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的科学解读(2)
面孔-名字刻板印象——道林·格雷效应
心理学的实验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效应解释,即道林·格雷效应,也被称为面孔-名字匹配效应。名字在面孔上的反映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儿的样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我们经常难以区分不熟悉的新生儿。但是当你年纪渐长,你的容貌会比年轻时更明显地反映出你的性格特质,即内在因素(比如人格)会影响外在容貌。通过这种效应,观察者能给一张面孔选择一个正确的名字,而且只根据面孔就可以做出选择。
道林·格雷效应其实是一种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即人们通过脸或名字来识别个体。人们会根据社会标签分享表征。每个名字都和一个特征、行为和面貌相联系。如果有非常清楚的共享的名字图式(名字模式),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就越特殊,人们相应地改变他们的样貌程度就越高。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来说,确定一张熟悉的面孔需要将面孔和以前存贮的信息进行匹配,信息中就包括人的名字。比起其他可能的类别标签,熟悉的面孔与名字联系更紧密,这说明名字在知觉信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凭借名字回忆出面孔的样子。这种反复将名字和面孔不断结合联系的表征会产生更多的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并使名字和面孔的联系更加紧密。
面孔-名字刻板效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产生对于某个特定面孔的“合适名字”的表征。一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面貌-名字适宜的“bouba-kiki效应”。这种效应认为,物体和名字的匹配并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物体的名字与物理属性有关。人名的刻板效应也是这样,当人们听到发音需要嘴巴张圆的名字,比如Bob,人们也会想象这个人有一张圆脸。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面孔-名字图式的产生,比如名字的文字含义或者与名人有关。这也会对关于名字的社会推论给予联系,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分享面孔-名字表征。也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和名字各自发射社会信号,最终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关联。观察者在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时所使用的面孔交流信息会包括一些个性特征,比如诚信、能力强。同样,人们可以从别人的名字中推断一个人的个体特征。由于样貌和名字都能产生社会推断,二者之间的可能相关也是有道理的。人们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一些特殊名字的人应该长什么样子,具有一些特殊面孔的人与一些名字会更加匹配。正像前面所说的,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实验所选的观察者对名字和面孔的匹配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有时观察者看到大头照就能够准确地给它匹配名字,而且这个研究结果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名字-面孔匹配中还存在名字图式效应。图式类似于模型,或者可以借鉴的某种范式。如某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 像带玉字旁的名字,一般会设想这个人温润如玉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名字图式。
名字图式是否被分享是产生名字-面孔匹配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如果被试者对名字图式不熟悉或者缺乏名字图式,面孔名字的匹配度会变差,这说明名字图式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被试者对本文化范畴内的名字与面孔匹配做得好,而对其他文化的名字和面孔匹配则很差。这个结果可以有两个解释:首先,成功的面孔-名字匹配需要存在可分享的图式。第二,这个结果与bouba-kiki效应中的图形-声音解释一致,面孔-名字匹配可能是天生的匹配关系,没有其他原因,就像一个圆圆脸的面孔会起一个发音也“圆圆的”名字,比如前面提到的Bob。
虽然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来说,名字对人的外貌、性格和特点的作用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精确的因果解释,但是名字的影响还是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到的,很多生活经验也与研究一致。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我实现预言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成为名字中预言的那种人。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名字对我们的认知会有影响,因此名字中很有可能暗含我们试图实现的社会期望。人们的面貌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條双行道。所以,人如其名,从心理学上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责任编辑】张小萌 (郝芳)
心理学的实验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效应解释,即道林·格雷效应,也被称为面孔-名字匹配效应。名字在面孔上的反映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儿的样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我们经常难以区分不熟悉的新生儿。但是当你年纪渐长,你的容貌会比年轻时更明显地反映出你的性格特质,即内在因素(比如人格)会影响外在容貌。通过这种效应,观察者能给一张面孔选择一个正确的名字,而且只根据面孔就可以做出选择。
道林·格雷效应其实是一种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即人们通过脸或名字来识别个体。人们会根据社会标签分享表征。每个名字都和一个特征、行为和面貌相联系。如果有非常清楚的共享的名字图式(名字模式),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就越特殊,人们相应地改变他们的样貌程度就越高。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来说,确定一张熟悉的面孔需要将面孔和以前存贮的信息进行匹配,信息中就包括人的名字。比起其他可能的类别标签,熟悉的面孔与名字联系更紧密,这说明名字在知觉信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凭借名字回忆出面孔的样子。这种反复将名字和面孔不断结合联系的表征会产生更多的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并使名字和面孔的联系更加紧密。
面孔-名字刻板效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产生对于某个特定面孔的“合适名字”的表征。一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面貌-名字适宜的“bouba-kiki效应”。这种效应认为,物体和名字的匹配并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物体的名字与物理属性有关。人名的刻板效应也是这样,当人们听到发音需要嘴巴张圆的名字,比如Bob,人们也会想象这个人有一张圆脸。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面孔-名字图式的产生,比如名字的文字含义或者与名人有关。这也会对关于名字的社会推论给予联系,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分享面孔-名字表征。也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和名字各自发射社会信号,最终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关联。观察者在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时所使用的面孔交流信息会包括一些个性特征,比如诚信、能力强。同样,人们可以从别人的名字中推断一个人的个体特征。由于样貌和名字都能产生社会推断,二者之间的可能相关也是有道理的。人们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一些特殊名字的人应该长什么样子,具有一些特殊面孔的人与一些名字会更加匹配。正像前面所说的,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实验所选的观察者对名字和面孔的匹配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有时观察者看到大头照就能够准确地给它匹配名字,而且这个研究结果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名字-面孔匹配中还存在名字图式效应。图式类似于模型,或者可以借鉴的某种范式。如某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 像带玉字旁的名字,一般会设想这个人温润如玉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名字图式。
名字图式是否被分享是产生名字-面孔匹配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如果被试者对名字图式不熟悉或者缺乏名字图式,面孔名字的匹配度会变差,这说明名字图式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被试者对本文化范畴内的名字与面孔匹配做得好,而对其他文化的名字和面孔匹配则很差。这个结果可以有两个解释:首先,成功的面孔-名字匹配需要存在可分享的图式。第二,这个结果与bouba-kiki效应中的图形-声音解释一致,面孔-名字匹配可能是天生的匹配关系,没有其他原因,就像一个圆圆脸的面孔会起一个发音也“圆圆的”名字,比如前面提到的Bob。
虽然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来说,名字对人的外貌、性格和特点的作用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精确的因果解释,但是名字的影响还是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到的,很多生活经验也与研究一致。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我实现预言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成为名字中预言的那种人。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名字对我们的认知会有影响,因此名字中很有可能暗含我们试图实现的社会期望。人们的面貌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條双行道。所以,人如其名,从心理学上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责任编辑】张小萌 (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