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来大地报春意(2)
相信狗的灵异甚至还影响到了古人的婚姻生活。古相书《玉匣记》上记有“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民间也有“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到长久”之说,等等。以人的属相断定婚姻幸福与否,多系牵强附会之谈,并无科学依据。
信狗之忠
古人又视狗为义犬,狗的忠义首先表现在对主人的忠诚上。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他被贬至乌鲁木齐时,曾养了多只狗。当他得赦东归时,有一只名“四儿”的黑狗恋恋不舍,挥之不去,追随纪氏返回京师。旅途中,“四儿”守护行李甚严,除主人之外,仆人都不能随便靠近。在经过七达坂(意为山岭)时,山高路险,纪氏随行的四辆车中,两辆留宿在岭北,两辆留宿在岭南。“四儿”独卧岭巅,前后护卫。为此纪氏曾赋诗称颂,其一日:“归路无烦汝寄书,风餐露宿且随予。夜深奴子酣眠后,为守东行数辆车。”回京一年后,“四儿”中毒而亡。纪氏怀疑是因其守夜甚严,被家仆设计杀死了。
在古人的叙事中,狗还能护主、救主。晋代干宝《搜神记》有“义犬冢”:三国时吴国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丛中,适逢猎人纵火,火势顺风而至,李氏酒醉不觉。他的爱犬于溪中湿身,往返洒水于他的卧处,才使他免于一死。爱犬则因多次往返,最后劳累而死。李氏酒醒后明白了事情原委,恸哭不已。当地太守听闻此事,为之感动,具棺椁衣衾安葬了这只狗,取名“义犬冢”。
传统武强木版年画也有一幅“义犬救主”的主题,取自陶渊明撰《搜神后记·杨生狗》,與前述《搜神记》中“义犬冢”的情节大同小异。画中有一只小狗自水边奔向醉卧的杨升(年画中易“杨生”为“杨升”),并有“杨升醉卧在松阴,牧童烧荒火近身。黄犬湿草救主意,传流万代古至今”的题字。
满族的一则传说也有大致相同的情节: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追兵迫近,努尔哈赤躲进芦苇丛中,明兵放火想烧死他,火势迅速蔓延。黄狗用身子蘸水打湿他身边的芦苇,救了老罕王,它自己却累死了。老罕王打下天下后,为感激黄狗的义举,定下了后人不食狗肉的规矩。
狗之所以对主人忠诚,是因为人们相信狗通人性。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说:“亡猎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鸣号而应其主。人犬异类,闻呼而应者,识其主也。”对于狗的忠诚,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有感慨:“余谓犬之为物,不烦驱策而警夜不失职,宁忍寒饿而恋主不他往,天下为僮仆者,实万万不能及。其足使人愧,正不在能语不能语耳。”
用狗之能
《狗耕田》是一则汉族传统民间故事。故事讲述哥俩分家,哥哥分得多,弟弟只分得一只狗和少量薄田。弟弟用狗拉犁耕田,意外得利。哥哥也学着弟弟用狗耕田,但是适得其反,后来一气之下把狗打死了。在此后兄弟二人的较量中,每次都是弟弟得利,哥哥失利。用狗耕田当然有文学想象的成分,但狗在传统生活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看家护院狗性机警,替人看家护院,有人来了则发出声响,因此也称“吠犬”“守狗”,“守犬短喙,畜以司昏”。除了看家护院,游牧民族还充分利用狗的机警、灵敏的特点看护羊群,有所谓牧羊犬。世界上的牧羊犬种类很多,我国西藏牧羊犬就是其中的优秀品种,它有很高的警惕性和很强的护卫能力,深受藏族牧民的喜爱。
交通运输宋末元初文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高丽以北地名别十八,其地极寒,海水皆冰,自八月即合,直至来年四五月方解。人物行其上,如履平地,站车往来,悉用四狗挽之,其去如飞。”又据《元史》记载,元代在东北设“狗站一十五处,元设站户三百,狗三干只”。所谓狗站,也即以狗供役的驿站。元政府多次派人到东北屯田,并设有屯田的总管府。这些地区气候严寒,每年夏历八月到翌年四五月,河湖皆冻,交通运输、传递公文、散发囚粮等均靠狗站的狗车运行。狗车即雪橇,也称犬橇,俗称爬犁,形如小船,长1丈余、宽2尺许,以数只狗拉车,在冰雪中疾驰,作为东北地区冬季的交通工具一直传承至今。
传递信息古人也用狗传送书信。据《晋书·陆机传》记载,晋代陆机养有一只狗叫“黄耳”,陆在京城做官多年,久无家中音讯。一天他开玩笑地对狗说:“你能给我送封家书吗?”狗兴奋地摆动尾巴。陆机把写好的书信装进竹筒里,绑在狗的脖子上。狗昼夜疾驰,把书信送达家人手中。两地相距千里之遥,人往返得需50天,狗仅用20天。后来狗死了,陆机安葬了它,取名为“黄耳冢”。
捕获猎物猎犬也称“田犬”,清人陈溟子《花镜·犬》对田犬的习性有着详细的描绘:“惟田犬长喙细身,毛短脚高,尾播无毛,使之登高履险甚捷;胎三月而生,其性比他犬尤烈;豺见之而跪,兔见之而藏;每牵之出猎,以鹰为眼目,鹰之所向,犬即趋而攫之。故好猎者多畜焉。”在后世民间,每逢冬季农闲之时,民众借助猎犬捕获猎物,以补贴家用。
俗语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戏言,但历史上确有“狗拿耗子”的记述。《吕氏春秋·士容》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齐国有个善于相狗的人,邻居托他帮忙买一只能捉老鼠的狗。后来,他给物色到一只。邻居养了几年,也没见狗捉到老鼠,于是具实相告。相狗人说“这的确是一只良狗,不过,它的志趣不在老鼠,而在于捕获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要想让它捉鼠,就得把它后腿绑起来。”邻居照着相狗人的话做了,狗才捉起老鼠来。四川三台县一处汉代崖墓中就有“狗拿耗子”的画面,其中一只狗正得意地叼着一只老鼠,老鼠的尾巴在狗嘴外垂着,从狗的形象上判断应该是猎犬。
祭祀殉葬狗还是古人祭祀、殡葬的重要物品。殷墟甲骨文中有多处提到用狗作为牺牲的记载。除了作为牺牲,在殷墟发掘的多座墓葬中,狗也是殷人重要的殉葬物。到了周代,曾设有“凡祭祀共犬牲,用栓(用作祭品的纯色全牲)物”的“犬人”官职。一直到三国时期,狗仍然是古人祭祀的重要牺牲。三国吴人沈莹《临海水土志》中就有“父母死亡,杀犬祭之”的记载。 (刘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