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946874
火场防护四境界(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9期
     今年,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对一种新型消防防护服进行了实战测试。这种消防防护服利用了飞天舱外航天服部分技术,集防火、防毒、防化功能于一身,同时集成了自动降温系统、通讯定位系统等功能,可以为消防员提供更好的保护。火场防护对消防员的生命安全极为重要,在古代人们也非常重视火场防护,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防护措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早期的消防工作基本是一种体力活,把笨重的防火材料搬运到火场、用水桶把储水箱装满、用水枪射水、用水泵泵水射水,都离不开消防队员的体力;所以,古代社会征召消防队员的唯一标准是体力,因此水夫和水手是消防队员的首选。但是,后来的发展趋势是火场开始讲究战术,讲究入室灭火,因此有了火场防护的必要性。

    境界一:保护身体

    说起火场防护,要从春秋时期的做法说起。公元前482年勾践伐吴之前,越王问于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同时,“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可见,春秋时期已开始利用濡衣(用水浸湿的衣服)进行火场防护。

    无独有偶,北宋靖康年间,也曾用过类似的防护措施。李政,为云骑第六指挥,在京东立战功,补官授河北将官,冀州驻扎。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打李政的守城,久攻不下。“俄攻城甚急,有登城者,火其门楼,与官兵相隔,政呼曰:‘事急矣。有能跃火而过者,有重赏。’于是有十数人皆以湿毡裹身,持仗跃火而过,大呼力战,金人惊骇,有失仗者,遂败走。政大喜,皆厚赏之。”我国古代之所以常用濡衣或湿毡作为主要火场防护,与当时的建筑方式有关。中国古代几乎清一色是木头建筑,木头靠榫头连接起来,容易散架,所以有防护燃烧木块在空中乱飞的必要性。英国著名的消防队长爱·梅西·萧和他钟爱的华丽头盔

    欧洲建筑缺乏木头,主要以砖瓦为主,在1691年,有人提出把石棉纤维加工成不燃床毡,用于保护消防队员进入火场。182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尔迪尼教授设计了石棉消防服和放在眼睛前面的丝网面罩。作为一个附加的火场保护装置,消防队员常使用双层丝网屏蔽危险的火星。

    无论是用湿毡还是石棉消防服,都是为了避免火场对身体的伤害,这是火场防护的基本要求。

    境界二:保护头部

    很快,随着消防水带技术的普及,入室灭火成为消防员的基本功。入室进行灭火操作,必须避免重物的打击,所以早期的消防头盔是铜盔,主要功能是防止重物、硬物砸伤头部。1930年前后天津的火场典型头盔,仍然类似于法国头盔

    1800年,德国柏林的消防队员配戴的铜盔顶上是尖形的锥体,可以将掉在上面的物体分拨到旁边,因此有减轻冲击伤害的作用。50年后,法国巴黎消防队员头盔的顶上出现了一个凸出的弯条型空室,对上面掉下来的物体能起减压卸力作用。后来,这种头盔里面配备了用皮套做的衬体,对落下的重物起缓冲作用。目前,这一减缓冲击的原则,仍然广泛使用在各种建筑工地常用的安全头盔上。

    后来,德国柏林消防队用不燃织物给头盔加了一件后沿软体,阻挡上面掉下来的燃烧物,不让其掉进消防队员的脖子里。这种有后沿的头盔被日本消防队广为采用,因此也影响了我国的消防头盔的设计。我国使用的消防头盔是不封闭的,软边可以抵挡带火灰烬的干扰。

    随着消防实践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防头盔越来越现代化,具有多种功能,不但要保护头顶和头侧,强度要高、抗冲击性能要好,还要轻巧透气。用材多以玻璃钢为主,比较注重色泽的鲜艳。有的还附加装饰品,如队徽、队员号码等,甚至加设发光元件。有的还在耳朵位置上加设传声元件或透气装置等,避免全套防护装置带来的火场沟通不良。

    境界三:保护口鼻

    其实造成火场伤害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毒烟气,因此最重要的防护是对口鼻的防护。早在1772年,就有人设计了一种防烟面罩,在口鼻前部,使用皮革软管连接,出口吊到地面附近。由于烟气的浮力特征,理论上地面附近的空气会缺乏烟气,因此是比较安全的,但这不是绝对安全的设计,所以后世没有流行。谁愿意吊着“大象的长鼻子”在火场行动呢?

    1795年,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提出利用树脂制成一种容器式呼吸器,由一个半面罩和塔夫绸制成的密封气管组成。后来,他甚至为该面具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气罐和较大的移动式储气罐。在压缩空气被利用之前,气罐因为体积限制而无法保证呼吸器携带者在火场中坚持太久。但是,使用压缩空气,则气罐的重量又难以忍受,消耗消防队员宝贵的体力。法国人罗齐耶尔在1785年发明了一种吸入软管呼吸器,称作“呼吸时间延长装置”,由一个鼻罩与一个15米长的油漆过的塔夫绸管道组成,并用螺旋钢丝缠绕固定。呼气通过口进行,直接排放,不予回收。这是所有呼吸系统的惯例,原因是回收循环的成本太高。1823年11月20日,在英国的德特福德,船厂杂工查尔斯·迪恩向专利局递交了一个关于铜制防烟头盔的专利申请。这个头盔通过一根细皮革管向头盔供气,但是这种皮管的源头需要安置在室外,因此有意外被切断的可能,这种皮管和消防水带一样,灵活性很差。 (麻庭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