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小行星的九个探测器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就有一个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自从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已被升级为矮行星),人类已经在那里观测到十几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它们不仅折射太阳系的过往,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迄今已有多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了探测,最近的一个是2016年9月启程的。
1.“伽利略”号
1989年升空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在飞往木星的途中,于1991年10月经过951号“盖斯普拉”小行星,从而获得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这是人类探测器探测的第一颗小行星。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艾达”小行星,并发现了它的卫星。“艾达”与“盖斯普拉”一样属于S型小行星,除岩石外还含有金属。小行星的表面组成大不一样,按其表面反射光谱的特性可分为几类,如C型、S型、M型等,其中C型最多,占到3/4,S型其次。
2.“NEAR-舒梅克”号
第一个专门登陆小行星的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6年发射的“近地小行星约会”号(简称NEAR),后以“舒梅克”命名,以向行星科学的奠基人尤金·舒梅克致敬。它先与253号小行星擦肩而过,让科学家得以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在2000年情人节那天,它的“约会”终于成功,被433号“爱神”小行星所俘获。环绕观测一年之后,与“爱神”亲密接触完成了使命。“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不守纪律者”,轨道有时会与地球轨道相交,因此受到科学家的严密监视,以期避免恐龙曾遭受的“灭顶之灾”。
3.“深空”1号
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探测器,使命只持续了3年,不过它还是在1999年拜访了9969号“布拉耶”小行星。作为世界上首个完全利用离子推进器工作的探测器,“深空”1号更像是一个验证星际探测新技术的飞行实验室。它的离子发动机虽然已经关闭,但射电接收机仍在等候指令。
4.“星尘”号
1999年发射的“星尘”号飞船,主要目的是对彗星尘埃采样并带回地球。它在2002年以近距离飞过5535号“安妮·弗兰克”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以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女孩的名字命名的。在各类天体中,小行星是唯一一类可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除了永久编号,后面的名字有的是人名、地名、团体名,还有的是事件名,甚至是动物名。
5.“隼鸟”号
人类迄今唯一一次登陆小行星并取样返回的任务是由日本空间局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完成的。它2003年发射升空,2005年9月着陆到25143号“丝川”小行星上,成功取到样本后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7年时间穿越了约60亿千米的路程。科学家在样本中发现了“陨石铁”,这是一种矿物,在地球上很稀有,但在小行星中却很平常。
6.“罗塞塔”号
2004年发射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不仅追逐彗星,还先后于2008年探测了2867号“斯坦斯”小行星,2010年探测了21号“鲁特西亚”小行星。后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司琴星,是清代天文学家李善兰定名的。这是一颗大型的主带小行星,直径约100千米(长轴为130千米)。
7.“黎明”号
发射于2007年的“黎明”号是第一个前往小行星带的探测器,它于2011年抵达4号灶神星,2015年抵达1号谷神星。之所以选择灶神星和谷神星进行探测,不仅是因其个头较大,而且还因为它们与小行星带里的其他天体存在显著差别。它们一个是与地球类似的岩状天体,一个是典型的冰态天体,都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记录了太阳系“黎明时期”的秘密。
8.“嫦娥”2号
2010年發射的我国“嫦娥”2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还开展了深空探测等实验,于2012年12月飞越4179号“图塔蒂斯”小行星,最近距离仅3.2千米。图塔蒂斯也为近地小行星,2004年与地球距离约有150万千米,被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
9.“奥西里斯-雷克斯”号
这艘探测器全名为“起源、光谱解译、资源识别、安全性与表土风化层探测器”(英文缩写为OSIRIS-REx),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个小行星取样返回器。它将于2018年抵达101955号“贝努”小行星,观测一段时间后,用其机械臂在小行星表面提取60克左右物质,预计2023年返回地球。“贝努”小行星是一个直径大约500米且富含碳的近地小天体,每隔6年接近一次地球。2135年,它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将不足30万千米,故被科学家选为探测目标。
【责任编辑】庞 云 (安利)
1.“伽利略”号
1989年升空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在飞往木星的途中,于1991年10月经过951号“盖斯普拉”小行星,从而获得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这是人类探测器探测的第一颗小行星。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艾达”小行星,并发现了它的卫星。“艾达”与“盖斯普拉”一样属于S型小行星,除岩石外还含有金属。小行星的表面组成大不一样,按其表面反射光谱的特性可分为几类,如C型、S型、M型等,其中C型最多,占到3/4,S型其次。
2.“NEAR-舒梅克”号
第一个专门登陆小行星的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6年发射的“近地小行星约会”号(简称NEAR),后以“舒梅克”命名,以向行星科学的奠基人尤金·舒梅克致敬。它先与253号小行星擦肩而过,让科学家得以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在2000年情人节那天,它的“约会”终于成功,被433号“爱神”小行星所俘获。环绕观测一年之后,与“爱神”亲密接触完成了使命。“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不守纪律者”,轨道有时会与地球轨道相交,因此受到科学家的严密监视,以期避免恐龙曾遭受的“灭顶之灾”。
3.“深空”1号
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探测器,使命只持续了3年,不过它还是在1999年拜访了9969号“布拉耶”小行星。作为世界上首个完全利用离子推进器工作的探测器,“深空”1号更像是一个验证星际探测新技术的飞行实验室。它的离子发动机虽然已经关闭,但射电接收机仍在等候指令。
4.“星尘”号
1999年发射的“星尘”号飞船,主要目的是对彗星尘埃采样并带回地球。它在2002年以近距离飞过5535号“安妮·弗兰克”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以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女孩的名字命名的。在各类天体中,小行星是唯一一类可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除了永久编号,后面的名字有的是人名、地名、团体名,还有的是事件名,甚至是动物名。
5.“隼鸟”号
人类迄今唯一一次登陆小行星并取样返回的任务是由日本空间局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完成的。它2003年发射升空,2005年9月着陆到25143号“丝川”小行星上,成功取到样本后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7年时间穿越了约60亿千米的路程。科学家在样本中发现了“陨石铁”,这是一种矿物,在地球上很稀有,但在小行星中却很平常。
6.“罗塞塔”号
2004年发射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不仅追逐彗星,还先后于2008年探测了2867号“斯坦斯”小行星,2010年探测了21号“鲁特西亚”小行星。后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司琴星,是清代天文学家李善兰定名的。这是一颗大型的主带小行星,直径约100千米(长轴为130千米)。
7.“黎明”号
发射于2007年的“黎明”号是第一个前往小行星带的探测器,它于2011年抵达4号灶神星,2015年抵达1号谷神星。之所以选择灶神星和谷神星进行探测,不仅是因其个头较大,而且还因为它们与小行星带里的其他天体存在显著差别。它们一个是与地球类似的岩状天体,一个是典型的冰态天体,都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记录了太阳系“黎明时期”的秘密。
8.“嫦娥”2号
2010年發射的我国“嫦娥”2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还开展了深空探测等实验,于2012年12月飞越4179号“图塔蒂斯”小行星,最近距离仅3.2千米。图塔蒂斯也为近地小行星,2004年与地球距离约有150万千米,被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
9.“奥西里斯-雷克斯”号
这艘探测器全名为“起源、光谱解译、资源识别、安全性与表土风化层探测器”(英文缩写为OSIRIS-REx),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个小行星取样返回器。它将于2018年抵达101955号“贝努”小行星,观测一段时间后,用其机械臂在小行星表面提取60克左右物质,预计2023年返回地球。“贝努”小行星是一个直径大约500米且富含碳的近地小天体,每隔6年接近一次地球。2135年,它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将不足30万千米,故被科学家选为探测目标。
【责任编辑】庞 云 (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