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863682
哈萨克民族之父(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5期
哈萨克民族之父

     在那个时代里,国民经济全面转型毫无经验可循,唯有“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纳扎尔巴耶夫主导引进自由企业精神,建立市场经济机制,面对企业大面积停滞,果断地分阶段推进私有化进程。首先将包括矿产、化学、冶金等大型实体经济部门的管理权交给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并将这些企业私有化。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休克”疗法,指责声不绝于耳。然而,当大量外资持续注入、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之后,瘫痪的企业又重新焕发生机,国民经济稳步恢复,社会秩序也稳定下来。随之第二阶段,国家逐渐收回关乎国计民生等核心部门的控股权,这正体现了纳扎尔巴耶夫执政的稳健务实精神。他深切体会到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进而制定了“实现哈跻身世界最具竞争力五十强的国家发展战略”,并提出“企业强则国强”的强国原则。随着大规模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的开发,哈萨克斯坦经济迅速腾飞,1993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约为1500美元,2014年则超过13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阿斯塔纳

    放下恐怖的红色遗产——自愿弃核

    苏联的核能力是西方世界的梦魇,每每想起遍布苏联全境的核武库和穿梭于各大洋的苏联核潜艇,西方人士就后背发凉。“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后,西方世界把目光转向了这个“巨人”的核武器去向。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并不是苏联解体舞台上的主角,但其境内104枚洲际弹道导弹、1400枚核弹头和240枚巡航导弹,令人毛骨悚然。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拥有世界第四的核武库,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其处于待命状态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中国的总和。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试验基地。此外,哈萨克斯坦还拥有自主指挥核系统的所有军事设施以及核武器生产和实验的整套工业体系。该如何对待这些强大而又危险,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毁灭家园,且需要高度控制的毁灭性系统呢?

    纳扎尔巴耶夫引用哈萨克人俗语“受之是魔,弃之是宝”来形容它们,并为哈萨克斯坦选择了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道路,那就是“弃核”。他在谈到哈萨克斯坦历史新篇章时说:“我们哈萨克斯坦人民之所以选择了放弃核武器,是因为我们自由了。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才能走上和平的道路。我们在20世纪末提前自愿放弃核武器,向世界展示了21世纪应该是怎样的世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我们不想爬得多高,我们只想平静地生活。”这样的治国理念也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赢得了国际尊重及和平的周边环境。哈萨克斯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放弃核武器库的国家。为纪念哈萨克斯坦关闭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联合国将每年的8月29日定为“国际弃核武器日”。

    “坟墓”变首都——双星闪耀

    如果说哈萨克斯坦弃核是纳扎尔巴耶夫对人类发展走向的预估,那么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这座中亚最大的城市北迁至更加接近该国地理中心位置的决定,则是其国内发展战略的首要决策。迁都不仅有利于遏制北部俄罗斯族的分裂主义倾向,还有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消除苏联僵化模式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重新塑造哈萨克斯坦国家机器。

    但纳扎尔巴耶夫的这一决策对大多数人甚至是他身边的政治家们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对比阿拉木图这个宜居、美丽而又温暖的“苹果城”,人们不愿提及那个遥远而又寒冷的草原城市——阿克莫拉,它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白色坟墓”,是苏联垦荒时代的桥头堡,城市周围布满沼泽,人烟稀少,冬季温度低至-40℃。

    纳扎尔巴耶夫不仅有着鹰一般的眼睛,还有着草原民族与生俱来践行理想的坚强意志,面对反对派的冷嘲热讽和民众的不理解,政府高效出台了一份详细的迁都决议,并以铁腕手段加以执行。到1996年底,新首都的建设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尽管很多地方的建设还只是雏形,纳扎尔巴耶夫还是告诉所有的建设者们,政府将于1997年迁到阿克莫拉。纳扎尔巴耶夫还把这座幸运的城市改名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首都”。

    数年之后,这座新都迅速崛起,一大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阿斯塔纳成为哈萨克斯坦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与阿拉木图双星闪耀,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的均衡发展,完善了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布局。如今,再也没有人质疑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年前的疯狂决定了。

    【责任编辑】王 凯 (刘万江)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