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诺奖——缺失的里程碑(2)
平心而论,不管什么语境下爱迪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都算不上大错。作为世界发明家的典范和符号,爱迪生的缺席让诺贝尔奖留下了无可弥补的空白。四海归心的事业,显然需要更加恢宏的气量和博大的胸怀。
放弃了DNA,选了脑白切除术
从孟德尔到摩尔根,人类的遗传学已经长驱大进。但基因的载体究竟是什么?科学界一直认为是蛋白质——只有它的复杂结构才能装下海量的遗传信息。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埃弗里通过对肺炎双球菌的10年研究,发现致病的“光滑型”菌株加热灭活后,仍然能在不致病的“粗糙型”菌株中“借壳上市”和“起死回生”。由此认定细胞核里的DNA
才是遗传载体。1944年埃弗里在《实验医学期刊》发布了这一成果,随之赢得了更多的诺贝尔奖提名。
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当时的水准低下,25个教授很少从事研究,3人评委会更才疏学浅。化学教授哈默斯顿认为单调重复的4种碱基不可能承载生命信息,并怀疑埃弗里提取的DNA混入了蛋白质。整整10年间,诺贝尔奖评委会一再错过了最有价值的DNA,却在1949年选择了“将人变成行尸走肉”的脑叶白质切除术,创下医学奖失误的新纪录。
1955年2月20日,埃弗里以78岁高龄去世。他没有等到诺贝尔奖的幸临,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至少几十人因研究DNA而获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边缘领域”
随着现代天文学日益成为捷报频传的科学前沿,诺贝尔奖收到天文学家的提名也与日俱增。1909年海尔首次问鼎,此后涌进了越来越多的候选人。照说天文学是近代物理的源头之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就有赖于开普勒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但在1923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做了一个画地为牢的规定,将天文学一刀切掉。也许是出于资源缺乏和“有压有保”吧,此后几十年取消了所有天文学家的评奖资格。一代大师爱丁顿、坎贝尔、沙普利、贝特、鲍恩、萨哈、拉塞尔等统统被关在诺贝尔奖的大门之外。
1923年,哈勃观察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发现仙女座星云在银河系之外,从此确立了“宇宙岛”的概念;1929年通过星系的红移现象计算出哈勃常数,奠定了膨胀宇宙的理论基础。哈勃的贡献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根本认识,但却没有改变斯德哥尔摩的作茧自缚。直到1967年,评委会终于开始松动,让贝特获得了物理学奖,表彰他成功分析恒星产生能量的核聚变反应。天文学从此堂堂正正进入诺贝尔奖的序列。今天,以海尔命名的天文台屹立在帕洛马山之巅,以哈勃命名的太空望远镜逡巡在大气层之上。他们无疑是比诺贝尔奖更显赫的荣耀和奖赏。
至于地质学、气象学、环境学在诺贝尔奖评委看来更是边缘化的领域。近代大气动力学之父皮叶克尼斯先后获48次提名却未入评委会法眼;确定地幔、地核边界并和里克特共同创建里氏地震级别的古腾堡被无情剔出评奖范围;对世界科学进程影响深远的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更没有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斯德哥尔摩遗忘的何止是“角落”,处处都有巨大的“广场”:吉布斯奠定了化学热力学基础并被爱因斯坦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索末菲是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开山祖师以及精细结构常数发现者,5个学生获诺贝尔奖,本人84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玻耳兹曼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玻色是爱因斯坦-玻色凝聚、爱因斯坦-玻色统计理论的奠基者;奥本海默最早提出量子隧穿效应和黑洞概念;还有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背景辐射理论;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个万维网建立……清单可以继续开下去,多少科学巨匠和科学大事都没有在诺贝尔奖的记录上留下一鳞半爪。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对于常怀怏怏者也许能从中找到宽解。而要想把握人类科技发展的真正脉络,还要去阅读科学的正史,仅仅浏览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显然并非可靠的终南捷径。
【责任编辑】庞 云 (赵致真)
放弃了DNA,选了脑白切除术
从孟德尔到摩尔根,人类的遗传学已经长驱大进。但基因的载体究竟是什么?科学界一直认为是蛋白质——只有它的复杂结构才能装下海量的遗传信息。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埃弗里通过对肺炎双球菌的10年研究,发现致病的“光滑型”菌株加热灭活后,仍然能在不致病的“粗糙型”菌株中“借壳上市”和“起死回生”。由此认定细胞核里的DNA
才是遗传载体。1944年埃弗里在《实验医学期刊》发布了这一成果,随之赢得了更多的诺贝尔奖提名。
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当时的水准低下,25个教授很少从事研究,3人评委会更才疏学浅。化学教授哈默斯顿认为单调重复的4种碱基不可能承载生命信息,并怀疑埃弗里提取的DNA混入了蛋白质。整整10年间,诺贝尔奖评委会一再错过了最有价值的DNA,却在1949年选择了“将人变成行尸走肉”的脑叶白质切除术,创下医学奖失误的新纪录。
1955年2月20日,埃弗里以78岁高龄去世。他没有等到诺贝尔奖的幸临,但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至少几十人因研究DNA而获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边缘领域”
随着现代天文学日益成为捷报频传的科学前沿,诺贝尔奖收到天文学家的提名也与日俱增。1909年海尔首次问鼎,此后涌进了越来越多的候选人。照说天文学是近代物理的源头之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就有赖于开普勒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但在1923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做了一个画地为牢的规定,将天文学一刀切掉。也许是出于资源缺乏和“有压有保”吧,此后几十年取消了所有天文学家的评奖资格。一代大师爱丁顿、坎贝尔、沙普利、贝特、鲍恩、萨哈、拉塞尔等统统被关在诺贝尔奖的大门之外。
1923年,哈勃观察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发现仙女座星云在银河系之外,从此确立了“宇宙岛”的概念;1929年通过星系的红移现象计算出哈勃常数,奠定了膨胀宇宙的理论基础。哈勃的贡献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根本认识,但却没有改变斯德哥尔摩的作茧自缚。直到1967年,评委会终于开始松动,让贝特获得了物理学奖,表彰他成功分析恒星产生能量的核聚变反应。天文学从此堂堂正正进入诺贝尔奖的序列。今天,以海尔命名的天文台屹立在帕洛马山之巅,以哈勃命名的太空望远镜逡巡在大气层之上。他们无疑是比诺贝尔奖更显赫的荣耀和奖赏。
至于地质学、气象学、环境学在诺贝尔奖评委看来更是边缘化的领域。近代大气动力学之父皮叶克尼斯先后获48次提名却未入评委会法眼;确定地幔、地核边界并和里克特共同创建里氏地震级别的古腾堡被无情剔出评奖范围;对世界科学进程影响深远的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更没有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斯德哥尔摩遗忘的何止是“角落”,处处都有巨大的“广场”:吉布斯奠定了化学热力学基础并被爱因斯坦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索末菲是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开山祖师以及精细结构常数发现者,5个学生获诺贝尔奖,本人84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玻耳兹曼是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玻色是爱因斯坦-玻色凝聚、爱因斯坦-玻色统计理论的奠基者;奥本海默最早提出量子隧穿效应和黑洞概念;还有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背景辐射理论;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个万维网建立……清单可以继续开下去,多少科学巨匠和科学大事都没有在诺贝尔奖的记录上留下一鳞半爪。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对于常怀怏怏者也许能从中找到宽解。而要想把握人类科技发展的真正脉络,还要去阅读科学的正史,仅仅浏览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显然并非可靠的终南捷径。
【责任编辑】庞 云 (赵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