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1)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克隆猴”技术没啥了不起
流言:1月25日,新华社通报了一项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体细胞“克隆”出了两只小猴子。不过,也有人称,这项技术突破并不重大,所采用的只是22年前的“克隆羊”技術。
真相:体细胞克隆,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欧美科学家在1996年首次成功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出了绵羊“多利”。1999年,美国科学家通过胚胎分裂技术“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猕猴;不过,这种胚胎分裂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大量克隆遗传背景一致的动物模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欧美科学界一直在努力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猴子的克隆。在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度拿出700多个卵细胞进行克隆尝试,最终却无一成功。
据研究者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题:第一,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第二,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第三,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引入“表观遗传调节剂”、寻找新的细胞核来源、优化实验流程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最终成功通过体细胞技术克隆出了灵长类动物。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大西洋月刊》都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科学家不仅只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才令此前屡屡失败的“克隆猴”终于在这次127个克隆卵细胞中取得了两个成功的结果。
《细胞》杂志主编埃米莉·马库斯表示:“《细胞》能有机会发表如此令人振奋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稿件不断增长,这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就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也称,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或将给人类疾病的研究带来一场革命。
喝酒能防冻疮
流言:坊间一直流传有“喝烈酒防冻疮”的说法。在很多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喝口酒暖暖身子”的桥段。“喝酒御寒”真的有道理吗?
真相:所谓冻疮,属于非冻结性冻伤,在长江流域比北方更多见,是由于手足等部位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中所致。其原因可能是低温、潮湿使血管处于长时间收缩或痉挛状态,继而发生血管持续扩张,血液淤滞,血细胞和体液外渗,局部渗血、淤血以及水肿等。有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受损后会发生血栓,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和皮肤坏死。
患了非冻结性冻伤以后,会出现寒冷和针刺样疼痛,并且极易复发,这可能与患病后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有关。
针对冻疮形成的原理,要想科学预防,应遵循防寒、防水原则。对于患过冻疮者,尤其是儿童,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手、足、耳等部位的保暖,并可擦涂防冻疮霜剂。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未糜烂者可涂抹冻疮膏,有糜烂或溃疡者应用抗菌药和皮质甾的软膏。
所谓“喝酒防冻疮”,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喝酒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进而加大人体热量损失;饮酒后,人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经常不注意防冻,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此外,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导致肝脏损伤、血压升高等,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天宫”一号即将失控撞向地球
流言:有传言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
真相:自2015年起,当时已在轨4年的“天宫”一号就不断被渲染要坠毁,甚至可能击中某些重要城市。
实际上,“天宫”一号失控的说法毫无依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至今仍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最近一期公告显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286.5千米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272.6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00.4千米、倾角约42.85°),姿态稳定,形态未发生异常。
“天宫”一号长约10.4米、直径最大3.35米,仅重8.5吨,返回时重量应该更小。因此,对于“天宫”一号的体型、质量与初始设计(没有热防护)而言,即便精确瞄准,都几乎不可能通过大气层。
由于“天宫”一号的返回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它解体后是否一定能烧完以及万一存在残骸的话会落在哪里,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准确预测的。早在去年,我国就向联合国大会汇报过正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天宫”一号的实时动态,并报告了造成损失的概率很低。
人类的航天活动已经开展了60年,还从未出现过一例在轨航天器返回地球时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
温水暖水袋不会烫伤人
流言:冬季天气寒冷,暖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成为了很多怕冷人士的必备品。一些人认为,只要把温度控制在50℃~60℃,就不会烫伤皮肤。
“克隆猴”技术没啥了不起
流言:1月25日,新华社通报了一项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体细胞“克隆”出了两只小猴子。不过,也有人称,这项技术突破并不重大,所采用的只是22年前的“克隆羊”技術。
真相:体细胞克隆,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欧美科学家在1996年首次成功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出了绵羊“多利”。1999年,美国科学家通过胚胎分裂技术“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猕猴;不过,这种胚胎分裂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大量克隆遗传背景一致的动物模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欧美科学界一直在努力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猴子的克隆。在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度拿出700多个卵细胞进行克隆尝试,最终却无一成功。
据研究者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题:第一,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第二,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第三,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引入“表观遗传调节剂”、寻找新的细胞核来源、优化实验流程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最终成功通过体细胞技术克隆出了灵长类动物。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大西洋月刊》都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科学家不仅只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才令此前屡屡失败的“克隆猴”终于在这次127个克隆卵细胞中取得了两个成功的结果。
《细胞》杂志主编埃米莉·马库斯表示:“《细胞》能有机会发表如此令人振奋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稿件不断增长,这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就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也称,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或将给人类疾病的研究带来一场革命。
喝酒能防冻疮
流言:坊间一直流传有“喝烈酒防冻疮”的说法。在很多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喝口酒暖暖身子”的桥段。“喝酒御寒”真的有道理吗?
真相:所谓冻疮,属于非冻结性冻伤,在长江流域比北方更多见,是由于手足等部位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中所致。其原因可能是低温、潮湿使血管处于长时间收缩或痉挛状态,继而发生血管持续扩张,血液淤滞,血细胞和体液外渗,局部渗血、淤血以及水肿等。有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受损后会发生血栓,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和皮肤坏死。
患了非冻结性冻伤以后,会出现寒冷和针刺样疼痛,并且极易复发,这可能与患病后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有关。
针对冻疮形成的原理,要想科学预防,应遵循防寒、防水原则。对于患过冻疮者,尤其是儿童,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手、足、耳等部位的保暖,并可擦涂防冻疮霜剂。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未糜烂者可涂抹冻疮膏,有糜烂或溃疡者应用抗菌药和皮质甾的软膏。
所谓“喝酒防冻疮”,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喝酒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进而加大人体热量损失;饮酒后,人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经常不注意防冻,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此外,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导致肝脏损伤、血压升高等,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天宫”一号即将失控撞向地球
流言:有传言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
真相:自2015年起,当时已在轨4年的“天宫”一号就不断被渲染要坠毁,甚至可能击中某些重要城市。
实际上,“天宫”一号失控的说法毫无依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至今仍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最近一期公告显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286.5千米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272.6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00.4千米、倾角约42.85°),姿态稳定,形态未发生异常。
“天宫”一号长约10.4米、直径最大3.35米,仅重8.5吨,返回时重量应该更小。因此,对于“天宫”一号的体型、质量与初始设计(没有热防护)而言,即便精确瞄准,都几乎不可能通过大气层。
由于“天宫”一号的返回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它解体后是否一定能烧完以及万一存在残骸的话会落在哪里,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准确预测的。早在去年,我国就向联合国大会汇报过正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天宫”一号的实时动态,并报告了造成损失的概率很低。
人类的航天活动已经开展了60年,还从未出现过一例在轨航天器返回地球时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
温水暖水袋不会烫伤人
流言:冬季天气寒冷,暖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成为了很多怕冷人士的必备品。一些人认为,只要把温度控制在50℃~60℃,就不会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