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943304
寻古丝路,访嘉峪关(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0期
     笔者访完嘉峪关,再走进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读到了嘉峪关与长城、与国家的历史密码: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在国家的北方边境,长城纵横万里,西起于河西祁连,东溅于大海之滨,它既是中原帝国的卫城,又是华夏百姓的守郭,嘉裕关则是城郭的西北大门,坚防固守,矢志不渝。穿越历史,烽烟从这里点燃,捷报从这里启程,这里是长城的源起点,是国家护卫的最前线,这里便是嘉

    峪关。

    丝路要关

    嘉峪关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是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敌对堡垒;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塞,嘉峪关则是东西方友好往来的窗口,往来关照,东西进出,似乎更具有历史意义。相较于战争传奇,嘉峪关的丝绸之路传奇似乎也更具魅力。带着重访丝绸之路的心态,笔者来到嘉峪关探寻古丝绸之路的蛛丝马迹,听闻古丝绸之路的过往故事,触摸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气息。

    嘉峪关东接酒泉,西通敦煌,是古代东西往来最为便捷、也是必经的枢纽通道,在明代建关以前,丝绸之路早已在此延续了一千多年。自汉武帝控制河西,打通丝绸之路,就有商队、使节团、传教徒、官员等取道嘉峪关地区,往返于中原与西域,促进着国家、民族间的交融与互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再出西域,三国时期朱士行西去取经,唐代玄奘去往西天取经,宋代商帮往来于中原与中亚,元代马可波罗自意大利来到中国……许多古人在此留下足迹,也留下了传奇故事。

    在嘉峪关新城发现的魏晋古墓群中出土了许多画像砖,描绘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们采桑、丝织、狩猎、操练、宴饮、舞蹈等繁荣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有一幅“驿使图”,描绘了一个官驿骑马运送木牍官文的场景,也许他正飞奔于丝绸之路上,传递着国家的密令。同时,墓葬还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残品、陶器等,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地区的繁荣景象。

    到了明朝,嘉峪关开始修建,其初衷是为了加强西北地区边防,却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明朝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但通过陆路,东西之间仍然时有往来,当时官府有“朝贡”与“回赐”的贸易形势,西域各国乐于将马匹、玉石、玛瑙、香料等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内地贸易、朝贡,换取利益;政府也愿意“招来四夷”,并回赐各国以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此外,民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人员流动、民族交融也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实现。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隘口,控制着河西走廊东段与西段的进出,六门重开,多多“关照”,保证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光辉,同时也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人们的情感往来。

    笔者沿着砖石铺就的丝绸古道,穿过嘉峪关六重城门,站在戈壁滩上回望,曾经繁荣的古城、古关、古驿站只剩下孤零零的建筑,城楼上没有士兵把守,城楼下没有马帮通过,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历史的画面也不再那么清晰。但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歇,嘉峪关延续着历史的文脉传承,丝绸之路也正悄然发生着蜕变。现如今,丝绸古道变成了高速公路、铁路;嘉峪关城变成了嘉峪关市;往来的商队马帮变成了旅游团队……新的丝路蓝图正如飘带般缓缓展开。

    【责任编辑】王 凯 (邓彦民)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