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942916
寨卡新认知与疫苗研发(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0期
     其次,寨卡疫苗的研发已经快马加鞭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而且有两种疫苗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人体试验。抢得先机的是Inovio医药公司,2016年6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了该公司的名为GLS-5700的疫苗进行人体试验。这个疫苗将对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注射,以评估该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GLS-5700是一种DNA疫苗,其原理是,采用寨卡病毒的质粒基因,在对皮肤进行电子辐射后,使质粒直接进入人体细胞,随后产生寨卡病毒蛋白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由后者产生抗体,阻止寨卡病毒的入侵。在之前老鼠和猴子的试验中,GLS-5700疫苗已经让动物产生了较多的抗体和强烈的抗体反应。

    与此同时,2016年8月3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又批准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下属的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对人体进行另一种寨卡疫苗的试验,这个试验将至少在80名18~35岁的健康志愿者身上测试,其中一半人注射2剂疫苗,另一半人注射3剂疫苗。试验分别在国立卫生研究院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总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和埃默里大学三处进行。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进行人体试验的寨卡疫苗也是一种DNA疫苗,它包含病毒的一小段环状DNA片断,即质粒。当疫苗被注射到人的肌肉细胞中后,人体细胞会读取质粒基因,编码产生寨卡病毒蛋白,这些蛋白会自我组装成类似寨卡病毒的颗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在此前的动物试验中,这种疫苗已显示了相当好的效果。

    这两种进行人体试验的寨卡疫苗都可能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获得初步结果,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两种疫苗的原理比较一致,显示了同质化。

    针对不同的机理研发疫苗

    最近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寨卡疫苗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寨卡疫苗可以有两种形式,即DNA疫苗和由灭活病毒形式制成的疫苗。这两种疫苗都进行了动物试验,能让动物产生抗体,从而有效保护它们不受寨卡病毒的感染。在对小鼠试验时,这两种疫苗都能让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然后把小鼠暴露于在巴西东北部地区暴发的寨卡病毒下,结果让小鼠获得了保护(未被感染)。

    不过,另一种灭活病毒形式制成的疫苗的研究同样令人鼓舞。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了一种寨卡纯化灭活病毒疫苗(ZPIV),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试验有了较好的结果。该疫苗能够在初次接种之后的两周诱导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产生,在第四周

    进行第二次接种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反应。接种了疫苗的恒河猴在暴露于寨卡病毒后,其血液、尿液和其他分泌物中检测不到病毒存在,说明它们得到了全面保护。该疫苗的人体试验也有望在2016年开始。

    不过,无论是DNA疫苗还是灭活病毒疫苗,要进入临床使用还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寨卡疫苗研发还存在一些瓶颈,最大的瓶颈在于寨卡病毒与其他黄热病病毒的相似性和联系,使得研发疫苗陷入较为复杂的境地。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与其相似的是登革热病毒,它们都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两者有大量的抗原重叠。

    黄病毒属的病毒有一个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的特点,不同黄病毒的交叉反应抗体可以促进该病毒对某些类别细胞的感染,导致病毒产量增加,从而增强其致病性。《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人抗登革热病毒单克隆抗体(HMAb)在体外会与寨卡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前者不但不能中和寨卡病毒,反而能提高寨卡病毒的感染性。这就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同时,人登革热病毒免疫血清对寨卡病毒有不同程度的部分中和作用,但同样能增强寨卡病毒的致病性,这也是抗体依赖性增强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的产生是因为抗体经过修饰,经过修饰的抗体与细胞上免疫球蛋白Fc结合的位点被封闭了。

    从这种情况看,寨卡疫苗的研发既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充满希望。前者指的是,针对登革热和寨卡病研发的疫苗在进行使用后,是否会交叉增强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即接种了寨卡疫苗后让人可能更容易染上登革热,反之接种了登革热疫苗后更可能让人染上寨卡病。后者指的是,既然二者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而且都是通过结合免疫球蛋白在细胞上的结合位点,就有可能研发针对两种疾病的联合疫苗。当然,最终要等寨卡疫苗研发出来后,才能知道疫苗的作用和安全性,以及与其他黄病毒属疾病有无联系。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新加坡的寨卡病毒与拉美的寨卡病毒在基因变异上有差异后,也意味着,针对拉美寨卡病毒的疫苗也许对亚洲的寨卡病毒无效或效果较小,因此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针对性的疫苗研发。

    【责任编辑】张田勘 (李芸芸)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