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048123
古代旅行大观(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1期
古代旅行大观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旅行中的文化生活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是古代旅行中人们抒发胸懷、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 “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就描写了行旅中为此情此景感怀而题壁赋诗的情景,当然题壁赋诗是文化巨匠的特权,城镇酒肆的老板甚至专门留粉墙一面供大师们题咏。白居易贬官南下时,在沿途驿馆得见友人元稹往日旧题,感触良深,于是作了著名的《蓝桥驿站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他行至武关以南,又读到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诗句,感叹路途虽同而时光迥异,诗句尚存而山花凋谢,于是写到“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门,榴花不见见君诗”。这种你来我往式的题壁很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社交媒体留言贴,洋洋大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情趣和内涵。通过题咏、题壁,使得旅行的悲欢都能够由此得以展示,使得跨时空的友情得以延续,也使得千年后的人们能够重温这些古代旅行文化中的精髓。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旅行中的接风文化

    旅行抵达终点时,民间有接风的礼仪,作为旅行过程的结束。考虑到旅途中最累的是双脚,所以宋代以后,民间把慰劳旅客称为“软脚”,本意是让旅行之人疲惫的双脚得以休息,随后又具有用饮食慰劳款待的意义。这种提法到清代仍在使用,如诗人赵翼诗“一尊软脚筵,不觉成久坐”,厉鹗诗句“冷食正宜供软脚,几年相见更华颠”等。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叫法为“接风”或“洗尘”。汉武帝《郊祭歌》想象神仙旅行“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意思是神仙在旅行出发前要先下雨,防止旅途尘土飞扬,这也就成为洗尘民俗的由来。洗尘有时也被称为“洗泥”,就是洗净旅行中沾染的尘泥。杜甫有诗“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与洗尘的陆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风最初出现是“风”作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帆船客运开始兴起的年代,也就是说接风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风俗,“接风”一词的最早出现,在《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第一折有“张千,便于我搬将来,打扫书房,着孩儿那里安歇,便安排酒肴,与孩儿接风”的表述。

    丰富多元的后勤补给

    经历一个阶段的艰苦跋涉,行旅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条件以除却饥渴劳累、恢复体力,并顺利找到下一站的通事或向导。美食与安宿,不仅是下一个阶段行程的加油站和补给站,甚至也影响到行旅者的行旅心态。如贾岛《冬夜》所写“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简直就是行旅者的噩梦。不过,古代有着相对健全的食宿供给体系,人们出行前也会做扎实的准备以免“乞于途”的尴尬。

    旅行饮食

    早期的旅馆、客舍被称为“逆旅”。《左传·僖公二年》有这样的内容“今虢为不通,保于逆旅”。唐杜预解释说“逆旅,客舍也”,其中“舍”字从“舌”,可能因为逆旅中有提供饮食。《周礼·地官·遗人》曾有这样的制度规定:“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所谓“委”和“积”都是为了提供旅行饮食而准备的更丰富的物质储备,“庐”则是为了迎接旅人而专门建设的屋舍。可见上古时期旅行住宿类的设施设备还是相对齐全的。但庐舍只是供给有身份地位的公务人员或特定阶层人使用的,“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边”,一般的旅行人士往往自身携带干燥、轻便、不易腐坏的食品以备旅行之用。宋代楼钥《跋从子所藏书画》中便写到“问(旅行人)所携,前则草履,后则干粮”。

    一般民间自行开设供中低层旅行者休息的逆旅,大都还提供些简单的食品。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即兴》中写到:“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当然各地逆旅也向旅行者提供酒,《水浒传》中武松过景阳冈前就在小酒馆豪饮十八碗酒。《喻世明言》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也写到旅行途中遇到酒店的场景:“离了东京,十里长亭,五里短亭,逶迤而进。一路上,但见村前竹篱,庄后茅舍。村醪相透瓷缸,浊酒满盛瓦瓮。架上麻衣,昨日芒郎留下当;酒帘大字,乡中学究醉时书。”

    旅途中在客店进食休息,称作“打尖”。关于“打尖”说法的来历,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这样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晓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为‘尖’也。谨按《翠花巡幸》,谓中顿为‘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火’字而误传为‘尖’也。”也有将住店进食称为“下程”,如陆游《杭头晚兴》诗中描述“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

    那么,旅店的伙食如何呢?陆游在诗作《十一月上七蔬饭骡岭小店》写到自己在山中旅店享用“蔬饭”的情形:“新粳炊饭白胜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竞登盘,瓦钵毡巾俱不俗。晓途微雨压征尘,午店清泉带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老来畏酒厌刍豢,却喜今朝食无肉。尚嫌车马苦縻人,会入青云骑白鹿。”山中小店的饮食虽然朴素,但是似乎满足了旅行者简单管饱的要求,但由于古代旅店饮食不可能做到今天严格的饮食标准,所以“村醅酸薄陈山果,旅饭萧条嚼冻齑”(陆游《客怀》),陈年的水果和味如嚼蜡的饭菜也只能将就着吃。

    旅行住宿

    长距离旅行必须中途歇宿,《周礼》“野庐氏”这一官职就负责交通线路及庐舍的建设,“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后人考证,“比”是“校”,也就是考察监理;“宿息”,是指“庐”一类旅行宾客晚间停留歇宿以及白天暂时休息的处所。此外,对于旅行中途歇息来说,“井”可以提供饮水的便利,“树”可以遮蔽骄阳和风雨。可见古时的旅店或住宿建设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设施设备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全面。 (刘小方)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