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岁以下网民超两千万”等8则
中国10岁以下网民超两千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有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有比有所增长,互联网在低年龄段继续渗透。专家指出,今天的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调查显示,有10%左右的少年儿童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约1%的孩子上网成瘾,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
近六成95后择业看好“网红”
2016年,被不少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红元年”。据近日上线的《大数据微报告:95后择业观大起底》显示,近六成95后想当网红。从数据上看,可能因为一线城市选择面更广,想成为网红的95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比并不算高,只有两成左右,但是在二线城市,这一占比差不多都是五成左右,大部分95后们最想做的网红是电子竞技玩家和主席。在中国,网红“Papi酱”拿到1200万元的巨额投资,让“网红”经济真正站上风口。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网红”效应已渗透到中国社交、电商、直播、游戏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网红”经济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
“关照”一词来自嘉峪关
“关照”,顾名思义,关心照顾的意思。而在明清时期,“关照”则主要指出入关口的证明文书。不过,这还得从“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说起。据史学考证,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鲜为人知的是,嘉峪关还是“关照”最初使用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中西往来的国门,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也很多,有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更是发扬光大,“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的使用频率有增无减,然而“关照”的历史价值不可取代,已成为嘉峪关这座600年古城传奇的见证。
“丞相”和“宰相”
是一回事吗?
看电视剧时,经常听到“宰相”或“丞相”之类的名词,都指代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但历史上却没有“宰相”这个官职,这是为什么呢?“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个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改称为相。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宰相”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行政长官,通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考古证实“郑和到访非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队完成了肯尼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重大发现:肯尼亚出土的中国瓷器年代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表明早在晚唐时期,中国商品就已经抵达这一地区;发掘出的永乐官窑瓷器,基本确定了郑和到访非洲的事实;肯尼亚马林迪古王国的创建年代为9~10世纪,比英国学者之前认定的14世纪向前推进了四五个世纪。现在的马林迪市是古代马林迪王国后期的都城遗址。文献记载,这里几乎可以肯定是郑和船队曾经登陆非洲的地点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绕过好望角后在非洲的第一个登陆点。马林迪是第一个接纳葡萄牙的伊斯兰王国,成为葡萄牙人进军印度、马六甲和中国的基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近视已成“国病”
我国首份系统研究视觉健康的白皮书《国民视觉健康》近日发布。白皮书指出,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病”。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我国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至4.87亿之间,其中,高度近视的比例在2.33%至2.47%之间。白皮书指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政策干预,预计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五成以上。儿童青少年中,近视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6至15岁的平均近视率达到46.64%,这一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严重。
“击掌”本是舞蹈形式
戏迷都知道,京剧、豫剧、秦腔、川剧等很多戏中都有《王宝钏》一剧,其中有出《三击掌》的唱段,叙述主人公与家人击掌约誓,愿离开相府,嫁给乞丐薛平贵。这里的击掌是盟誓时的动作,表示自己说话算数,绝不反悔。这和勾手指的动作异曲同工,效果相似。但击掌起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随乐起舞时,舞者手舞足蹈,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时击掌的壁画。估计后来兴起的鼓掌,便是从观看舞蹈的贵族配合舞蹈的节奏而击掌,演变为击掌助兴的。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住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
国外游客的“无痕旅游”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旅游大国,吐槽国人不文明行为的也开始增多。而不少发达国家的游客在旅途中,往往能做到“无痕旅游”。所谓“无痕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你到一个地方旅游,就如同你没有到过那里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无痕旅游的第一个层级,就是自觉排队、遵守交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刻画,这第一层级绝大多数国人都能做到。第二个层级,就是在公共场所不发出噪音,包括在博物馆、车厢、餐馆等一切室内外的公共场所都要轻声细语,在餐厅里用餐时嘴巴不发出声响,还有就是不在室内、车厢内使用语音聊天,不在禁烟的室内室外吸烟。 第三个层级,就是在使用完公共厕所之后能够自觉清理干净,在入住的酒店里做简单的垃圾整理,在自助餐厅整理桌面并倾倒垃圾,在狭窄的空间不堵路,多人走路不并排而行,与人擦肩而过时不触碰到他人,不使用过于浓烈的香水,在电梯里不面对陌生人站立,在商店里不乱摸不准备购买的商品,不随意拍摄他人,在剧场内观看艺术表演时不随意鼓掌喝彩等。
【责任编辑】蒲 晖 (李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有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有比有所增长,互联网在低年龄段继续渗透。专家指出,今天的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调查显示,有10%左右的少年儿童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约1%的孩子上网成瘾,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
近六成95后择业看好“网红”
2016年,被不少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红元年”。据近日上线的《大数据微报告:95后择业观大起底》显示,近六成95后想当网红。从数据上看,可能因为一线城市选择面更广,想成为网红的95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比并不算高,只有两成左右,但是在二线城市,这一占比差不多都是五成左右,大部分95后们最想做的网红是电子竞技玩家和主席。在中国,网红“Papi酱”拿到1200万元的巨额投资,让“网红”经济真正站上风口。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网红”效应已渗透到中国社交、电商、直播、游戏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网红”经济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
“关照”一词来自嘉峪关
“关照”,顾名思义,关心照顾的意思。而在明清时期,“关照”则主要指出入关口的证明文书。不过,这还得从“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说起。据史学考证,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鲜为人知的是,嘉峪关还是“关照”最初使用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中西往来的国门,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也很多,有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更是发扬光大,“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的使用频率有增无减,然而“关照”的历史价值不可取代,已成为嘉峪关这座600年古城传奇的见证。
“丞相”和“宰相”
是一回事吗?
看电视剧时,经常听到“宰相”或“丞相”之类的名词,都指代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但历史上却没有“宰相”这个官职,这是为什么呢?“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个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改称为相。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宰相”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行政长官,通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考古证实“郑和到访非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队完成了肯尼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重大发现:肯尼亚出土的中国瓷器年代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表明早在晚唐时期,中国商品就已经抵达这一地区;发掘出的永乐官窑瓷器,基本确定了郑和到访非洲的事实;肯尼亚马林迪古王国的创建年代为9~10世纪,比英国学者之前认定的14世纪向前推进了四五个世纪。现在的马林迪市是古代马林迪王国后期的都城遗址。文献记载,这里几乎可以肯定是郑和船队曾经登陆非洲的地点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绕过好望角后在非洲的第一个登陆点。马林迪是第一个接纳葡萄牙的伊斯兰王国,成为葡萄牙人进军印度、马六甲和中国的基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近视已成“国病”
我国首份系统研究视觉健康的白皮书《国民视觉健康》近日发布。白皮书指出,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病”。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我国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至4.87亿之间,其中,高度近视的比例在2.33%至2.47%之间。白皮书指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政策干预,预计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五成以上。儿童青少年中,近视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6至15岁的平均近视率达到46.64%,这一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严重。
“击掌”本是舞蹈形式
戏迷都知道,京剧、豫剧、秦腔、川剧等很多戏中都有《王宝钏》一剧,其中有出《三击掌》的唱段,叙述主人公与家人击掌约誓,愿离开相府,嫁给乞丐薛平贵。这里的击掌是盟誓时的动作,表示自己说话算数,绝不反悔。这和勾手指的动作异曲同工,效果相似。但击掌起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随乐起舞时,舞者手舞足蹈,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时击掌的壁画。估计后来兴起的鼓掌,便是从观看舞蹈的贵族配合舞蹈的节奏而击掌,演变为击掌助兴的。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住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
国外游客的“无痕旅游”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旅游大国,吐槽国人不文明行为的也开始增多。而不少发达国家的游客在旅途中,往往能做到“无痕旅游”。所谓“无痕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你到一个地方旅游,就如同你没有到过那里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无痕旅游的第一个层级,就是自觉排队、遵守交规、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刻画,这第一层级绝大多数国人都能做到。第二个层级,就是在公共场所不发出噪音,包括在博物馆、车厢、餐馆等一切室内外的公共场所都要轻声细语,在餐厅里用餐时嘴巴不发出声响,还有就是不在室内、车厢内使用语音聊天,不在禁烟的室内室外吸烟。 第三个层级,就是在使用完公共厕所之后能够自觉清理干净,在入住的酒店里做简单的垃圾整理,在自助餐厅整理桌面并倾倒垃圾,在狭窄的空间不堵路,多人走路不并排而行,与人擦肩而过时不触碰到他人,不使用过于浓烈的香水,在电梯里不面对陌生人站立,在商店里不乱摸不准备购买的商品,不随意拍摄他人,在剧场内观看艺术表演时不随意鼓掌喝彩等。
【责任编辑】蒲 晖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