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的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2)
女研究生一半以上的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是,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她们找不到在学历上适合的嫁人对象。按照中国人的观念,男女根据受教育程度在婚嫁上的配对排序是, A男配B女,B男配C女,剩下的是C男与A女。当然,还有一个配对是A男配A女,但这样的概率也不多,因此便剩下了大量的C男与A女。
为何A女不愿与C男相亲和结合,原因既在于A女不愿下嫁比自己学历低的男性,也在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在经济、社会地位、教育和身高上的“男高女低”模式。绿皮书也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具体为: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程度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
按照ABC理论以及多年来的婚配现象,女大学生以上(大专生至博士)基本都要求男性要比自己的学历高或同等,否则就宁可不嫁,当然也就会不育。目前中国的人工妊娠技术也不对单身女性和男性开放。
母亲素质与后代培养
女性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本来是一件对各方面来说都是利好的事,尤其是对于提升后代的素质以及未来中国人的素质都极为重要,因为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是母亲,孩子是站在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的,父母能够站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眼界、知识面和未来的发展高度。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样,如果后代會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首先是要站在母亲和父亲的肩上。
从遗传来看,研究人员早就发现了诸多决定智商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对于男孩而言,由于只有一条X染色体,母亲的基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女孩来说,拥有两条X染色体,遗传上当然是父母各一半。因此,父亲的聪明基因只能传给女儿,儿子无法继承。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关于智商有非常多的研究结果,其中一个是美国研究人员统计了2000多个家庭父母与孩子的智商,发现母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为0.443(相关程度数值为0~1,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越接近0,相关性越低),父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是0.411。也就是说,母亲与父亲遗传给孩子智商的差距并不大,但是也还是有0.032的相关性差异。
不过,结合智商的后天环境和一个人后来的情商培养,母亲的作用就明显提高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襁褓到成人通常都是母亲付出得多,父亲投入得少。再以经济条件和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来看,很多人提出培养孩子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其中有两点是共通的,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以身作则母亲最为重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需要经济基础,这方面一般情况下是父亲的贡献大,但是,如果母亲也能提供经济支持的话,将会有双倍的效果。研究发现,学历高挣钱也多。
明了这些情况后就会清楚,当一半的女硕士、博士,或者包括本科生都因为找不到与自己学历相当和更高学历的男性而不婚不育的话,其损失不止是她们个人的,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因为,最有可能培育出高素质后代的人主动放弃了婚育。
解决的办法当然是,让女大学生、硕士和博士找低于自己学历的男性婚配。然而,如果没有环境条件的改变和观念的变化,很难实现这种构想。法国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青年男子减少,高阶层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阶层的男性。这是环境的改变逼迫的,并且也说明婚配男女的ABC定律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造成这一问题的凸显一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二是社会环境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观念,让高学历的女性下嫁低学历的男性。随着这样的趋势发展,未来的解决方式还有可能更为极端,即女性会找智能机器人为伴侣。
例如,一位叫作莉莉(Lilly)的19岁法国女子自己动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个叫作InMoovator的机器人,并与InMoovator订婚,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一年多。莉莉称,一旦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在法国合法化,他们将马上结婚。
莉莉并非因为学历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而是因为她在19岁时意识到机器人对她有着强烈的性吸引,而对于人类同类,她却很排斥与他们产生身体接触,这种结果似乎也比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而宁愿独身的选择更好。
【责任编辑】张田勘 (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