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865665
白马寺 丝绸之路上的释源祖庭(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
白马寺  丝绸之路上的释源祖庭

     天王殿后的大佛殿,有明代嘉靖年间铜钟一口,据说与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共鸣震动,神奇一景,城市世俗的晨钟暮鼓与寺庙中的钟磬之音,妙音相连。大佛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和两位僧人的造像。观音代表着大慈大悲的博爱情怀,文殊用智慧明辨人间是非,普贤则强调“行愿合一”的光明圆满,从博爱——明辨——圆满,传递出佛性的奥妙与境界。

    白马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是最大的殿宇建筑,历史上多次因火灾而重建,现在的建筑修建于清光绪年间。门庭东侧墙壁上镶嵌着宋代刻石《摩腾入汉灵异记》。的确,汉明帝刘庄靠托梦与印度僧人结下佛缘,同时记载了刘庄修建齐云塔的始末,印度用来存放舍利的坟茔,到中国后变成美轮美奂的佛塔,类型之多,造型精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创举,齐云之塔,功不可没。最令人瞩目的是正中间的双层佛龛,一只展翅大鹏,鸟头人身,侧面3条龙合围,游客大都不解其意。其实,这是世界鸟崇拜在印度的体现,佛教中称为楼伽罗鸟,是天龙八部之一,每天吞食一条龙王和500条毒蛇,最后毒气发作,全身自焚。大鹏金翅鸟既有消灭魔怪的正能量,也有涅槃再生的意象,但作为佛祖,也要保护龙的安全,在佛光护佑下,大鹏金翅鸟与龙共处大千世界,中国作为龙的故乡,别有一番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佛的世界虽然也充满着矛盾甚至痛苦,佛龛中的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坚信着佛无处不在的信念,心诚则灵,有求必应。齐云塔

    后面的接引殿传递着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在寺内最小的建筑中,供奉着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看着无数的善男信女默念着六字真言,希望达到彼岸,以修来世。

    寺庙最后的毗卢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在佛教的演变中,释迦牟尼从一个人苦心修炼成为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各种化身。佛有三身之圣,人则三生有幸。

    从官署鸿胪寺变为宗教的白马寺,这一转变不可谓不大,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从山门进入,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殿形成五重格局。宗教朝拜与世俗同理,四大天王护卫着笑容满面的弥勒佛,恰似人间管理机构的卫士和接应的侍人;大佛殿和大雄殿的庄严就是管理机构的礼法并用;最后,接引的路径达到空灵的法身和灵魂的归属,圆满谢幕。

    中国最早佛经里的“世”与“界”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即使到了共产主义,阶级都消灭了,宗教依然存在,因为,人与自然的许多矛盾(如火山、地震等灾害),人类的科技永远无法解决,只能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世界”一词就来源于佛教,“世”为时间,古往今来;“界”为空间,上下四方,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有宗教都具有四大基本特征:第一,神创造了世界;第二,灵魂不灭可以沟通人与神,在寺庙里朝拜,在教堂里祈祷,在清真寺里礼拜,在道观里拜神;第三,天堂地狱是灵魂的归属,善人修得来世上天堂,恶人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第四,善恶报应是灵魂何处去的审判标准。通过诵经而修行,身体而力行,释迦摩腾和竺法兰两位筚路蓝缕的印度僧人,带来的最早佛经——《四十二章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释迦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给佛缘众生留下了怎样的“世”与“界”?

    相关链接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翻译的最早也是传播最为深远的经典,经名源于它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短暂,而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因此要及时修行,早日解脱。和其他佛经相比,《四十二章经》简明扼要,形象生动。比如男女的五条戒条,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违反了佛门条例,就像仰天吐唾沫,迎风扬尘土,迎风持火炬,舔刀刃之蜜糖,害人终害己。如果修炼调心,犹如火炬照亮黑暗,莲花出于污泥,调弦缓急得中,河流顺流入海。佛经如蜜,中边皆甜,最后第四十二章,达到“达世知幻”,看王侯贵族如微小尘埃,看黄金美玉如同砾石,看上好细绢如同粗布,看大千世界如同微粒;但是,看待一切法门如同幻化的宝藏,看待妙法如同梦里华贵金衣……看待平等如同一片真实的大地,看待佛法的兴盛与教化,如同生命之树经历春夏秋冬。

    佛法东渐,犹如吹进汉风的妙香,直抵人心的偈语,呈现法华无边的烂漫。白马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生机伟力,几经起落,梵音回荡。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白马寺第一次被毁;曹魏都洛阳期间得到恢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一次灭佛,白马寺罹难其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白马寺再次兴旺;北周武帝宇文邕第二次灭佛,白马寺再遭劫难;隋唐佛教鼎盛,白马寺香火空前,尤其是武则天命薛怀义敕修白马寺,白马寺进入黄金时代,有“跑马关山门”之说,但逢“安史之乱”,再遭劫难;至宋代,宋太宗敕修白马寺,白马寺幡幔悬垂、金碧辉煌;明嘉靖年间,太监黄锦在原址上重修,始形成今天的基本规模和格局。

    离开白马寺前,一座覆钵式穹窿状印度建筑映入眼帘,在印度已经衰退的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园区外国佛教建筑群的建造,源于海外的佛教在这里精彩呈现。释源祖庭白马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释缘”。

    【责任编辑】王 凯 (李小波)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