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长城奇景(2)
一片石古战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爆发的山海关大战,不仅是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谁主沉浮的关键一仗,而且是明清鼎革的重要一仗,更是改变中国百年历史的决定性一仗。关外多尔衮所率八旗劲旅与吴三桂关宁铁骑联军,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部夺取北京。农民军被夺取北京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此刻军纪涣散,骄纵恣意。尽管北京城已被农民军攻克,但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尚在,镇守山海关的蓟辽总兵吴三桂还手握重兵。李自成在攻取北京之前,就制定了较为完整的东进战略,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招降吴三桂或从军事上胁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给吴三桂送去亲笔信,规劝他归顺农民军,并派出特使携带大量财物和银两犒赏关宁铁骑。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本欲归附大顺。后据从北京城逃出之人所言,农民军进京后不仅拘禁其父,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还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旋即倒戈清军,乞求摄政王多尔衮派兵驰援,并剃发称臣,拱手让出山海关。李自成眼见吴三桂降而复叛,遂派久经沙场又颇懂谋略的青年将领罗虎率五千轻骑奇袭吴三桂,并在姜女庙一带烧毁吴三桂的运粮船,断其粮道。眼见农民军势如破竹,不料却出现惊天逆转。李自成本将宫女费珍娥赐予罗虎,以示恩宠,岂料,珍娥不堪其辱,夜刺罗虎于闺房中,整个军事部署旋即打乱。后人还将这一幕改编为京剧《刺虎》。
消息传至北京后,李自成愤懑不已,遂于四月二十一日亲率10万大军挥师东征山海关。李自成欲利用山海关地形,采取三面围击之策。他押解吴三桂的父亲至山海关石河西侧,另派手下大将唐通突袭山海关后侧,进而形成合围之势。关外的多尔衮早已察觉李自成用兵意图,遂在一片石布下重兵埋伏。当唐通率军浩浩荡荡前进至一片石后,埋伏在此的清兵如天降神勇,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并配合吴三桂守军一同攻伐农民军。农民军终因寡不敌众,在一片石惨遭失败。
直奉大战与辽沈战役
九门口长城一带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1922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蓟辽一带酣战。张作霖投入15万人马,以少帅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吴佩孚调集20万人马,派出精锐步兵直逼山海关。张学良在绥中县万家镇一带安营扎寨,对关内呈虎视眈眈之势,吴佩孚则在山海关外的角山、威远、姜女庙一线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互为犄角,形成对峙态势。正当双方难分高下之际,张学良从侧面进攻九门口长城,迂回至山海关背面。奉军委派旅长孙昌旭在九门口长城的关外一侧集结大批粮草和重兵器与直军拼杀40个昼夜,直军第十旅旅长冯玉荣被迫自杀,奉军攻克九门口长城。奉军将领郭松龄由九门口长城入关夺取石门寨,将直军主力合围在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最后以奉军告捷而终。
1945年8月29日,抗战刚刚取得胜利。为尽快解放东北,中央委派由曾克林率领的第一支从关内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由九门口长城出关。当时,山海关一带盘踞着日伪近两千余人,他们拒绝向八路军投降。曾克林为完成率部挺进东北的任务,决定避免与日伪军纠缠,绕道九门口出关。8月30日,八路军与进攻东北的苏联红军在关外会师,双方决定给山海关的日伪军杀一个回马枪。在中苏两军的联合行动下,仅用两个多小时,就解放了山海关一带。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6昼夜,成功阻击了从葫芦岛驰援锦州的国民党“东进兵团”,这就是著名的塔山阻击战。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从九门口长城与山海关一线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道,夺取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前所古城
前所古城东距九门口长城21千米,南距山海关长城22千米,是明代在关外修筑的重要战略卫所之一,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当年,为了镇守关外,明军在关外构筑有125座所城,主要用于屯兵、戍边。前所古城修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本是辽东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原名叫“急水河堡”或“中前千户所”。前所城呈正方形,城防面积不大,但它是扼守辽西走廊的要冲,是连接关内与关外重要的交通枢纽。
前所古城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墙高10米;设3个城门,东门(定远门)、南门(广定门)、西门(永望门);无北门,上建真武庙,已毁于兵燹。3座城门的门楣上镶嵌有青石铺砌而成的题匾,并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其上。城北正中有一座台基,墙体正中嵌有石匾,镌刻有“中前所”3个大字。城内大街呈“十”字状,可通抵各门。城墙四角均置有角台,主要用于瞭望或防御,目前仅存有西南角台。西城门外侧砌筑有仅存的瓮城,呈半圆形,又名“瓮圈活月城”。在古代,城门是防御的薄弱点,瓮城的修筑可以起到强化防守的作用。瓮城两侧与城墙相连,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军事设施。城内民居多以辽西特有的“囤顶”式建筑为主;除普通民居外,还存有监狱、油坊、仓库、石佛寺、草堂寺、城隍庙等遗迹。
前所城作为关外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发挥着捍卫蓟辽、拱卫京畿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兀良哈万余骑兵突袭前所城,在寡不敌众的境况下,守城明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百户长黄廷勋战死,前所城被攻破。万历十一年(1583),鞑靼与兀良哈联合侵扰,前所城、高岭驿一带战火纷飞,蓟辽两镇明军共同出击,将其击退。天启二年(1622),广宁城失陷,明军丧失了在辽东的主动权,后金女真人直逼辽西,并不断向关内进犯。辽西难民涌入山海关一带,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驻守在前所城,并在此安置流民。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清军以凌厉之势夺取前所城,守城总兵率部撤入山海关。至此,前所城尽入清军之手。入清以后,乾隆皇帝途经前所城赋诗到:“唇齿相依所后前,英蕃效力拔城连。昔日毁堞还平堑,此日修壕更筑堧。攻守由来不同势,康平业已有多年。其间阵斩相持者,与谥可曾见古篇。”
前卫斜塔
北距九门口长城36.5千米的前卫镇有一处现存较早的斜塔,名为前卫斜塔。斜塔身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大约12度,倾斜度比著名的比萨斜塔多6.7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前卫斜塔具体的修筑年代,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筑于北魏时期,另一说筑于辽代中前期。根据塔的建筑风格,持后一种说法者较多。至于塔身倾斜的具体原因,亦有不同的观点:一是地震说,因辽西地区地处环渤海地震带,历史上地震频仍,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绥中震感强烈,前卫镇亦受影响,塔虽倾斜,却岿然屹立;二是海风说,前卫镇地处渤海湾,海风强劲,长年累月,塔随风斜;三是洪水说,斜塔毗邻石河支流,历史上洪水肆虐,使得塔基遭受侵蚀,不断倾斜。
前卫镇在辽代是中京道大定府来州来宾县的治所。元代时,在前卫置瑞州,故而前卫歪塔又名“瑞州斜塔”。斜塔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石筑塔基,砖砌塔身,呈三级,八角状。塔身有砖刻飞天、佛龛佛像、花纹、狮子头等精美图案,雕工绝妙,图纹清晰可见。斜塔为单顶,原有顶盖,现已残缺塌陷。此塔虽不高,但抬头仰望,飞檐凌空,雄姿焕发。据《绥中县志》所载:“其尖歪而不坠,后经羽士以砖石其基愈固。”从古自今,当地民众对斜塔不断加固修缮,使得斜塔屹立千年而不倒,堪称中华一绝。
【责任编辑】王 凯 (董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爆发的山海关大战,不仅是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谁主沉浮的关键一仗,而且是明清鼎革的重要一仗,更是改变中国百年历史的决定性一仗。关外多尔衮所率八旗劲旅与吴三桂关宁铁骑联军,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部夺取北京。农民军被夺取北京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此刻军纪涣散,骄纵恣意。尽管北京城已被农民军攻克,但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尚在,镇守山海关的蓟辽总兵吴三桂还手握重兵。李自成在攻取北京之前,就制定了较为完整的东进战略,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招降吴三桂或从军事上胁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给吴三桂送去亲笔信,规劝他归顺农民军,并派出特使携带大量财物和银两犒赏关宁铁骑。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本欲归附大顺。后据从北京城逃出之人所言,农民军进京后不仅拘禁其父,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还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旋即倒戈清军,乞求摄政王多尔衮派兵驰援,并剃发称臣,拱手让出山海关。李自成眼见吴三桂降而复叛,遂派久经沙场又颇懂谋略的青年将领罗虎率五千轻骑奇袭吴三桂,并在姜女庙一带烧毁吴三桂的运粮船,断其粮道。眼见农民军势如破竹,不料却出现惊天逆转。李自成本将宫女费珍娥赐予罗虎,以示恩宠,岂料,珍娥不堪其辱,夜刺罗虎于闺房中,整个军事部署旋即打乱。后人还将这一幕改编为京剧《刺虎》。
消息传至北京后,李自成愤懑不已,遂于四月二十一日亲率10万大军挥师东征山海关。李自成欲利用山海关地形,采取三面围击之策。他押解吴三桂的父亲至山海关石河西侧,另派手下大将唐通突袭山海关后侧,进而形成合围之势。关外的多尔衮早已察觉李自成用兵意图,遂在一片石布下重兵埋伏。当唐通率军浩浩荡荡前进至一片石后,埋伏在此的清兵如天降神勇,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并配合吴三桂守军一同攻伐农民军。农民军终因寡不敌众,在一片石惨遭失败。
直奉大战与辽沈战役
九门口长城一带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1922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蓟辽一带酣战。张作霖投入15万人马,以少帅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吴佩孚调集20万人马,派出精锐步兵直逼山海关。张学良在绥中县万家镇一带安营扎寨,对关内呈虎视眈眈之势,吴佩孚则在山海关外的角山、威远、姜女庙一线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互为犄角,形成对峙态势。正当双方难分高下之际,张学良从侧面进攻九门口长城,迂回至山海关背面。奉军委派旅长孙昌旭在九门口长城的关外一侧集结大批粮草和重兵器与直军拼杀40个昼夜,直军第十旅旅长冯玉荣被迫自杀,奉军攻克九门口长城。奉军将领郭松龄由九门口长城入关夺取石门寨,将直军主力合围在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最后以奉军告捷而终。
1945年8月29日,抗战刚刚取得胜利。为尽快解放东北,中央委派由曾克林率领的第一支从关内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由九门口长城出关。当时,山海关一带盘踞着日伪近两千余人,他们拒绝向八路军投降。曾克林为完成率部挺进东北的任务,决定避免与日伪军纠缠,绕道九门口出关。8月30日,八路军与进攻东北的苏联红军在关外会师,双方决定给山海关的日伪军杀一个回马枪。在中苏两军的联合行动下,仅用两个多小时,就解放了山海关一带。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6昼夜,成功阻击了从葫芦岛驰援锦州的国民党“东进兵团”,这就是著名的塔山阻击战。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从九门口长城与山海关一线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道,夺取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前所古城
前所古城东距九门口长城21千米,南距山海关长城22千米,是明代在关外修筑的重要战略卫所之一,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当年,为了镇守关外,明军在关外构筑有125座所城,主要用于屯兵、戍边。前所古城修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本是辽东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原名叫“急水河堡”或“中前千户所”。前所城呈正方形,城防面积不大,但它是扼守辽西走廊的要冲,是连接关内与关外重要的交通枢纽。
前所古城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墙高10米;设3个城门,东门(定远门)、南门(广定门)、西门(永望门);无北门,上建真武庙,已毁于兵燹。3座城门的门楣上镶嵌有青石铺砌而成的题匾,并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其上。城北正中有一座台基,墙体正中嵌有石匾,镌刻有“中前所”3个大字。城内大街呈“十”字状,可通抵各门。城墙四角均置有角台,主要用于瞭望或防御,目前仅存有西南角台。西城门外侧砌筑有仅存的瓮城,呈半圆形,又名“瓮圈活月城”。在古代,城门是防御的薄弱点,瓮城的修筑可以起到强化防守的作用。瓮城两侧与城墙相连,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军事设施。城内民居多以辽西特有的“囤顶”式建筑为主;除普通民居外,还存有监狱、油坊、仓库、石佛寺、草堂寺、城隍庙等遗迹。
前所城作为关外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发挥着捍卫蓟辽、拱卫京畿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兀良哈万余骑兵突袭前所城,在寡不敌众的境况下,守城明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百户长黄廷勋战死,前所城被攻破。万历十一年(1583),鞑靼与兀良哈联合侵扰,前所城、高岭驿一带战火纷飞,蓟辽两镇明军共同出击,将其击退。天启二年(1622),广宁城失陷,明军丧失了在辽东的主动权,后金女真人直逼辽西,并不断向关内进犯。辽西难民涌入山海关一带,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驻守在前所城,并在此安置流民。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清军以凌厉之势夺取前所城,守城总兵率部撤入山海关。至此,前所城尽入清军之手。入清以后,乾隆皇帝途经前所城赋诗到:“唇齿相依所后前,英蕃效力拔城连。昔日毁堞还平堑,此日修壕更筑堧。攻守由来不同势,康平业已有多年。其间阵斩相持者,与谥可曾见古篇。”
前卫斜塔
北距九门口长城36.5千米的前卫镇有一处现存较早的斜塔,名为前卫斜塔。斜塔身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大约12度,倾斜度比著名的比萨斜塔多6.7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前卫斜塔具体的修筑年代,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筑于北魏时期,另一说筑于辽代中前期。根据塔的建筑风格,持后一种说法者较多。至于塔身倾斜的具体原因,亦有不同的观点:一是地震说,因辽西地区地处环渤海地震带,历史上地震频仍,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绥中震感强烈,前卫镇亦受影响,塔虽倾斜,却岿然屹立;二是海风说,前卫镇地处渤海湾,海风强劲,长年累月,塔随风斜;三是洪水说,斜塔毗邻石河支流,历史上洪水肆虐,使得塔基遭受侵蚀,不断倾斜。
前卫镇在辽代是中京道大定府来州来宾县的治所。元代时,在前卫置瑞州,故而前卫歪塔又名“瑞州斜塔”。斜塔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石筑塔基,砖砌塔身,呈三级,八角状。塔身有砖刻飞天、佛龛佛像、花纹、狮子头等精美图案,雕工绝妙,图纹清晰可见。斜塔为单顶,原有顶盖,现已残缺塌陷。此塔虽不高,但抬头仰望,飞檐凌空,雄姿焕发。据《绥中县志》所载:“其尖歪而不坠,后经羽士以砖石其基愈固。”从古自今,当地民众对斜塔不断加固修缮,使得斜塔屹立千年而不倒,堪称中华一绝。
【责任编辑】王 凯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