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940246
食物过敏的中外异同(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1期
食物过敏的中外异同
食物过敏的中外异同

     尽管有研究人员对麦类食物过敏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食物不耐受,因而称为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但从发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看,主要还是过敏所致,因此是食物过敏。

    麦类食物过敏与进食麦面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证实麦胶可能是严重食物过敏的致病因素,因此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应将该病病名直接改为麦胶性肠病。小麦过敏反应产生的原因是遗传、免疫和麦胶饮食相互作用。

    患小麦过敏反应的人对含麦胶的麦粉食物非常敏感,大麦、小麦、黑麦、燕麦中的麦胶可被乙醇分解为麦胶蛋白(即麦素),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麦素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和脯氨酸,应用电泳技术可分离为α、β、γ和δ4种麦素。α麦素对小肠黏膜具有毒性。麦素对肠黏膜的毒性在继续水解后消失。正常人小肠黏膜细胞内有多肽分解酶,可将麦素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由于过敏体质者肠黏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从免疫角度看,对麦胶过敏的人,其血液、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可检出醇溶麦蛋白抗体,而且可检出肌内膜和网状蛋白的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在禁食麦胶食物一段时间后,再进食麦胶食物时,患者血清中溶血性补体和补体3(C3)急剧下降,并可测出免疫复合体。

    补体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它是补体两条主要激活途径的中心环节。补体3的降低主要在自身免疫疾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中常见,如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关节疼痛等。

    对麦类食物过敏的人小肠黏膜检查还可以发现,上皮间淋巴细胞增多,原位增殖,其中主要是致敏T细胞,体外器官培养实验表明T细胞激活可造成小肠绒毛萎缩和腺体隐窝增生。这些都表明,由麦胶引起的过敏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也就是Ⅲ型变态反应中的一种疾病。

    而且,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检测,还可以发现本病具有遗传倾向,因为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密切相关。临床发现,如果一人患病,他们的家属中也有多人得病。即使家族中的无症状者也可检出有醇溶麦蛋白、网状蛋白及肌内膜蛋白抗体携带者。

    小麦过敏反应的病理

    对麦类食物过敏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小肠黏膜上,可见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平、变形,甚至消失。表层环状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绒毛模糊不清。有些病例黏膜变粗厚,呈慢性炎症,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肠腔可有不同程度扩大。

    而且肠黏膜细胞的酶分泌减少,如二糖酶、二肽酶、脂酶、磷酸酶以及脱氢酶,肠液及肠道激素分泌亦减少。因此,不但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功能减低,酶的活性也下降,从而导致消化食物的功能减低。病人每天丢失大量脂肪、蛋白、糖、水分和盐类,以致引起各种相应临床症状。

    小麦过敏反应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有下面一些。

    腹泻、腹痛: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样,常飘浮于水面,多具恶臭。每日大便次数从数次到10多次。多数患者有经常性或间歇性腹泻;少数早期或轻型病例可无腹泻,甚至可有便秘,常被漏诊。腹痛较腹泻少见,多为腹胀痛,常在排便前出现。腹部可有轻度压痛。有些病例有明显腹胀、恶心和呕吐。

    体重减轻、倦怠乏力:这种情况程度不一,几乎为必有的表现。消瘦、乏力主要因蛋白质、脂肪等吸收障碍,另外脱水、缺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严重病例可呈恶病质。

    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感觉异常、骨质疏松、骨软化并可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出血倾向。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苔、口炎、口角炎、脚气病、糙皮病样色素沉着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角膜干燥、夜盲等。半数以上病人有贫血 ,并伴有凹甲。少数病人可有肌肉压痛及杵状指(趾)。

    水肿、发热和夜尿多:水肿常见,发热多因伴发感染所致。发病期夜尿量多于昼尿量,可有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还可能导致不育症和出血。

    当然,严重的小麦过敏反应就是过敏性休克,救治不当就会死亡。

    对小麦过敏性疾病的防治

    对于怀疑为麦类食物过敏者或麦胶性肠病,可到医院确诊。诊断麦类食物过敏首先要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鉴别。根据粪脂、胃肠X线检查,各项小肠吸收试验醇溶麦胶蛋白等抗体测定,内镜以及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可初步做出诊断,然后经治疗试验可说明与麦胶有关,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一经确诊后,首先是从饮食上来预防。避免食用含麦胶的食物(如各种麦类和麦类制品),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也可改吃替代食物,如稻米、玉米类食物,同时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如果过敏或发病严重,应当对症治疗,可服用抗过敏药物,如氮卓斯丁、西替利嗪、酮替芬和特非那丁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吸入色甘酸钠、尼多酸钠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也可采用支持疗法,例如补充维生素A、B、C、D、K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人体白蛋白或输血。

    对过敏性休克的危重病人可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肾上腺素,也可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美国和国内的情况表明,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是挽救包括食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最有效方式。

    另外,食物,尤其是小麦过敏性休克还常与运动联系在一起,运动最可能诱发并加重过敏性休克。中国的研究表明,有39%的过敏性休克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其中食物加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占发病总数的87%。而且,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3.7%发作当天口服了阿司匹林,1.4%发作前饮酒,1.1%发病前服用了解热镇痛药。

    因此,小麦加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又称“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过敏性休克”,这样的患者吃面条后如果不运动是可以避免休克的,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而且还服用了阿司匹林,最后导致悲剧发生。

    知道这些知识对防治小麦过敏性休克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张田勘 (李芸芸)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