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011676
库车 天山南北最风流(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期
库车 天山南北最风流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些彪炳史册的人物因龟兹而名垂青史,历史也因他们而厚重神奇。走进龟兹,走进这曾金戈铁马、梵呗齐鸣的古老大地,追抚远去的身影,方能感受那段令人迷醉的历史悸动。

    文化遗产汇集之山

    2013年,库车境内的苏巴什古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火燧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遗产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子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小城库车一夜之间拥有了两处世界遗产,羡煞旁人。实际上库车拥有的世界级遗产还远远不止这两项,库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石窟等都是顶级的艺术宝库。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文化遗产均位于库车南部绵延200千米的却勒塔格山系。

    库车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南天山、却勒塔格山山区,南部为渭干河、库车河、塔里木河的沉积平原。却勒塔格山隆起较高,海拔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沟壑纵横,少有人烟,崖壁坚硬坚固,适合安静修禅或大规模的佛教洞窟造像及绘画。

    库车城往西北15千米,接近新和县地界时可以看到浑黄的渭干河蜿蜒向南而去。河畔的却勒塔格山稍显温婉,低平的崖壁上大大小小共有一百多个石窟,这里就是著名的库木吐喇千佛洞,历经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探险队”4次疯狂切割盗取的磨難,现存壁画尚有数千平米,其中大量中原风格的绘画显示了与敦煌盛唐壁画的一脉相承。当年玄奘曾渡过渭干河来到这里的“阿奢理贰伽蓝”,说此处“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想必是千佛洞石窟群盛况的真实写照。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和克孜尔尕哈石窟都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2千米处的却勒塔格山南部盐水沟畔。盐水沟是一条穿越却勒塔格山的干涸河床,因山沟的水流含盐量高而得名。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纵横交错、层叠有序的雅丹地貌。相对平坦的河谷也成为古代先民迁徙、行军的理想通道。为了确保政令统一和商业繁荣,自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即西域都护府在治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乡)设置那年开始,诸多烽火台作为汉代的军事设施在焉耆通往库车的道路上设置,它们东连轮台拉依苏烽火台、孔雀河烽燧群和楼兰烽火台,远至敦煌玉门关、阳关……最终通达长安城,边关告急时夜晚点火,白天燃烟。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之后,克孜尔尕哈烽火燧依然顽强挺立,守候着荒芜戈壁的云天。森木塞姆千佛洞

    文物部门实测发现“烽燧平面呈长方形,下粗上细,由基底向上逐渐缩收呈梯形,残高尚有16米。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15厘米,东西底长6米,南北宽4.5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上建望楼,木栅残迹尚存。由于长期风化,端部区呈凹陷状,形成一大槽。烽燧北侧尚有坍塌的废墟,系古建筑物的遗迹,原本可由此登临烽燧之顶”。

    民间传说,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给女儿建造的高塔,在维吾尔语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据说国王的女儿刚刚出生,有一个巫师对国王说:“小公主会被毒蝎蜇死。”国王担心失去爱女,让大臣谋划万全之策。有一个大臣给国王出了一个主意,建议修建一座高台让公主居住。于是,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王宫搬进高塔,但仍没有摆脱命运的安排。毒蝎从国王赐给她的苹果里爬了出来,蜇死了公主。

    相关链接

    用烽烟传递消息,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时候,乘车传递曰“驵”,乘马传递称“驿”。烽火传递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火,各地诸侯必须立即带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敌人。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或燧,示意来敌500人,500人以上举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马、乘车及烽火传递,相互依存,沿用至清代。烽火台十里相间,台台相连,通达数千里。

    虽然仅有一处烽火燧耸立,但它并不显孤单。戈壁滩向南不到1千米处是盐水沟山谷,这里还隐藏着一处唐代的佛教石窟群。山谷内寸草不生,一味的土黄色,但高处悬崖上的38个石窟墙壁上却色彩缤纷,无论是佛本生故事中天女散花的艳丽,还是供养人复杂奇艺的服饰与饰品点缀,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森木塞姆千佛洞

    盐水沟向南行至却勒塔格山脚的森木塞姆千佛洞同样令人震撼。这是一处晋代至宋代(公元4~10世纪)的佛教石窟群遗址,“森木塞姆”在维吾尔语里是“细水流出”的意思。森木塞姆千佛洞分布在溪沟东西两岸的山崖上,石窟大部分受到破坏,窟形大部分为支提窟(“支提”就是“塔”的意思,支提窟在洞窟的中央设有塔,所以又叫塔庙窟),毗珂罗窟(毗珂罗窟为僧人居住的僧房窟,形制多为方形平顶)极少。现有编号洞窟57个,完整再现了龟兹佛教艺术的基本脉络。

    中心柱形支提窟由前室、主室、中心柱及后室组成。早期的洞窟多为纵券顶,中心柱流行正壁一龛制;晚期的洞窟窟顶出现穹窿顶样式,同时出现了正、左、右、后四壁各开一龛的新形制。大像窟为纵券顶,在中心柱前壁即主室正壁塑立大佛,佛像高多在10米以上。中心柱左、右、后三面设有甬道,后室左、右、后三壁凿有涅槃台或像台。大像窟规模较大,地位重要,整个石窟群都以其为中心进行开凿。小穹窿顶支提窟平面呈方形,由前室和主室组成,无中心柱。穹窿顶绘有莲花及条幅状的立佛和菩萨七身藻井,带弧面八角形,为整个龟兹地区其他石窟所没有的。森木塞姆千佛洞壁画 (刘小方)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