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潮音荡今昔(2)
也正是因为雅裨理的关系,徐继畲对于美国的政治历史也有所涉猎。他在《瀛寰志略》中评价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段话甚至刻在了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在1853年被赠送给美国政府。如今,这块石碑依旧安放在华盛顿的纪念碑旁。1998年6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特别指出,这块汉字石碑是“150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交往的开始”。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鼓浪屿,至今仍有耄耋老人会用拉丁字母书写闽南话,这种语言被称为“白话字”,产生自一个叫打马字的美国牧师。打马字于1847年来到鼓浪屿,找到闽南话的发音规律,用拉丁字母联缀切音(拼音),创造出简单易学的闽南白话字,使得汉语、英语这两个不同的语种、不同的文字种类,在鼓浪屿得到最早的交流沟通。打马字28岁来到鼓浪屿,在这里度过了42年的光阴,他一直把鼓浪屿当作第二故乡。1889年,打马字回国,三年后,在新泽西州的老家去世。弥留之际,他希望回到充满友善温情的鼓浪屿,后来,他的女儿们遵其所愿,将他的骨灰带回鼓浪屿,长眠于令他魂牵梦萦的东方古国。
与打马字不同,清代末年在鼓浪屿的一位中国人卢戆章,从外国人带到鼓浪屿的拉丁文中找到了用它来拼写汉字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汉语拼音的前身,卢戆章因此被称为“中国新字元祖”。同样居住在鼓浪屿的清廷三品大员林辂存,为他撰写过一幅对联:“卅年费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制成字母,敢叫吾国进文明。”卢戆章是个成功者,解放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誉,他的成功离不开鼓浪屿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外国教会先后在鼓浪屿创办多所学校,不仅带来了现代教育,更为中国妇女的教育、平权、解放开风气之先。我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曾就学于鼓浪屿的蒙学堂。鼓浪屿的现代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如作家林语堂、音乐家周淑安、画家林克恭等。出生在鼓浪屿的马约翰,在岛上教会学校读书时,接受了现代体育教育,后成为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1842年,美国传教士兼医生雅裨理设在黄氏小宗的诊所,是鼓浪屿最早的西式诊所,此后的医院往往由教会主办,且兼具半医半学的特征,培养了许多掌握现代医学的人才。今天的鼓浪屿集中并完整保存了多座19世纪末期的西式医疗建筑。
也是在这段时间,各国教会纷纷来鼓浪屿传道,兴建了诸多教堂和教会住宅。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最早的教堂,由岛上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捐资兴建,时称“国际礼拜堂”。这些西洋宗教与鼓浪屿本土的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和平共处,各信其主,各传各道。
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基因,西方人士为鼓浪屿带来音乐、钢琴,正与本地居民喜好闽南音乐的天性相合,鼓浪屿由此成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直到今天,钟声、琴声、读书声依然浸润着鼓浪屿人的生活。
万国建筑此斗艳
以闽南文化为主体的本土传统文化,在鼓浪屿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建筑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在鼓浪屿上显得多姿多彩。
岛上的民居建筑有“大夫第”,始建于1796年;还有四落大厝,建于19世纪上叶。这些典型的闽南红砖民居,共同体现着鼓浪屿本土民居的闽南特色。1843年,厦门开埠,英国率先派驻领事。此后,美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等国纷纷派驻领事,先后建起领事馆。鼓浪屿这样一个弹丸小岛,曾经有十多个国家派驻领事。这些领事馆在建筑风格上各出心裁、各具特色,点缀在岛上,形成充满国际社区韵味的建筑群。
在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前,鼓浪屿环境优美、社会稳定、设施良好,吸引了大批华侨、台胞回到岛上创业和营建住宅,人们今天所见各色华屋大宅多由华侨所建。鼓浪屿岛上的菽庄花园、林氏府等是台湾板桥林家林尔嘉所建,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浓缩外部山海于一园之中,堪称“补山藏海”,完全是经典的中国园林文化精神,在建筑上,则体现了中为主体、洋为点缀的特色,园林的建材采用琉璃瓦、红砖,有些部分兼用了钢筋水泥,尤其是被誉为“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的四十四桥,桥上的渡月亭采用了西式的柱子,中式的半月亭盖,中西交融,十分和谐,美轮美奂。鼓浪屿中部的八卦楼,筹建人是台湾富商林鹤寿,它融西方经典风格于一体,宏伟大气。八卦楼圆形的红色屋顶,据说借鉴了美国白宫的部分样式,名为“八卦楼”则纯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鼓浪屿的福建路上,两座著名华侨建筑对面而建,一座是“黄荣远堂”,一座名“海天堂构”,黄荣远堂外表看是纯西式建筑,园林中则采用了中国假山的装饰风格,这座假山和相邻的天主教堂共围一墙。有意思的是,天主教堂把天主教的圣母请进了假山的洞府之中。这种中西交融不仅和谐,且堪称完美。而海天堂构,外表是中式的宫殿建筑,飞檐翘角,牌匾题联,其纯中式的外表下,骨子里完全应用了西方的钢筋水泥,建筑的雕花几乎全部用水泥筑造,可谓把“洋为中用”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还有许春草的春草堂、黄仲训的瞰青别墅以及金瓜楼、杨家园、钻石楼、容谷等,真是风情万种,不胜枚举。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厦门装饰风格”,其特点是中中有洋,洋为外表,中为实用,它们对此后厦门的建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在华侨的支持和参与下,鼓浪屿国际社区空间不断拓展、完善。华洋社区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公共设施大家共享,共同推进与完善,而这时华人、华侨的贡献起了主导性作用,尤其是20世纪后还乡的华侨群体,在鼓浪屿的城市建设与社区营造中展示出他们在寻求社会近代化的种种努力和成就,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放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的最佳见证。
华侨富商黄奕住看到鼓浪屿岛上淡水缺乏,即与其他华侨筹资合股兴建自来水设施,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工程和设备直到今天还作为鼓浪屿自来水的备用设施。黄奕住创办的中南银行,在鼓浪屿开展业务,充足的流动资金为鼓浪屿的城市建设注入了动力。从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鼓浪屿率先实现电报通信,到1924年黄奕住的鼓浪屿电话公司让鼓浪屿与厦门等闽南地区的电话通信实现连通,鼓浪屿社区的通信基础设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一个现代国际公共居住社区出现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为今天的鼓浪屿奠定了基本的样貌。
时空交错易醉人
此次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同时,整个岛屿作为历史背景,仍然保持了优美的海岛景观特征和不同片区的城市肌理特征。
不仅如此,这些构成要素是人们可见、可闻、可亲历的,鼓浪屿岛上现有多家博物馆,如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鱼骨博物馆等,集中揭示了海洋文化,展现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台胞洪明章开办的“鼓浪屿百年故事”博物館,几乎是鼓浪屿成为国际公共社区的一个缩影,这里有百年来各种文化在鼓浪屿交汇的实物,从林林总总的西洋瓷器到风格各异的西洋家具,以及各种西洋钟表、西洋体育器械、西洋工艺品、西洋雕塑、碑刻等,它们和侨批、洋行、店招、老照片一起,引领人们追溯历史。
当你在鼓浪屿穿街走巷时,仍可偶遇钢琴的悦耳、丝竹的缭绕;在小巷徜徉时,会突然勾起你对浪漫时光的憧憬。著名作家林语堂和廖翠凤演绎爱情故事的立人斋,藏身在漳州路44号;日光岩下的瞰青别墅,蒋介石曾经居住;日光岩寺里,弘一法师一度驻锡……当你一转身,还可以巧遇蜡像馆里的各国政要;想歇歇脚时,又可以在小街上品尝各种风味的美食……这就是鼓浪屿,让你在时光交错中流连忘返。 (卢志明 李梦丹)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鼓浪屿,至今仍有耄耋老人会用拉丁字母书写闽南话,这种语言被称为“白话字”,产生自一个叫打马字的美国牧师。打马字于1847年来到鼓浪屿,找到闽南话的发音规律,用拉丁字母联缀切音(拼音),创造出简单易学的闽南白话字,使得汉语、英语这两个不同的语种、不同的文字种类,在鼓浪屿得到最早的交流沟通。打马字28岁来到鼓浪屿,在这里度过了42年的光阴,他一直把鼓浪屿当作第二故乡。1889年,打马字回国,三年后,在新泽西州的老家去世。弥留之际,他希望回到充满友善温情的鼓浪屿,后来,他的女儿们遵其所愿,将他的骨灰带回鼓浪屿,长眠于令他魂牵梦萦的东方古国。
与打马字不同,清代末年在鼓浪屿的一位中国人卢戆章,从外国人带到鼓浪屿的拉丁文中找到了用它来拼写汉字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汉语拼音的前身,卢戆章因此被称为“中国新字元祖”。同样居住在鼓浪屿的清廷三品大员林辂存,为他撰写过一幅对联:“卅年费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制成字母,敢叫吾国进文明。”卢戆章是个成功者,解放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誉,他的成功离不开鼓浪屿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外国教会先后在鼓浪屿创办多所学校,不仅带来了现代教育,更为中国妇女的教育、平权、解放开风气之先。我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曾就学于鼓浪屿的蒙学堂。鼓浪屿的现代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如作家林语堂、音乐家周淑安、画家林克恭等。出生在鼓浪屿的马约翰,在岛上教会学校读书时,接受了现代体育教育,后成为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1842年,美国传教士兼医生雅裨理设在黄氏小宗的诊所,是鼓浪屿最早的西式诊所,此后的医院往往由教会主办,且兼具半医半学的特征,培养了许多掌握现代医学的人才。今天的鼓浪屿集中并完整保存了多座19世纪末期的西式医疗建筑。
也是在这段时间,各国教会纷纷来鼓浪屿传道,兴建了诸多教堂和教会住宅。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最早的教堂,由岛上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捐资兴建,时称“国际礼拜堂”。这些西洋宗教与鼓浪屿本土的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和平共处,各信其主,各传各道。
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基因,西方人士为鼓浪屿带来音乐、钢琴,正与本地居民喜好闽南音乐的天性相合,鼓浪屿由此成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直到今天,钟声、琴声、读书声依然浸润着鼓浪屿人的生活。
万国建筑此斗艳
以闽南文化为主体的本土传统文化,在鼓浪屿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建筑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在鼓浪屿上显得多姿多彩。
岛上的民居建筑有“大夫第”,始建于1796年;还有四落大厝,建于19世纪上叶。这些典型的闽南红砖民居,共同体现着鼓浪屿本土民居的闽南特色。1843年,厦门开埠,英国率先派驻领事。此后,美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等国纷纷派驻领事,先后建起领事馆。鼓浪屿这样一个弹丸小岛,曾经有十多个国家派驻领事。这些领事馆在建筑风格上各出心裁、各具特色,点缀在岛上,形成充满国际社区韵味的建筑群。
在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前,鼓浪屿环境优美、社会稳定、设施良好,吸引了大批华侨、台胞回到岛上创业和营建住宅,人们今天所见各色华屋大宅多由华侨所建。鼓浪屿岛上的菽庄花园、林氏府等是台湾板桥林家林尔嘉所建,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浓缩外部山海于一园之中,堪称“补山藏海”,完全是经典的中国园林文化精神,在建筑上,则体现了中为主体、洋为点缀的特色,园林的建材采用琉璃瓦、红砖,有些部分兼用了钢筋水泥,尤其是被誉为“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的四十四桥,桥上的渡月亭采用了西式的柱子,中式的半月亭盖,中西交融,十分和谐,美轮美奂。鼓浪屿中部的八卦楼,筹建人是台湾富商林鹤寿,它融西方经典风格于一体,宏伟大气。八卦楼圆形的红色屋顶,据说借鉴了美国白宫的部分样式,名为“八卦楼”则纯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鼓浪屿的福建路上,两座著名华侨建筑对面而建,一座是“黄荣远堂”,一座名“海天堂构”,黄荣远堂外表看是纯西式建筑,园林中则采用了中国假山的装饰风格,这座假山和相邻的天主教堂共围一墙。有意思的是,天主教堂把天主教的圣母请进了假山的洞府之中。这种中西交融不仅和谐,且堪称完美。而海天堂构,外表是中式的宫殿建筑,飞檐翘角,牌匾题联,其纯中式的外表下,骨子里完全应用了西方的钢筋水泥,建筑的雕花几乎全部用水泥筑造,可谓把“洋为中用”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还有许春草的春草堂、黄仲训的瞰青别墅以及金瓜楼、杨家园、钻石楼、容谷等,真是风情万种,不胜枚举。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厦门装饰风格”,其特点是中中有洋,洋为外表,中为实用,它们对此后厦门的建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在华侨的支持和参与下,鼓浪屿国际社区空间不断拓展、完善。华洋社区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公共设施大家共享,共同推进与完善,而这时华人、华侨的贡献起了主导性作用,尤其是20世纪后还乡的华侨群体,在鼓浪屿的城市建设与社区营造中展示出他们在寻求社会近代化的种种努力和成就,是闽南移民文化开放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的最佳见证。
华侨富商黄奕住看到鼓浪屿岛上淡水缺乏,即与其他华侨筹资合股兴建自来水设施,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工程和设备直到今天还作为鼓浪屿自来水的备用设施。黄奕住创办的中南银行,在鼓浪屿开展业务,充足的流动资金为鼓浪屿的城市建设注入了动力。从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鼓浪屿率先实现电报通信,到1924年黄奕住的鼓浪屿电话公司让鼓浪屿与厦门等闽南地区的电话通信实现连通,鼓浪屿社区的通信基础设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一个现代国际公共居住社区出现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为今天的鼓浪屿奠定了基本的样貌。
时空交错易醉人
此次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同时,整个岛屿作为历史背景,仍然保持了优美的海岛景观特征和不同片区的城市肌理特征。
不仅如此,这些构成要素是人们可见、可闻、可亲历的,鼓浪屿岛上现有多家博物馆,如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鱼骨博物馆等,集中揭示了海洋文化,展现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台胞洪明章开办的“鼓浪屿百年故事”博物館,几乎是鼓浪屿成为国际公共社区的一个缩影,这里有百年来各种文化在鼓浪屿交汇的实物,从林林总总的西洋瓷器到风格各异的西洋家具,以及各种西洋钟表、西洋体育器械、西洋工艺品、西洋雕塑、碑刻等,它们和侨批、洋行、店招、老照片一起,引领人们追溯历史。
当你在鼓浪屿穿街走巷时,仍可偶遇钢琴的悦耳、丝竹的缭绕;在小巷徜徉时,会突然勾起你对浪漫时光的憧憬。著名作家林语堂和廖翠凤演绎爱情故事的立人斋,藏身在漳州路44号;日光岩下的瞰青别墅,蒋介石曾经居住;日光岩寺里,弘一法师一度驻锡……当你一转身,还可以巧遇蜡像馆里的各国政要;想歇歇脚时,又可以在小街上品尝各种风味的美食……这就是鼓浪屿,让你在时光交错中流连忘返。 (卢志明 李梦丹)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