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949963
盐“道”西沱(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8期
     因盐得盛世 相传,现存云梯街两旁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因盐而生,云梯街也因盐而盛。伴着“川盐济楚”带来的商贾云集的壮观场面,云梯街两侧的客栈掌柜们为了招揽来往商旅,纷纷在云梯街两旁修屋筑舍,房舍顺着山势一层一层地向上延伸,直达独门嘴山巅,可谓“日暮随处能投宿,鸡鸣随时可启程”。在云梯街的顶端是巴盐古道第一客栈——“生记客栈”,曾名噪一时,今日却躲进了一片碧荫下。客栈前不算宽阔的空地上,随处可见从石板缝隙里窜出的青苔,添了几分生意。客栈旁是因“一树遮三县”而名闻遐迩的古黄桷树。之所以说它是“一树遮三县”,是因为它正处于石柱、忠县、万州三县交界处,虬曲苍劲的枝干也如手臂般指向这三个县。这株古黄桷树已在此伫立了近半个世纪,早已枝繁叶茂,见证了第一客栈的璀璨与黯淡,默然伴随着西沱古镇淌过了历史的长河,消磨了漫漫的岁月。

    巴盐古道背二哥

    拾级而上云梯街,细看会发现,厚重的青石板上有着或深或浅的杵窝,当地老人说,那是背二哥运盐留下的,这才解了惑。在重庆方言中,称呼下力气的人都带“二”,种田的叫“丘二哥”,挑物的称为“挑二哥”,背货的就被喊作“背二哥”。济楚的川盐要在西沱古镇改水运为陆运,就需要通过巴盐古道将川盐行销至两湖地区,而云梯街依傍着山势而建,蜿蜒曲折,《挑夫谣》里这样描述:重庆不平坦,山城多坡坎。挑担走上坡,腰杆酸又软。挑担下坎坎,脚杆打闪闪。主要意思就是挑着重担上坡下坎十分不便,因此,在巴盐古道上货物的运送全靠专门的人力背运。

    从西沱出发,背二哥一路上需要翻越方斗山、楠木垭,经王家乡清龙场、过石家坝、入黄水坝,经锅厂口、青冈坪、坡老巷、回面坡、万胜坝、八角庙、摩天坡、冷水溪,翻过七曜山最终才能抵至两湖地区,数百千米的负重之旅,没有背负的法宝是万万不可行的。民谚里背二哥的形象总是“背上背个大背篼,口里衔个烟锅锅,手上拿个打杵子”,背上的大背篼其实就是背架子。背架子仿造人体的背部曲线,用弯曲的木头作为支架,支架要高出人头,形成一个倒梯形的木墩子,纵向的4个孔上穿过结实的棕片制成背架的肩带。背二哥将装有百余斤食盐的麻袋捆在支架上,利用背部的力量来进行支撑,由于与人体背部贴合,运盐更加稳当的同时还能解放双手。在爬坡上坎中,背负食盐进行运输,其劳动强度之大不言而喻,因而背二哥行业里就有“十步两打杵,五里一哨台”这一说。所谓“打杵”,也就是利用了背二哥的第二法宝——背杵子进行沿途地休息。背杵子是“丁”字形的木棒,虽然造型简单,但背二哥却离不开它。在背盐途中,感到不堪负重时,停下脚步的背二哥将背杵子往身后一杵,背上所有的负重就全部落在背杵子上,得以片刻的喘息。此时,衔着烟锅的背二哥会用小竹篾圈不停地刮去脸上的汗水,在浓烈却不呛人的叶子烟中,忍过穷困的迫切,熬过妻儿的挂念。但背二哥并非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沉默不语,在喘息的空当还会饶有兴致来一支“背二号子”:“我是巴山背二哥,打一杵来唱支歌。太阳接我上巴山,月亮送我下巴河……”陡峭的石梯间,背二号子荡气回肠,隐隐透露着这一级一梯的艰难沉重,似乎又在吟唱着巴人的坚毅与耐力,总会让思绪飘向远方,让人不禁想起谭继文先生的作品——《巴国盐道》。谭先生是“平行皴”石头画创始人,《巴国盐道》不仅仅是他“平行皴”画石技法的代表作,更是他对故土用情至深的寄托。在他的画笔下,背二哥背负着沉甸甸的盐袋子,沿着石梯蹒跚前行,周围的崇山峻岭愈发的沉重与严肃。巴盐古道,永远都有道不尽的跌宕起伏。

    黛瓦粉墙,吊脚小楼,历经斯年的沧桑,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容。西沱,实在不该被遗忘。

    【责任编辑】王 凯 (胡慧灵)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