃至民国初期的建筑遗风。
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这样评价乔家路:“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前,上海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仅就建筑特征而言,就已经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筑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质以及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从这小小的一平方千米,普通的游览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是怎么样的。”
阮仪三认为,在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梓园
在这条门牌号码不到300号的老街上,既有明清建筑,也有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酒坊、南货店、糕团店、布店、米行、铜匠铺等商铺建筑。如今,那些建筑上的雕花、门楣虽然已被岁月的痕迹染得面目全非,但只要一踏上这条苔藓斑驳的小路,不经意间,就会踩到一串故事。
明清故宅“最乐堂”
明末名将乔一琦的故宅坐落在乔家路143号。
乔一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33岁时中武举,开始了用刀剑建功立业的生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乔一琦被提升为镇江游击都司,驻守辽东鸭绿江边的镇江堡。次年初,明军四路攻打后金,乔一琦率500人破后金军十寨,斩努尔哈赤第三子阿都和女婿火胡里奴,血战四昼夜,挺进300里;后因主力全军覆没,遂成孤军,陷入重围。乔一琦不肯投降,自尽于滴水崖。清乾隆四十年(1775),清廷赐谥“忠烈”,入祀忠义祠。
乔一琦不但武功高强,其诗作和书法也属上品,在当时就有“儒将”之称。今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他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和他在上海法华寺所书《金刚经》石刻。
乔一琦故宅,本名“最乐堂”,位于乔家路西药局弄口,是上海地区保存比较好的明清故宅之一。其整体格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三出式住宅。明代建筑九间楼
首进为长廊式庭院,同时又是乔氏故宅的府门。府门前各有一个四棱柱台的台基,当年是用来插大旗的,现今只存右边其一了。在庭院和第二进门之间的左上侧有一座瞭望台,有木头楼梯通达。再往里走,是第二进门,进门后,是一个天井,现存的门楼残留着青黑色的砖石,虽经数百年沧桑,仍保留了乔氏故宅门楼巍峨雄壮的气派。再往里,便是第三进的正屋了。乔氏故宅正屋的主体部分是上下两层各三间的主屋,东西两旁是上下两层的厢房,共10间房,中间一间是客堂,旁边两间各有一座木楼梯通往两旁厢房。从客堂这一间向里走直通屋后的庭院,左手还有一座楼梯可以通往西边的厢房。
从现存乔氏故居的格局和占地面积来看,明代乔家虽为当年上海地区的名门望族,但其住宅相当简朴。
而今,乔氏故宅已变成了普通居民的住宅,内部的横梁、斗拱和雕花虽已不是明清时的原物,但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形制和布局。
王一亭与梓园
乔家路113号是海上名园王一亭故居——梓园所在地。“宜稼堂”遗址
王一亭,名震,字一亭,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别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是清末民初上海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上海最大的买办之一,曾任上海商会会长;他一生醉心于书画,是海上画派重要人物之一,曾从任伯年习画,与吴昌硕亦师亦友。
清光绪六年(1880),13岁的王一亭开始在钱庄当学徒。7年后,王一亭在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1904年,王一亭与张謇一起发起创办上海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并任董事长。此后,他与沪上名流沈曼云、李云书等人相继创办了信威商业储蓄银行、业成公司、立大和申大面粉厂、华商电气公司等实业,成为沪上工商业大亨。
作为同盟会会员,王一亭追随孙中山,不仅出钱出力援助革命军,还支持自己的大儿子任敢死队队长,冒死解救被囚的国民党元老陈其美,并与其成为莫逆。 (惜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