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2)
第一道工序是制作框架。框架应按照排灯的形状所制,这是排灯制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塑形的首要阶段。框架制作主要分为两步:一是材料的筛选,工匠们根据排灯的不同部分,依据木材的耐水性、韧性、耐腐蚀性等特质,对制作材料进行筛选,较常见的是选用杨木、松木、桦木和榆木等木材;二是造型的设计,材料选取后,工匠需设计排灯的整体造型,囿于排灯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天桥形、吕字形、扇子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因此整体造型和布局多采用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材料筛选和造型设计完成后,便由工匠制作成型。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排灯
第二道工序是雕刻框架。排灯的框架制作完成后,需对框架进行精雕细琢。工匠们通常将传统的吉祥图案与花纹绘制于框架之上,如镌刻龙凤、瑞兽、花草、人物等图案。缘于在框架上雕刻需掌握较高技艺,因此这一工序主要由巧手师傅制作完成。在雕刻方法上,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绘图雕刻,即先在框架上绘制好相应的图案,然后在上面直接雕刻;一是描图雕刻,即在图纸上将图案画好,然后摆放在框架上,直接在图案框架上雕刻。所用的雕刻技艺主要有平雕、浮雕、全雕等技法。平雕,就是在平面的木料上,用阴阳刻线来展现所需的各种图形;浮雕,就是将绘好的图案轻微地雕刻在木材上;全雕就是将内容全方位、精雕细刻完完整整地雕刻出来。同时,缘于精雕细琢的需要,雕刻工具的选择也各不相同,需综合运用凿子、刀子、锯子、锤子、钻、锉等工具。此外,为了保障雕刻木料的表面具有光洁度、饱和度和透明度,后期的处理还需要使用烘烤设备以及砂纸等抛光工具。
第三道工序是上漆美化。上漆环节是排灯制作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民间有“三分雕刻、七分漆艺”之说。上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排灯的外观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这道工序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上漆工艺主要采用贴金箔和漆朱红两种方式。工匠们在漆艺过程中,将上色漆分两至三次使用,而且在使用“透明底漆、清面漆、亮光漆、亚光和半亚光漆、透明有色面漆”时要细致谨慎,只有每种漆加入比例适当的稀释剂,才能漆出颜色纯正、手感滑爽、光泽柔和、表面光滑、打磨性好的排灯。
第四道工序是灯面绘画。上漆完成后,待漆面干透,便可着手制作灯面。工匠们首先将框架的各个面蒙上纱,留下放置蜡烛的入口,再用胶水将纱贴在灯面上固定住,并对边边角角予以修剪。然后根据不同的框架面,聘请绘画高手和名师在上面绘制各类图画。画面所选取的故事,大多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宗教人物等,譬如三国英杰、佛道仙众、封神演义、隋唐故事等。灯面绘画精巧别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使得整个排灯活灵活现,趣味盎然。青海省湟源縣排灯老艺人正在制作排灯
上述工序完成后,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即排列组装。缘于排灯是一系列个体灯的组合,因此排灯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灯进行排列组装,并按照制灯的大小或样式,精心构配,按序排列,从而产生整体性美感。
传承创新的文化瑰宝
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湟源排灯的材质、构图、形态、内容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时期的湟源排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力,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文化瑰宝。
一是材料和工艺的创新发展。早期排灯的框架主要使用木质材料,现代排灯则充分运用环保材料,诸如胶合板、有机塑料薄膜等,这不仅使排灯的造价成本更为低廉,而且制作工艺渐趋简便。在灯光艺术上,早期排灯主要利用蜡烛发光,现代排灯则加入了炫彩的灯泡、色彩的转换以及音响设备等,使得排灯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还形成了听觉和触觉上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排灯艺术的兴趣。
二是造型样式的创新发展。工匠们在不断总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维视角的实践探索。在造型艺术上,开发出落地式架构,并衍生出中堂式、立柜式、影壁式等形态,使得排灯的造型和样式日趋丰富。摆放的形态也多种多样,还充分考虑排灯与场地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增强观赏性。
三是装饰技法的创新发展。早期的排灯,主要以单一绘画为主,后逐步融合多种装饰技艺,如刺绣、皮影、剪纸、书法等,使得排灯的装饰艺术更趋丰富,给观众以强有力的美感。同时,绘图的内容也发生巨大变化,从早期较为单一的民间故事、历史演义等,发展为逐步将时代生活、文化典故、百科知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新农村建设成就等融汇其中。 (周恺 董强)
第二道工序是雕刻框架。排灯的框架制作完成后,需对框架进行精雕细琢。工匠们通常将传统的吉祥图案与花纹绘制于框架之上,如镌刻龙凤、瑞兽、花草、人物等图案。缘于在框架上雕刻需掌握较高技艺,因此这一工序主要由巧手师傅制作完成。在雕刻方法上,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绘图雕刻,即先在框架上绘制好相应的图案,然后在上面直接雕刻;一是描图雕刻,即在图纸上将图案画好,然后摆放在框架上,直接在图案框架上雕刻。所用的雕刻技艺主要有平雕、浮雕、全雕等技法。平雕,就是在平面的木料上,用阴阳刻线来展现所需的各种图形;浮雕,就是将绘好的图案轻微地雕刻在木材上;全雕就是将内容全方位、精雕细刻完完整整地雕刻出来。同时,缘于精雕细琢的需要,雕刻工具的选择也各不相同,需综合运用凿子、刀子、锯子、锤子、钻、锉等工具。此外,为了保障雕刻木料的表面具有光洁度、饱和度和透明度,后期的处理还需要使用烘烤设备以及砂纸等抛光工具。
第三道工序是上漆美化。上漆环节是排灯制作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民间有“三分雕刻、七分漆艺”之说。上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排灯的外观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这道工序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上漆工艺主要采用贴金箔和漆朱红两种方式。工匠们在漆艺过程中,将上色漆分两至三次使用,而且在使用“透明底漆、清面漆、亮光漆、亚光和半亚光漆、透明有色面漆”时要细致谨慎,只有每种漆加入比例适当的稀释剂,才能漆出颜色纯正、手感滑爽、光泽柔和、表面光滑、打磨性好的排灯。
第四道工序是灯面绘画。上漆完成后,待漆面干透,便可着手制作灯面。工匠们首先将框架的各个面蒙上纱,留下放置蜡烛的入口,再用胶水将纱贴在灯面上固定住,并对边边角角予以修剪。然后根据不同的框架面,聘请绘画高手和名师在上面绘制各类图画。画面所选取的故事,大多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宗教人物等,譬如三国英杰、佛道仙众、封神演义、隋唐故事等。灯面绘画精巧别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使得整个排灯活灵活现,趣味盎然。青海省湟源縣排灯老艺人正在制作排灯
上述工序完成后,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即排列组装。缘于排灯是一系列个体灯的组合,因此排灯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灯进行排列组装,并按照制灯的大小或样式,精心构配,按序排列,从而产生整体性美感。
传承创新的文化瑰宝
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湟源排灯的材质、构图、形态、内容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时期的湟源排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力,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文化瑰宝。
一是材料和工艺的创新发展。早期排灯的框架主要使用木质材料,现代排灯则充分运用环保材料,诸如胶合板、有机塑料薄膜等,这不仅使排灯的造价成本更为低廉,而且制作工艺渐趋简便。在灯光艺术上,早期排灯主要利用蜡烛发光,现代排灯则加入了炫彩的灯泡、色彩的转换以及音响设备等,使得排灯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还形成了听觉和触觉上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排灯艺术的兴趣。
二是造型样式的创新发展。工匠们在不断总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维视角的实践探索。在造型艺术上,开发出落地式架构,并衍生出中堂式、立柜式、影壁式等形态,使得排灯的造型和样式日趋丰富。摆放的形态也多种多样,还充分考虑排灯与场地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增强观赏性。
三是装饰技法的创新发展。早期的排灯,主要以单一绘画为主,后逐步融合多种装饰技艺,如刺绣、皮影、剪纸、书法等,使得排灯的装饰艺术更趋丰富,给观众以强有力的美感。同时,绘图的内容也发生巨大变化,从早期较为单一的民间故事、历史演义等,发展为逐步将时代生活、文化典故、百科知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新农村建设成就等融汇其中。 (周恺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