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000925
喀什 沙漠边缘水世界(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6期
     建筑就地取材,吐曼河的水与就地挖取的黄黏土和成泥,夯成土块,砌成1米厚的土墙;墙内立柱及屋顶骨架多用白杨木,屋顶铺就苇席、稻草保温隔热。张献廷先生在《新疆地理志》中说:“炼瓦又土瓦为之屋,上横以材木,上布芦苇涂之以草泥,稍为倾斜,殆为平盖,无雪厌雨漏之忧。从外观之,方窗二三,围壁共涂泥。”从远处看去,房屋高低起伏,墙皮呈土黄色,衬以白杨蓝天,美丽如画。

    与外部封闭坚固的印象不同,高台人家往往大门洞开,不需敲门,不用问询,只要步入就能受到友好的欢迎。再小的院落里都有一字排开的花盆,都是绿树成荫、鲜花怒放,石榴树、无花果、小桑树最常见,高高的葡萄藤有时会把天井遮得严实,阳光从藤隙间透进庭院,如梦似幻。

    喀什土地辽阔,绿洲之处的乡村百姓居所大多宽敞且彼此分开,砖土合围的方形前院阔大,民房大量使用砖或土坯拱券,形成半无梁的平屋顶;后院多植杨树并放养鸡羊,于前庭后院中闲适生活。如果说乡村民居如平静溪流的水滴,喀什老城的建筑就如奔腾大河上簇拥的浪花。一个安静的午后,笔者信步于高台人家,穿行在巷道明与暗的光影中,留恋在一扇扇精美的木门前,那门面上穆斯林风味的文字与图饰婉转流畅,一定是干热环境中人们对水的想象与追崇。

    阔孜其亚贝希巷子里传统手工业如故,第六代手工土陶制作人吾麦尔·艾力师傅依然在劳作,狭小的作坊里到处是他的作品,高台上的“色格孜”土在他灵巧的手中变化成碗、盆、瓮、缸、盘等造型,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再到烧窑彩绘全由一人完成。另一个小院里,努尔斯曼姑丽阿姨正与全家制作小花帽。再向前的院落里没看到主人,整个天井都挂满了艾德莱斯大花丝绸……当多数城市极速发展大拆大建的时候,喀什老城却将这古老的生活与古老的环境一一留存。

    与吐曼河隔河相望的是喀什国际大巴扎。每逢集会,巴扎里水泄不通,伊朗的地毯、阿富汗的铜壶、俄罗斯的套娃、温州的皮鞋、泉州的服饰……最惹眼的莫过于南疆大地上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这边摊点上造型独特的十二木卡姆乐器静待拨弦人,那边木刻的杯碗瓢盆光泽柔和勾人眼球,干果种类繁多,烤馕香气袭人,看不完的珍奇,逛不够的巴扎,让人一心只盼着时光能如那吐曼河的水缓一点、再缓一点地流走。

    香妃,若花似水的喀什女子

    出大巴扎,艾孜热特路向东不到一千米,北折一条小路,步行十多分钟便是喀什最著名的“阿巴克霍加麻扎”,“麻扎”是维吾尔语陵墓的意思。这是一处肃穆的方形高大建筑,顶部中央为一个半球形巨大穹窿,四角各有一座小塔楼,塔樓顶高擎着一弯新月。四周壁墙自上而下用深绿色玻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镶嵌,颜色丰富而不杂乱,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受金庸《书剑恩仇录》或琼瑶《还珠格格》等小说影响,人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香妃墓”。无论靠近观赏还是远远眺望,整个建筑典雅大气,堪称中国版泰姬陵。

    “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竭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应是这首清末西北旅行家萧雄的旧诗《香娘娘庙》点燃了人们对香妃的热情,其于《西疆杂述诗》中“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的记述,也成为香妃文化的源头。香妃墓景区内,游人摩肩接踵,除了霍加麻扎异域风情的吸引,安置在景区一角的几幅据称是清朝宫廷洋画家郎世宁的《香妃像》与《香妃戎装像》前也是人头攒动。

    有人说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原名伊帕尔汗,因身上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所以“香”遍全球华人社区。随着学者们考据的深入,人们发现眼前的香妃墓与印象中的香妃竟都远离历史的真实。刘向晖先生在《容妃与香妃墓》一文中指出,香妃墓是汉语的通常称呼,其最早叫阿帕克和卓麻扎。阿帕克和卓是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早年经营喀什有功,于1670年逝世并葬于此地,这也成为香妃墓的起始和雏形。

    1757年,新疆回部爆发大小和卓叛乱,次年乾隆皇帝命令定边将军兆惠进军叶尔羌平乱。不料大军被盘踞在喀什的叛军合围,在危急关头,同是回部的额色伊叔侄深明大义,率领部属出击喀什,叛军腹背受敌,兆惠乘机反攻取得大胜。1760年,平乱有功的额色伊家族被召进宫加官进爵,乾隆皇帝可能因此结识、宠爱伊帕尔汗,晋升其为容妃。容妃在宫廷生活28年,去世后葬于清东陵。如此看来,此处没有可能是容妃墓。但数百年来,人们甘心情愿相信的确有过这样一位“香妃”,并不断让她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她长袖善舞、温柔似水,深知民族大义;她明眸善睐、莞尔动人,于东行万里的征途中彰显回部对国家统一的坚强维护。

    【责任编辑】王 凯 (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