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999179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5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8期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约在12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南鹞北鸢 普天同乐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随着风筝逐渐走向民间,它的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风筝制作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明清时代是我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春天里放风筝的孩子们

    此外,风筝还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和民俗。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种民俗事象,风筝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诸多民俗事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风筝还是一些礼俗的极好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祝福长者健康长寿的,有老寿星风筝、寿桃风筝、百寿图风筝等;鸳鸯风筝、日月龙凤风筝、龙凤呈祥风筝等,则是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人们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

    因风筝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故有“南鹞北鸢”之说;但由于各地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受当地诸多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从而使风筝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放风筝的季节还受着岁时节令的影响,南方放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風筝在清明节前后。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中国风筝之乡——阳江

    据考证,广东阳江的风筝已有1400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风筝放飞场。由于山海之间的特定地理环境,每年中秋至重阳期间,阳江天气晴朗,秋风劲且顺,是风筝上天的最佳时节,放风筝自然成了民间活动。自古以来,阳江在重阳节期间都要举办风筝赛会;阳江的风筝艺人在重阳节前更要赶制大量的风筝,以满足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阳江的风筝活动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阳江风筝已成为我国南派风筝的杰出代表。

    探究阳江风筝的来历,被认为与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有关。551年,冼夫人与陈霸先会师时,陈霸先提到梁武帝放风筝求救一事,引起了冼夫人的兴趣。她以一大袋行军必备的春砂仁,从陈霸先处换取了数架风筝。回到高州后,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命能工巧匠依样扎了一批风筝,分别送给下属,并教会他们扎放风筝,约定风筝传送文书的做法。随着冼夫人弃陈迎隋,促成国家统一,阳江周围百姓也学会了扎放风筝。自此,风筝便在阳江扎了根,并延续至今。

    从地理环境上看,阳江最靠南,当地的风筝传统之所以保持上千年历久不衰,与潍坊风筝并驾齐驱,与阳江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以及古代的劳务输出基地有很大关系。

    在古代,阳江人离乡时,大多是乘船从海上离开。由于当时交通落后、通讯困难,没法时时与亲人联系,阳江人便想起了可以在天空遨游的纸鹞。他们给风筝挂上了下摆,在下摆上写满问候;但更多是画满了各种“意象”:或冒着炊烟的房子,或父母儿女,或猪牛鸡鸭……为避免亲人留意不到,还设计了风筝的发声装置,“或悬藤弓其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风筝飞上天空后,他们会割断风筝线,以便让风筝能到达亲人身边……

    作为一种风俗,风筝在阳江流传兴盛起来,逐渐从幽怨的符号变成快乐的象征。载满了风筝文化的阳江,也变成可与潍坊匹敌的“纸鹞城”。在阳江长大的明代诗人徐渭,晚年曾回忆阳江重阳放飞风筝的盛景:“筝儿个个竞底高,线断筝飞打一跤。”他还打趣道:“鹞材料取剩糊窗,却吓天鹅扑地降。”清人林葆莹也题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据清末《阳江县志》载:“重阳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或悬藤弓其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北山尤盛。”

    阳江风筝有2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灵芝”风筝、巨龙风筝等。其他地区的龙形风筝是静止不动的,但阳江的巨龙风筝能随风扭动身躯,不仅在造型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能做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被誉为“阳江活龙”。

    阳江的“灵芝”风筝也别具一格。“灵芝”风筝取材于《白蛇传》中白娘子为救许仙盗取灵芝草的故事。“灵芝”风筝呈椭圆形,上部是一片白云配以白娘子盗仙草和金山寺的画面,中间是一株灵芝草,旁边配有绿叶;下部则是一只头顶白云、口含灵芝草撒蹄疾奔活灵活现的小梅花鹿;顶端架设一张藤弓,迎风发出“嗡嗡”声响。随着风速、风向的变化,风筝飞得时快时慢,时而徐缓低鸣,时而尖声促叫,时而婉转悠扬,既是名副其实的风筝,也是国内唯一不带尾巴的“板子类风筝”。这种风筝也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之一。

    总的来看,阳江风筝形式丰富多彩,独具岭南特色。硬翅类风筝还在顶上架起藤弓,“呜呜”响声,高低相间,若隐若现,仿佛来自天外。以特技而论,阳江风筝的“吹娥”堪称一绝。当“灵芝”“百足”等大风筝起飞后,在鹞线中套入一小管,附以展翅待飞的纸制天娥,带着燃香待放的鞭炮。“吹娥”脱手后,顺风踏着鹞线起飞,当沿线上至半空离纸鹞一尺余处,触掣燃响炮仗,“吹娥”折翅下滑,而鞭炮“噼噼”作响,火光烟雾朵朵浮空,格外好看。 (沈安娜)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