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955205
科学流言榜(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6期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不少“健康秘籍”“生活常识”“安全提示”:有的说,只要坚持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有的说,鱼刺卡喉不要紧,只要拍拍背或是喝些醋就可以,实在不成,用力咳嗽也行;有的说,吃多了冰棍可导致胃出血……

    这些流言真的有道理、讲科学吗?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真相。

    1.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吗?

    流言:近日,网上一篇题为《39位心内科医生集体吃素!他们说:接触太多病人,长教训了》的文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文称,有记者去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采访时发现,那里的医生午餐全素。医生说,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真相:与饮食富营养化直接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能引发一系列心血管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的确有多项研究发现,与杂食或肉食者相比,素食者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是,迄今并没有研究可以证明,素食就可以杜绝心血管疾病。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都不是由于某一个生活习惯而造成的,如吃肉类、蛋类等,而是因为错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总体失衡。如果日常饮食中的食物搭配不合理,即使不吃肉,也有可能患病。举个例子,出家人是不吃肉的,但也有长得胖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杜绝心血管疾病。他们虽然不吃肉,但并不等于不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甜饮料等,所以饮食结构才是问题的关键。

    2.鱼刺卡喉,喝醋还是拍拍背?

    流言:吃饭时被鱼刺卡了喉,怎么办?万能的朋友圈前来支招了。近来,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一篇名为《拯救100万人的鱼刺卡喉急救方法》的文章,其中提到的方法有拍背、喝醋、大口进食、伸手往外抠、用劲咳,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偏方以及“科学”方法都靠谱吗?

    真相:鱼刺卡喉后,如果大口吞咽饭团,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人的咽喉、食管较为柔软,如果想用饭团把鱼刺挤下去,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把鱼刺越挤越深,像钉子一样刺入黏膜内。用手指刺激咽后壁引发呕吐,是一种急救方法,但往外抠鱼刺,容易损伤黏膜,引起疼痛加重等负作用。如果鱼刺刺入较深,使劲咳嗽通常无济于事,因为鱼刺细小,受力面积也小,咳嗽产生的冲击气流难以把鱼刺咳出。在一定条件下,食醋的确能够软化鱼刺,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喝下的醋液只会在喉咙停留几秒钟就进入到了胃部,无法在鱼刺所在处长时间停留,也就达不到软化效果。

    鱼刺卡喉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采用微信朋友圈中的“偏方”和“科学”方法,不但不能救命,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应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减少吞咽动作;然后将压舌板(在家中,可用筷子、牙刷代替)放在舌部前2/3处轻轻平压,观察整个口咽部,如看见有鱼刺,并且刺不大,扎得也不深,可用稍长的镊子或筷子钳住,轻轻拔出来;若鱼刺位置较深、较大或看不见鱼刺,应及时就医。

    3.藿香正气水和头孢类药物同服会丧命?

    流言:夏天到了,网上有流言说,夏季常用药——藿香正气水绝不能和头孢类药物一同服用,否则会中毒,甚至马上丧命。这是真的吗?

    真相:严格来说,这个流言的表述并不准确。我们服用的藿香正气水常用于治疗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其中一般含有40%~50%酒精(乙醇),如果和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可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在于,乙醇代谢中,乙醛的转化受到了影响,导致血液中乙醛浓度升高,出现了相应的症状。这种阻碍作用和双硫仑的化学分子结构有关,因此分子中含有硫甲基四氮唑侧链的药物都可以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如头孢美唑等。传言中提到的危害并非完全不实。

    但是,头孢类药物包含很多种,不是所有的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合用都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只有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才有双硫仑样反应,如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替坦、头孢甲肟、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

    患者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吸氧、卧床休息,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静脉注射和滴注纳洛酮0.4~0.8毫克可拮抗乙醇作用。如有严重并发症时,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以防双硫仑样反应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4.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

    流言:婴幼儿、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特别的注意和关爱。生活中,家长们往往会听到各式各样的说法。许多人认为,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这种说法正确吗?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两岁以上儿童的专用“儿童食品”标准,市面上的所谓“儿童食品”只是企业自己制造的概念;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所谓“儿童食品”通常仅有外观和体积上的差别。比如,与纯牛奶相比,所谓“儿童牛奶”不过是添加了糖或蜂蜜,甜味更浓,热量更高,包装更小。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迷信“儿童”二字,食品是否适合孩子食用,要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范志红举例说,某种“儿童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3.5%,而大部分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1%~12%,这说明,前者不过是额外多加了糖。从配料表中也能发现,纯牛奶中是不加糖和蜂蜜的,而“儿童牛奶”的配料表中如果有蜂蜜等甜味原料,就说明它是用甜味来吸引孩子。其实,儿童概念食品往往添加一些适合儿童味觉喜好的味道,但通过调味来增加儿童食欲,只会让孩子对调味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范志红认为,如果自小就摄入口味较重的饮食,长大后往往难以控制盐的摄入量,从而增加高血压等的患病风险。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