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048122
古代旅行大观(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1期
     当然,古代旅行住宿的形式也比较多。《穆天子传》卷一说,周穆王北行,到达可能位于山西平定的盘石,当晚“载立不舍”,也就是说,侍从人员都随车露宿,不再另设营帐。实在找不到庐舍,只有借宿,暂借别人或者宗教场所以作休息。旅行家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就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如他在《游雁荡山日记》中写到“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最简单的住宿方式当然要数“露宿”,所谓“风餐露宿”“露营野炊”都是这个意思。而乘坐舟船,休息大都于舱中,清代诗人黄景仁“水声到枕今何时”“扁舟梦断五更冷”都是关于乘舟旅行住宿的真实写照。

    除了政府官办的驿站、庐舍外,古代民间也兴建了大量的旅店,相对于官办旅店“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的情形,民间旅店总是要靠“房宿饭钱”营利的,所以政府对于民间旅店的经营并非十分鼓励,原因是“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旅店、客舍后来大都通称为“店”,例如杜甫诗句“过客经须愁出入,野店山桥送马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杨万里《不寐》诗“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仆夫催去程”。旅店的工作人员则大都被称为“店小二”,旅店的管事人员多被称作“店都知”。

    旅行向导(导游)

    在信息闭塞和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向导就成为古代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向导多为熟悉线路的本地人,主要工作负责引路指路,一般也并非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在向导或者导游未成为职业之前,人人都可能成为向导。尽管历史中没有向导专题,然而向导曾真实的在旅行历史中存在过,且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有历史可查的、記录最为详细的向导是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胡人,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一卷中他是高僧玄奘西行求经于瓜洲一带的向导。玄奘法师为他剃度,他也就成了胡僧,由于胡僧与“猢狲”音近,石槃陀后来也成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然而石槃陀在途中曾“拔刀而起,徐向法师”,企图谋害师傅,后虽未遂,却也以路途太凶险、家有老小为由当了逃兵,丢下法师一人继续前行。

    数年前,一股“慢游”之风在国内兴起。发起者号召人们放弃快餐式的旅游,将自我从疲于奔命的旅行中解放出来,深度地介入目的地真实而非“舞台化”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感觉到,活着是匆匆赶路,而旅行则是教我们停下来欣赏。与其对走马观花的观光游作深度反省,不如回归古代旅行方式,毕竟这里蕴藏着丰厚的旅行智慧。

    【责任编辑】王 凯 (刘小方)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