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甘州丝路张开的国之臂掖(2)
甘美张掖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州不仅有桃花源般的诗意栖居,更演绎了人文化成的活水源头。一泓清泉竟然分为两翼,流淌为文流武派,后建池会合后建坊,题额“文武一道”,在全国所有的古城规划中独树一帜。苍茫西北,塞上江南,明代张掖文人张联元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在《北城旷览》中,写尽甘州一脉:“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黎岭氛消兵气散,戊楼尘满月华妍;耕深健读桃花雨,卧饱龙骊碧树烟;羌笛无声边塞远,鸣蛙低伴水潺潺。”张掖城内的明代东仓
城固一方,心渡无界。甘州古城将城郭之固和内心之宁完美展现,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的镇远楼,位于东南西北四正方位的“天心十道”,即古正晷方中之义,与四方城门构成卫君守民的气魄;四面门洞上各有“镇远”“旭日”“迎薰”“贾城”牌额,楼上四面有匾额4块,东“金城春雨”,西“玉晓春关”,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向四面展开的4条大街,笔直宽敞,直达4个城门楼,东楼曰弱水东来,西楼曰西被流沙,南楼曰祁连南耸,北楼曰长城北环。城市轴线向外呼应着山水之势,向内则布列有序,长街短巷古院落,遍及全城。城内设有官仓、草场、神机库、军器局、火药房、演武场等,虽然古城墙已是断垣残壁,但古城结构依然架构,战时镇远守御,平常钟鼓齐鸣,边关鼓角与礼乐之门的启合之间,了然于心。张掖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清代大佛阁
多民族共处的甘州,风俗不同、习惯各异,宗教成了社会安宁的精神纽带,人们在各自的朝拜中得到慰藉,也遵守着行为的约束准则。今天甘州城东西格局上,佛祖西至,紫气东来,西南的大佛寺、西来寺和木塔构成佛教中心;东北的老君庵、大马神庙和镇定塔,则供奉着本土神灵;甘州还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在城内外建五塔连环,相生相克,护佑着城市和人伦的吉祥,与华夏政治的五岳五镇、佛教时空的五方五佛、道教天地的九宫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韬之,武略之,时空经纬铺就了甘州的城格,蒙古草原文化与青藏高原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域多元文化,山水绿洲与大漠长城,裹挟着历史的烟云,汇聚成芬芳的丝路,甘美张掖,甘美西北。
【责任编辑】王 凯 (李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