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熏之旅(1)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对于焚香乃至香文化,绝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历史悠久的焚香传统至今仍在,寺庙道观、乡间祠堂等场所如今香火依旧,不少家庭仍保持着焚香习俗;不过,若将焚香提到香文化的高度,也许人们就陌生了。
我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000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用来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香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层面:女子闺房燃香,增加意趣;科考朝堂燃香,庄重严肃;庙宇道观燃香,表现庄严……用香形式也多种多样,用于佩戴的香囊,用来美容的香粉,用香炉来熏衣,用香球来熏被……宋代仅文人墨客因对香品的喜爱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近百种;“龙涎香”则有50余种;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种荣耀;不仅如此,许多香还要引经据典,甚至配以诗词。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生活观,融于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展开一次香文化的探寻之旅,从自然以及历史遗物出发,触及那些看似飘渺实则有迹可寻的文化传统。
源于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门类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香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先人在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过程中,采用燃烧柴木和其他祭品的方式,以扶摇直上九天的青烟作为与上苍沟通的媒介,开启了后世祭祀用香的先河。
据《尚书·舜典》记载,约4100年前,舜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在尧的太祖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燔木升烟,上达于天,告于天帝,并以燎祭之法祭拜日月、风雷、四季……
燃烧柴黍、祭品的做法被称为“燎祭”,其中用来燔燎的物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其中不乏一些含芳香气味、品质较好的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另一类是借助柴草之火焚燎的动物牲体及陶器、石器。
西周、春秋时期,基本沿袭前代,用香的唯一目的也是祭祀,祭祀由祭司执行,主要为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和谷物等。
此阶段,燔燎升烟祭天所用的香草仅限于本土植物,只有泽兰、蕙草、椒树、桂、郁金、白芷、茅、松以及柏等少数几种,边疆和海外的香料尚未传入内地,熏烧所用的香料以各地所产香草为主。
走入生活
除了用于祭祀外,这些芳香植物还被人们用来清洁香身、香化环境和辟邪祛秽,其使用方法非常丰富,已有熏烧(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和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和入酒等。
先秦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戴花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所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帷”,就是将经过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气不断发散出来。
佩戴香囊,既有香身的美化妆饰作用,又可以辟秽防病。在湿热多疫的南方地区,此风尤盛。屈原在《离骚》中就写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当时,人们不仅披挂香囊以香身,还用兰花香汤来沐浴。东汉中期成书的《大戴礼记》中便有“五月蓄兰,为沐浴”的记载。《九歌》亦云:“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说的就是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来沐浴洁身。
此时,除了实用之外,人们已开始将用香上升到了道德修养的精神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日常的礼仪。《礼记·内则》中记载:未成年人在拜见长辈问安之前,不仅要漱口洗手,整齐发髻;而且要在衣穗上系挂香囊,以表达对长者的恭敬。
中外交融
宋人陈敬《新纂香谱》书中引《香品举要》记载:“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也就是说,在今天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带,出产香料的种类及数量最多。不过,由于这些地区当时属于蛮荒瘴重之地,再加上中原地区正处于诸侯争霸、疆域尚未统一的状态,香料难抵中原。直到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汉武帝荡平南越国叛乱,在南越地区开置珠崖、苍梧和交趾等九郡,当地的香料才逐渐被引入中原。
当时,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和大食在内的南海及西域诸国,也都遣使者到中原朝贡特产香料。
至此,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蔷薇水、丁香、排草以及茉莉等域外香料开始传入中土。不过,由于数量相对稀少,这些域外传入的香料在当时价格昂贵,使用“一片万钱”的海南沉香,也成为一种时尚与高贵身份的象征。
借助于汉武帝大规模开拓疆域,西域的香料开始传入中土。香料的传入扩展了香的用途,打破了以往“香必用祭”的垄断。此时期,熏香风气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中盛行,用于室内熏香、熏衣熏被、宴欢娱乐和祛秽致洁等许多方面。
东晋《拾遗记》记载,汉武帝不仅置椒房殿以储宠妃,用沉檀木所做的亭台楼阁不计其数;还做出了用香的若干规定,使香开始真正进入到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漢代用香风盛,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用香进入了宫廷礼制。《汉宫典制》规定,官员上朝,要事先以香熏衣并佩香。蔡质《汉宫仪》中,还有关于尚书郎熏衣的定制;宫中还设有专门用香熏衣的曝衣楼。另外,还有“含鸡舌香伏奏事”的记载:官员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香口。以至于后来“含鸡舌香”“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出现了中外文化的大交融,中土与西域、南洋贸易往来日渐增多,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盛产的各种香料和香文化逐渐传入中国,香料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 (宋青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