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3)
与“烧香”相比,“熏香”这种“只闻香气不见烟”的品烟方式,不仅能使香品的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香味更加醇和宜人,而且能增添诸如“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情趣,因而深得文人的喜愛。
无所不在
从宋代开始,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入高峰期,香文化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香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性。
宋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雄视世界,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扬州、宁波(明州)、泉州、广州(番禺)等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巨大,香料是最重要的进口货物之一。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香、沉香和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当时,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我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比重,故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香料贸易在宋代特别兴盛,香料贸易的收入在国家财政中成为大宗。《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
北宋朝廷在广州、泉州、杭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口货物税收事宜,职司香料贸易之抽解(征税)、博卖与管理诸事;在州郡各地则设置场务,职司香药储藏、博易交换等。
由于香料贸易兴盛,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也节节攀升:北宋初年,香料收入为全国岁入的3.1%;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达到6.8%;绍兴初,达到13%;绍兴二十九年(1159),仅乳香一项就达到24%,几乎占到全国岁入的1/4。
与此同时,宋代贵族们对香的热情异常炽烈。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牍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辛弃疾写有“宝马雕车香满路”,晏殊写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有词云:“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些诗词中的“香车”,指的就是悬挂了香球的马车。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鸡肋编》中记载蔡京烧香颇有气势,密闭门户,数十炉香同时烧之,待香气积满后卷起门帘。这时,云雾缭绕,香馥满室,但无烟火之烈,衣冠芳馥数日不歇。
梅询,宣城梅氏第三世孙。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被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梅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在宋代,焚香、点茶、插花和挂画被喻为四般闲事,是文人自我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评断文人生活品位高低的标准。宋代文人基于对气味的喜好,爱香、用香和赠香成一时风气。南宋时期,印篆香兴盛,参政张金真与丞相张德远喜爱焚烧资善堂印香,也是每日一盘,篆烟不息。
故友来访,焚香清谈可称美事。南宋曾幾《东轩小室即事》记载:“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谈到尽兴,不觉“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等到客人告辞,自己仍陶醉在香味的余韵当中,“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
宋代文人的香事,不只是一种风雅的点缀,而是溶入他们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性灵追求。胡仔《春寒》诗写道:“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与香有关的景象印香
宫廷之中,更是无处不用香;皇帝频繁赐香予后妃和臣子,以示恩宠。《宋史·礼志》也记载了很多宋代皇帝赏赐香料给群臣的记录。《武林旧事》记载,每逢端午,皇帝常赐后妃及内侍香囊、软香龙涎佩戴等。《武林旧事》亦有“禁中纳凉”的记载,言“纱橱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数百斛”。用香自然散发的清致气味避暑纳凉,当真别出心裁。
祭祀为宫中用香最为频繁者。在祭祀礼节方面,皇帝前往祭祀前,要用龙脑香熏衣;祭天地、祖先或其他庆典时,也要用香药熏御服;祭祀结束后回宫为示洁净,内侍捧着装有龙脑香的金盒,以龙脑香布于道上,这个习俗从唐代一直延续下来。
此外,遇特殊天象、地理异变等,朝廷进行特别的祭祀,也由宫廷降御香赴当地祭祀;宫廷祈雨仪式中,香也扮演重要角色,焚烧的数量非常庞大。《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八年(983),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赴白马津祭祀。自是,风河决溢,修塞皆致祭。《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庆历年间京师夏旱无雨,真宗亲自祈雨,一次就焚烧生龙脑香17斤。
鼎盛一时
宋时,朝贡和海舶贸易使朝野上下香料充足。宋人生活无处不用香,宋代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经常聚于园林亭阁品香斗香,平民百姓也常于家中点燃新制和香,品评香味,观赏香烟,甚至在当时的不少食品及茶水中,也要放入香料。
宋代皇室专用的福建北苑贡茶,其特色之一便是茶中加香。蔡襄言:“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合膏,欲助其香。”《鸡肋编》中亦记载:“入香龙茶,每斤不过用脑子一钱,而香气久不歇,以二物相宜,故能停蓄也。”
至北宋中期,以充足的香料为基础,用香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北宋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一书记录了当时民间的通用礼仪,“焚香”等记载多达22处,涉及香酒、香盒和香匙等。 (宋青鸾)
无所不在
从宋代开始,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入高峰期,香文化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香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性。
宋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雄视世界,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扬州、宁波(明州)、泉州、广州(番禺)等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巨大,香料是最重要的进口货物之一。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香、沉香和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当时,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我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比重,故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香料贸易在宋代特别兴盛,香料贸易的收入在国家财政中成为大宗。《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
北宋朝廷在广州、泉州、杭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口货物税收事宜,职司香料贸易之抽解(征税)、博卖与管理诸事;在州郡各地则设置场务,职司香药储藏、博易交换等。
由于香料贸易兴盛,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也节节攀升:北宋初年,香料收入为全国岁入的3.1%;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达到6.8%;绍兴初,达到13%;绍兴二十九年(1159),仅乳香一项就达到24%,几乎占到全国岁入的1/4。
与此同时,宋代贵族们对香的热情异常炽烈。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牍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辛弃疾写有“宝马雕车香满路”,晏殊写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有词云:“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些诗词中的“香车”,指的就是悬挂了香球的马车。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鸡肋编》中记载蔡京烧香颇有气势,密闭门户,数十炉香同时烧之,待香气积满后卷起门帘。这时,云雾缭绕,香馥满室,但无烟火之烈,衣冠芳馥数日不歇。
梅询,宣城梅氏第三世孙。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被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梅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在宋代,焚香、点茶、插花和挂画被喻为四般闲事,是文人自我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评断文人生活品位高低的标准。宋代文人基于对气味的喜好,爱香、用香和赠香成一时风气。南宋时期,印篆香兴盛,参政张金真与丞相张德远喜爱焚烧资善堂印香,也是每日一盘,篆烟不息。
故友来访,焚香清谈可称美事。南宋曾幾《东轩小室即事》记载:“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谈到尽兴,不觉“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等到客人告辞,自己仍陶醉在香味的余韵当中,“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
宋代文人的香事,不只是一种风雅的点缀,而是溶入他们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性灵追求。胡仔《春寒》诗写道:“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与香有关的景象印香
宫廷之中,更是无处不用香;皇帝频繁赐香予后妃和臣子,以示恩宠。《宋史·礼志》也记载了很多宋代皇帝赏赐香料给群臣的记录。《武林旧事》记载,每逢端午,皇帝常赐后妃及内侍香囊、软香龙涎佩戴等。《武林旧事》亦有“禁中纳凉”的记载,言“纱橱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数百斛”。用香自然散发的清致气味避暑纳凉,当真别出心裁。
祭祀为宫中用香最为频繁者。在祭祀礼节方面,皇帝前往祭祀前,要用龙脑香熏衣;祭天地、祖先或其他庆典时,也要用香药熏御服;祭祀结束后回宫为示洁净,内侍捧着装有龙脑香的金盒,以龙脑香布于道上,这个习俗从唐代一直延续下来。
此外,遇特殊天象、地理异变等,朝廷进行特别的祭祀,也由宫廷降御香赴当地祭祀;宫廷祈雨仪式中,香也扮演重要角色,焚烧的数量非常庞大。《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八年(983),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赴白马津祭祀。自是,风河决溢,修塞皆致祭。《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庆历年间京师夏旱无雨,真宗亲自祈雨,一次就焚烧生龙脑香17斤。
鼎盛一时
宋时,朝贡和海舶贸易使朝野上下香料充足。宋人生活无处不用香,宋代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经常聚于园林亭阁品香斗香,平民百姓也常于家中点燃新制和香,品评香味,观赏香烟,甚至在当时的不少食品及茶水中,也要放入香料。
宋代皇室专用的福建北苑贡茶,其特色之一便是茶中加香。蔡襄言:“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合膏,欲助其香。”《鸡肋编》中亦记载:“入香龙茶,每斤不过用脑子一钱,而香气久不歇,以二物相宜,故能停蓄也。”
至北宋中期,以充足的香料为基础,用香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并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北宋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一书记录了当时民间的通用礼仪,“焚香”等记载多达22处,涉及香酒、香盒和香匙等。 (宋青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