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人人都能编写的百科全书(2)
其次,《不列颠百科全书》一篇文章只是由一个人写,而维基百科一篇文章由上百人审查,而且是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受到检阅,这是对权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编辑发生争执怎么办?
维基百科的内容质量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坏维基人”发布的恶意内容会被“好维基人”及时地清除,但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观点看法不同,在维基人之间发生了争执怎么办?
为了尽量减少争执,“中立立场”是维基百科创立之初就秉承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维基人尽量以客观角度而不是个人好恶来编辑一个条目。比如说,在编辑《魔兽世界》这个条目时,你写道“《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这种说法就带有主观性;假如写成“《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认为,《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就没有问题,因为是在引用别人的说法。当然有些没有争议的说法是可以直接写的,譬如“《魔兽世界》是由世界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开发的”,暴雪是世界著名的游戏公司,这没有异议。
但是,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即便大家都持中立立场,对同一个事物仍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那么谁说得对呢?在维基百科上,有些条目被反復修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维基人”之间“战争”的结果。譬如你发现一个条目中某部分有误,于是进行编辑,把A改成了B。这时另一个“维基人”看到了,认为还应该是A,他就使用了“回退”功能(我们在前面说过,就是把页面恢复到某人编辑前的状态),B又变成了A。你不服,马上再改过来,他又再改过去……这种战争叫“编辑战”。
链接5
维基百科有6000个机器人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文章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编辑机器人早就已经是维基百科最重要的贡献群体之一。
2001年,维基百科引入了机器人编辑的概念,任何用户可以为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单独建立一个维基百科账号,只要根据维基百科社区官方的规定对账号进行标注,即可让机器人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
2014年,机器人在维基百科的所有语言中完成了15%的编辑动作,他们识别、撤销破坏行为,锁定遭到频繁篡改的页面、识别错别字和病句、创建不同语言之间的链接、自动导入站外内容、进行数据挖掘、识别侵权的内容并为新手编辑者提供引导,等等。
在研究人员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累计在维基百科的13个版本上找到了6627个疑似为机器人的账号,这些机器人编辑来自于不同的创建者并遵循创建者(人类)为其独立定制的规则对维基百科进行维护。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机器人之间,会吵架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机器人编辑之间的冲突远高于人类之间的冲突。这项研究中追踪了6627个疑似机器人账号里的1549个,并抓取了他们在13个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中2001~2010年期间的行为记录。
研究显示,机器人之间彼此撤销或修改文章是非常常见的。英语维基百科上的每个机器人平均撤销105次别的机器人的编辑,这比人类之间的数据高出了3倍;但在德语维基百科上,互相撤销的数量则下降到了24次;葡萄牙语机器人则高达185次。这证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机器人的冲突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比起“内政”,机器人在“外交”上处理得更加不好。研究人员发现,在同一个语言内机器人的冲突明显低于跨语言的冲突。这是因为在同一个语言内,一个机器人往往只照看特定的词条页面,不同的机器人之间划江而治,彼此互不侵犯。
为什么维基百科拒绝广告?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斯现年50岁,身家100万美元。这个举世闻名的互联网大腕儿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以维基百科的用户数量来看,接商业广告肯定会大赚特赚。据相关人士估算,如果维基百科要刊登广告,其价值最多可达50亿美元。但维基百科一直坚决反对在其页面上植入广告、赞助商页面或网站链接。维基百科为何不能发展成像谷歌、脸书或苹果公司那样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巨头呢?阻止维基百科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的营利企业的东西,正是那些让它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当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网站上线并第一次与这个世界见面的时候,却是拖着一个.com的商业域名后缀。原因很简单,在吉米·威尔斯的最初计划中,他是打算通过维基百科来赚钱的。维基百科凭借其自由而开放的特征,不出意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到了2001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拥有两万多条目,语言版本也达到了18个。然而就是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域名后缀仍为.com的维基百科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2002年2月,刚满1岁的维基百科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分裂事件”,一群本来在维基百科西班牙语版积极贡献的“维基人”突然宣布脱离,成立自己的线上百科“自由百科”。他们离开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维基百科的域名(Wikipedia.com)是归威尔斯的商业公司Bomis所有的,因此网站可能被资本控制,并且靠卖广告赚钱,这有悖于他们加入维基百科的共享和奉献精神。此事对威尔斯的震动很大,他必须让“维基人”消除这一顾虑。于是,在几个月后,他宣布维基百科永远也不会接受商业广告,并且把.com域名换成了.org(组织)的域名以表示这一决心。
维基百科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依靠志愿者驱动,主要靠全球庞大社群的捐款维持运作。多数款项来自公众的小额捐款,而不是富豪的一掷千金。可以免费阅读,但享用了就捐款,正是这种精神为一个干净的、强大的、随时更新的百科全书买单。
链接6
“维基人”为何要无偿地编写维基百科?
他们最主要的理由是:共享文明,传播知识。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至于他们为什么不求报酬,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受到共享百科全书这个理想的启发,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智慧的人常常没有条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维基百科恰好提供了可能;另一个原因是做维基很有趣,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Geek(对特定领域很感兴趣又善于钻研的人),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交流探讨,共同编写,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蒲 晖 (晓军)
编辑发生争执怎么办?
维基百科的内容质量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坏维基人”发布的恶意内容会被“好维基人”及时地清除,但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观点看法不同,在维基人之间发生了争执怎么办?
为了尽量减少争执,“中立立场”是维基百科创立之初就秉承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维基人尽量以客观角度而不是个人好恶来编辑一个条目。比如说,在编辑《魔兽世界》这个条目时,你写道“《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这种说法就带有主观性;假如写成“《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认为,《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就没有问题,因为是在引用别人的说法。当然有些没有争议的说法是可以直接写的,譬如“《魔兽世界》是由世界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开发的”,暴雪是世界著名的游戏公司,这没有异议。
但是,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即便大家都持中立立场,对同一个事物仍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那么谁说得对呢?在维基百科上,有些条目被反復修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维基人”之间“战争”的结果。譬如你发现一个条目中某部分有误,于是进行编辑,把A改成了B。这时另一个“维基人”看到了,认为还应该是A,他就使用了“回退”功能(我们在前面说过,就是把页面恢复到某人编辑前的状态),B又变成了A。你不服,马上再改过来,他又再改过去……这种战争叫“编辑战”。
链接5
维基百科有6000个机器人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文章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编辑机器人早就已经是维基百科最重要的贡献群体之一。
2001年,维基百科引入了机器人编辑的概念,任何用户可以为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单独建立一个维基百科账号,只要根据维基百科社区官方的规定对账号进行标注,即可让机器人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
2014年,机器人在维基百科的所有语言中完成了15%的编辑动作,他们识别、撤销破坏行为,锁定遭到频繁篡改的页面、识别错别字和病句、创建不同语言之间的链接、自动导入站外内容、进行数据挖掘、识别侵权的内容并为新手编辑者提供引导,等等。
在研究人员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累计在维基百科的13个版本上找到了6627个疑似为机器人的账号,这些机器人编辑来自于不同的创建者并遵循创建者(人类)为其独立定制的规则对维基百科进行维护。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机器人之间,会吵架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机器人编辑之间的冲突远高于人类之间的冲突。这项研究中追踪了6627个疑似机器人账号里的1549个,并抓取了他们在13个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中2001~2010年期间的行为记录。
研究显示,机器人之间彼此撤销或修改文章是非常常见的。英语维基百科上的每个机器人平均撤销105次别的机器人的编辑,这比人类之间的数据高出了3倍;但在德语维基百科上,互相撤销的数量则下降到了24次;葡萄牙语机器人则高达185次。这证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机器人的冲突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比起“内政”,机器人在“外交”上处理得更加不好。研究人员发现,在同一个语言内机器人的冲突明显低于跨语言的冲突。这是因为在同一个语言内,一个机器人往往只照看特定的词条页面,不同的机器人之间划江而治,彼此互不侵犯。
为什么维基百科拒绝广告?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斯现年50岁,身家100万美元。这个举世闻名的互联网大腕儿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以维基百科的用户数量来看,接商业广告肯定会大赚特赚。据相关人士估算,如果维基百科要刊登广告,其价值最多可达50亿美元。但维基百科一直坚决反对在其页面上植入广告、赞助商页面或网站链接。维基百科为何不能发展成像谷歌、脸书或苹果公司那样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巨头呢?阻止维基百科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的营利企业的东西,正是那些让它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当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网站上线并第一次与这个世界见面的时候,却是拖着一个.com的商业域名后缀。原因很简单,在吉米·威尔斯的最初计划中,他是打算通过维基百科来赚钱的。维基百科凭借其自由而开放的特征,不出意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到了2001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拥有两万多条目,语言版本也达到了18个。然而就是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域名后缀仍为.com的维基百科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2002年2月,刚满1岁的维基百科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分裂事件”,一群本来在维基百科西班牙语版积极贡献的“维基人”突然宣布脱离,成立自己的线上百科“自由百科”。他们离开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维基百科的域名(Wikipedia.com)是归威尔斯的商业公司Bomis所有的,因此网站可能被资本控制,并且靠卖广告赚钱,这有悖于他们加入维基百科的共享和奉献精神。此事对威尔斯的震动很大,他必须让“维基人”消除这一顾虑。于是,在几个月后,他宣布维基百科永远也不会接受商业广告,并且把.com域名换成了.org(组织)的域名以表示这一决心。
维基百科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依靠志愿者驱动,主要靠全球庞大社群的捐款维持运作。多数款项来自公众的小额捐款,而不是富豪的一掷千金。可以免费阅读,但享用了就捐款,正是这种精神为一个干净的、强大的、随时更新的百科全书买单。
链接6
“维基人”为何要无偿地编写维基百科?
他们最主要的理由是:共享文明,传播知识。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至于他们为什么不求报酬,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受到共享百科全书这个理想的启发,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智慧的人常常没有条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维基百科恰好提供了可能;另一个原因是做维基很有趣,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Geek(对特定领域很感兴趣又善于钻研的人),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交流探讨,共同编写,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蒲 晖 (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