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02178
匠心独运的江南灶花艺术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3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在中国人看来,吃当属头等大事,对与吃相关的炊具和炊器自然也推崇备至。相传,玉皇大帝钦命灶神巡察人间善恶疾苦。灶神,民间称其为灶王爷,身旁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专录百姓言行于罐中。每逢腊月二十三(又说腊月二十四),灶神要离开人间,遁升天界向玉帝禀明人间世情,来年正月初六再折返人间。为了祈禳祥瑞,家家户户都要“辞灶”恭送灶神。除了专祀果品和供香之外,江南一带的农村还流行在灶上作画,名为“灶花”。乡民在家中的灶山上画“灶头花”,以献祭灶王爷。倘若有不画灶花或以石灰涂刷了事的,则称为“豆腐灶”。此灶不仅无法烹饪出美食,而且会惹恼灶王爷,降下祸端。

    炉火纯青的灶花工艺

    灶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上海的崇明灶花则久负盛誉。旧时,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台,多置于厨房一隅。为了防止生火时柴烟炭灰从灶膛中飞溅至灶台上,从灶台至屋顶处砌有烟柜,并立一垛墙用于遮障,民间俗称灶山。灶山旁内嵌灶君殿,供奉有灶君爷,殿外贴有灶门帘,唤名喜串。灶台砌成之日或年久待修之时,乡民们会雇请游走村头的泥瓦匠为灶君殿旁的灶山、烟柜以及整个灶炉都镌摹上精美的纹饰图案,名为“灶花”或“灶画”。

    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最初并非专祀灶神。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绘制灶花的原始颜料叫“镬锈”。镬锈是崇明一带的方言,说的就是农家常见的锅底灰。泥瓦匠首先从锅底刮下黑沉沉的炭灰,和以陈酿米酒调浓,待黏性十足时,再拌水稀释,就成为绘制灶花所需的底料。为了雅致美观,泥瓦匠往往还会添加各色颜料,使灶花看上去流光溢彩、斑斓夺目。

    灶花的绘制方法颇为独特,采用的是湿壁画法。所谓湿壁画法,指的是在灶头砌成后,待灶壁四围粉刷的石灰尚未干结时,泥瓦匠即兴挥笔绘作。伴随着灶火烘烤和自然挥发,整个灶面渐渐沥干,所绘灶花方可久存。由此可见,绘作灶花的画技颇为特殊,通常描画都在干结的面底上绘作,灶花则迥然不同。因此,掌握绘作灶花的时机十分重要。墙壁刚粉刷过还略有潮气之时,泥瓦匠就需在灶壁上信手泼墨,不打画稿,不做修改,一气呵成。随着灶火烘烤和湿气挥发,灶花与灶壁一同逐渐干结,灶花便牢牢“贴”在墙壁之上,可历经数十载而不褪色,仿佛天然凝结、浑然一体。

    灶台虽是家中常见陈设,但配以灶花后,颇显考究实用、精致美观。除灶沿部分用石灰粉刷之外,其余部位均用墨线勾勒出轮廓。讲究的泥瓦匠还会在墨汁里掺入石青,使画出的墨线在隐谧处透出青蓝,看上去清秀悦目。雪白的灶壁上黑白分明、色彩对比强烈,画的四周还配有黑色裙边,极富装饰性与立体感。历久弥新,泥瓦匠在灶花的色彩运用方面精湛熟稔,由最初以黑色调为主,渐趋衍变为红蓝青黑相杂的色调。整个灶头几乎看不到直线,即兴所绘的弧线使灶头端庄秀雅,加之青蓝相间的灶花,无不浸透出江南水乡恬淡闲逸的雅趣生活。

    寓意深长的灶花图饰

    灶花之美在于构图的精巧与细腻的工笔,装饰的图案质朴而纯真,线条简练且明快,别有江南水乡风韵。事实上,专门从事灶花描绘的泥瓦匠大都只是游走乡野村间的把作师傅,但其所绘灶花,可谓精巧别致、美轮美奂。毋论是山川景致,还是花鸟鱼虫,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古朴的、憨稚的、华贵的、圆润的、粗犷的,形态迥异,恰到好处,独显万种风情,令人叹为观止。灶头上不论是砌有两口锅或是三口锅,在灶山上和灶沿下都绘制有各式各样的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泥瓦匠借用特定的纹饰图案,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祝愿。

    灶花的图案看似千奇百样,但从构图取材上看,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撷取意蕴褒义的成语或俗语,并与同音或谐音的美好事物相联系。譬如,绘制鲤鱼就含有“鲤鱼跃龙门”的寓意,并与盛开的莲花融为一画,取“莲”与“连”同音,“鱼”与“馀”同音,意指“连年有馀”。梅花常与喜鹊连在一起,数只喜鹊驻足梅花枝头,取“梅”与“眉”同音,寓意“喜上眉梢”。鹿与树常连在一起,小鹿静卧在茂盛的大树旁休憩,取“俯”与“福”、“鹿”与“禄”同音,寓意“福禄双全”“官运亨通”。

    第二类是汲取民间掌故和神话故事。在崇明灶花中,多绘有神话形象。“南极仙翁图”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整幅图案以南极仙翁为主体,再配以松树、仙鹤等形象。财神爷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乡民在灶壁上供奉财神,每日烹煮食膳时虔诚膜拜,为的就是祈求一年来的辛勤劳作能够换得一家人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此外,象征幸福安康的“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凄美爱情的“牛郎织女图”与“嫦娥奔月图”等,都是灶花中常用的题材。

    第三类是择取广受人们喜爱的动植物形象。在崇明灶花中,绘制的动物图案有凤鸟、麋鹿、仙鹤、蝴蝶、鲤鱼、雏鸡等,植物图案有松树、梅花、莲、竹、菊花、石榴等。崇明莅临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渥,生态环境优良,濒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造就出东南沿海著名的渔场。在崇明的灶花图案中,鱼的形象也最为常见。两条栩栩如生的鲤鱼嬉戏于水草之中,寓意“年年有馀”。崇明人喜食鱼鲜,食鱼是借以渴望拥有像鱼一样旺盛的繁衍能力,正如灶花中的肥硕之鱼,祈求“多子多福”。在崇明灶花的植物形象中,以莲花最为多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堪称“花中君子”,借喻至纯雅洁的为官处事之道。莲蓬内裹众多莲子,寓意“早生贵子”。青松、冬梅、玉兰、黄菊等,则寓意坚韧不屈的高尚节操。值得一提的是,在崇明的乡村,灶台的烟箱侧面多绘以翠竹,冀望灶火向上陡升,寓意“节节高升”。

    第四类是选取带有吉兆祥瑞寓意的纹样做搭配。在崇明灶花中,多配饰有蔓草纹、万字纹、竹节纹、水波纹等纹样。蔓草纹图案繁芜,连绵不断,且蔓与“万”谐音,“带”与“代”同音,譬喻千秋万代、亘绵不绝。竹节纹如节节攀升的翠竹,寓意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品格。水波纹看似简洁,但选取了与水相关的含义,借以防火消灾,并起到补白与装饰的效果。万字纹则有纳吉祈福的寓意。

    乡土浓郁的艺术奇葩

    灶花作为江南民间艺术,肇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灶花在相沿承袭下,颇具时代特征。

    晚清上海开埠后,昔日东海边陲的小渔村逐渐演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南北客商川流不息,勾栏瓦肆人声鼎沸。当时在浦东一带就流行有不少茶馆。茶馆内置有一茶棚,名曰“老虎灶”,就是给客官烧水沏茶的水灶。尽管灶具简朴,但人们依旧不忘添置灶花,所绘内容均为唱本弹词中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奇。

    1949年后,祈福安康、驱邪避祸的灶花也沾染上时代气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保家卫国”“人民公社”等题材的灶花,70年代又有“抓革命、促生产”“劳动最光荣”等题材的灶花,八九十年代又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科学种田”等题材的灶花。

    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江南一带的农村已普遍用上沼气和液化气,灶头作为昔日必备的生活用具,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灶花艺术也在急遽变革的时代中日渐消弭、逐渐失传。为了抢救这一民间工艺,自2006年起,崇明每年都举办灶花艺术节,并在素有“灶花之乡”美誉的向化镇建造灶文化博物馆,成立了灶文化研究会,为灶花作品及灶花泥瓦匠的传人建立档案,加强对灶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参观,馆内由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四个展区组成,萃聚了近500种各式各样的灶花。如今,崇明灶花与上海金山农民画一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沪上一南一北、鄉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