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011671
桃花坞年画 从木版中走出的江南(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2期
     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中的一些作品出现“仿泰西笔意”(《山塘普济桥图》)、“法泰西笔意”(《全本西厢记》)、“仿大西洋笔意”(《灵台行乐图》)等题识,桃花坞年画的创作者开始以西洋绘画技法生产、表现一些社会风俗类的画作,呈现出别开生面的西洋趣味。所谓泰西,通俗来讲,指的就是西方。

    桃花坞年画对泰西笔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桃花坞年画的写实手法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则。像是《姑苏万年桥》《姑苏阊门图》等都运用了这一原理。这些作品的画面布局由近及远,由大及小,比例也比较协调,空间层次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展现。其次,桃花坞年画首次以科学的方法运用明暗光影的知识,打破中国年画固有的表现形式。很多描绘大型场景的桃花坞年画,画面光线统一,准确描绘物象因光线照射而形成的光与影。第三,桃花坞年画在制版等方面同样也受到西方版画的影响。中国传统年画墨色仅有一次印刷,并没有深浅墨色的二次印刷。而桃花坞年画有部分作品分墨色深浅两版印刷,然后再以手工敷晕色彩。这种西式版画处理手法使画面层次更为丰富,空间更加广阔。

    桃花坞年画不仅吸收着西方文明的精华,它还随商船漂洋过海到日本,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艺术创作,并通过浮世绘间接影响了欧洲的绘画艺术,桃花坞年画因此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在日本古典美术中,浮世绘的知名度最高。“浮世”乃瞬息即逝的尘世之意。浮世绘是江户时代以江户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其发展和印刷业有密切的联系。浮世绘样式的发展主要是在木版画形式上进行的,因此人们提到浮世绘,往往就是专指木版画形式,其中以刻绘美人画和风景画等居多。

    明末清初,桃花坞年画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有研究称,日本的浮世绘在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影响和启发下进入新的艺术境界:“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参考。”

    桃花坞年画对浮世绘版画的主要影响,首先是透视和明暗画法的运用,并成为“西画东渐”大背景下,向日本输入西画技法重要的“二传手”。

    浮世绘的色彩起初与桃花坞年画的色彩有着相似之处,仅有单一的墨色,后来才出现赤版,以红为主,再加印黄和绿。这种印制版画的技术,在色彩、人物造型、构图等形式上都受到桃花坞年画的影响。在浮世绘中,还出现模仿桃花坞年画的作品。二者的相同之处还包括组图系列的形式、续绘的构成(数幅画面拥有相同的背景)等。

    桃花坞年画传入日本后,又通过浮世绘辗转传入欧洲,对欧洲19世纪兴起的后期印象派油画的技法和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浮世绘中的前缩透视法、散点透视法及重叠透视法,被马奈、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画家运用到他们之后的绘画之中,对西方绘画产生深远影响。在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和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浮世绘的影子。追根溯源,这其中也有桃花坞年画的功绩。和日本浮世绘一样,桃花坞年画为世界绘画艺术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重现桃花灼灼

    清康熙年间,桃花坞年画得到发展;至雍正、乾隆时期,更为兴盛,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史称“南桃北杨”。

    近代社会剧变之下,苏州繁华不在,桃花坞年画逐渐失去当年的荣耀。太平天国时期,苏州年画遭战火破坏,元气大伤。加上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大量石刻年画倾销,桃花塢年画逐渐丧失原有的城市市场,走向衰落。

    新中国诞生,桃花坞年画获得新生。1956~1959年,桃花坞年画艺人试印水印木刻《屈原》《芦苇小鸟》及诗笺、《1957年春牛图》和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等作品,刻印俱佳,纸墨精良,受到郭沫若、傅抱石等文化大家的赞赏。

    改革开放之后,出现桃花坞年画创作的又一个高潮,一大批题材新颖、形式生动的年画作品相继问世,受到社会好评。

    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已不单单是一种用来美化居住环境、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装饰绘画艺术,它代表了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避邪驱鬼、驱灾御凶、祈福迎祥等美好意愿的追求,更是一种传统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延续这一传统文化,我国在2006年将桃花坞年画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桃花坞年画重新迎来桃花灼灼的日子。

    【责任编辑】赵 菲 (齐地)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