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名城敦刻尔克(1)
最近,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和编剧的电影《敦刻尔克》口碑逆天。故事以“二战”为背景,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通过青年士兵的视角讲述了这次撤退中,英法军队面对德军所经历的残酷战斗。敦刻尔克也因为这部影片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法国的小城大港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靠近拉芒什——加来海峡国际航道,东北上是北海,西南下是英吉利海峡。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这一事件被称为“敦刻尔克奇迹”。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多半会全军覆灭。直到现在,敦刻尔克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欧洲小城市,但也是一座名满天下的战争名城。《敦刻尔克》电影海报
4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7世纪时,有传教士在此建圣埃卢瓦教堂,敦刻尔克名字的来历就是由比利时的佛兰芒语“沙滩(dunk)”和“教堂(kerk)”构成,意为“沙滩上的教堂”。1067年,这里发展成为一个小市镇,正式命名为敦刻尔克。
之所以说敦刻尔克是座小城,是因为现在的城市并不大,城区面积不过 43.89平方千米,尽管比“二战”前扩大了10倍, 人口只有9万多。敦刻尔克城市虽不大,人口也不多,港口却不小,而且现代化程度很高。作为一个深水海港,敦刻尔克港背倚法国以及欧洲大型钢铁、能源、造船、纺织等产业,早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大港,年吞吐能力4000万吨。
笔者年轻时航海随船到过敦刻尔克,由于当时不了解此港城的历史,加上它在欧洲也算不上有名,那时也没有数码相机,几乎没有留下值得纪念的东西。直到前几年随团旅游再到这个港城,才对此城刮目相看。
因“敦刻尔克奇迹”而闻名于世
说敦刻尔克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主要因为这里没有令人过目不忘的景区景点,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市政府大楼、敦刻尔克钟楼等。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多灾多难,曾遭到3次大的破坏。1694~1695年,英国军舰曾对其进行猛烈炮轰;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敦刻尔克饱受战争的摧残。1940年5月,希特勒利用英、法两国执行“绥靖政策”的《慕尼黑协定》,突然向西线大举进攻,接连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同时绕过马其诺防线,横扫法国北部,把英法联军切成两
段,英国军队和部分法军总共40万人被逼困在敦刻尔克一隅。幸运的是,这40万人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海的情况下,只用了9天时间,就安全撤离出30多万人,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撤退计划完成当天,邱吉尔在英国下院发表的讲话中说:“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蕴藏着胜利。”此言不虚。
1944年9月,盟军收复了敦刻尔克,这座城市也几近毁灭。战后,法国人民在废墟上重建了敦刻尔克港和城市,其规模比“二战”前扩大了10倍,并成为新兴的冶金、石油、化工、造船工业基地。如今的敦刻尔克已成为一座全新的工业城市。
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因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历史主题慕名前来,但是今天的敦刻尔克已然没有了英军撤退的痕迹,城内也未留下完整的战争废墟及残垣断壁,总之,能让游客体会一把那场战争可怕之处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留下来,因此,不少人来到敦刻尔克后,不无遗憾地感叹:“哪怕有那么几门没有轱辘的战炮、少了履带的坦克及枪支也好啊。”
其实,要说没留下任何痕迹也不完全是事实,比如战后的城市是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并且是按战前城市的面貌恢复的。重建后的城市非但格局不变,具体到每栋建筑,只要基座能用的,还是使用原有的地基重建,所以有不少房屋的底层或墻基是战前的,上面则是重建的。
寻觅遗踪
漫步在这座小城,细心寻觅,游客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当初的遗存。
盟军撤离时的Alliés海滩已成了敦刻尔克的第一大景点。其实,这里的海滩与海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在是普通得没法再普通,多数时候风很大,夏天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晒太阳。敦刻尔克港一隅
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是一排排簇新的别墅。别墅的屋顶样式繁多,多为现代几何形和诺曼底传统风格。还有许多独立小楼的屋顶属于法国麻雀步式尖顶,一层层阶梯上去,再一层层阶梯下来,细碎的阶梯与麻雀的步态吻合,让人嗅到古远的乡村气味。
这样一处极普通的海滩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点,归根结底是因为1940年盟军的大撤离历史而名扬海内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喜爱来这里散步,想象一下当年40万人聚集在此的宏大场面。据说在远离沙滩的水下,游客可以潜水参观撤离时沉没的船只,凭吊战争。
让·巴特广场位于敦刻尔克市中心,是所有游客的必到之处。广场四周有游客中心、大教堂、塔楼、ESA艺术学校、船舶博物馆,等等。周围还有很多小商店、小饭店以及银行。之所以叫让·巴特广场,是因为一位名人。史料记载,让·巴特就出生在敦刻尔克,他是一个渔民的孩子。年轻时加入荷兰海军,1672年,参加过法国海域的法荷海战。而后,巴特加入了敦刻尔克当地的海军。1679年,他晋升为海军中尉,而后成为上尉、上将,最后被人称为“让·巴特船长(Captain Jean Bart)”。他最大的成就是加入了伟大的世界战争同盟。 (刘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