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227300
南洋古城马六甲(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0期
     在这座建筑周围,高大的基督教堂、古老的钟塔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围绕着广场分布开来。统一的红色,使建筑少了些死板的厚重,多了一份明朗的欢快。

    在葡萄牙城的前面,是以前的苏丹王宫。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便是在这里宣布马来西亚独立的。如今这里成为了博物馆。

    漫步在马六甲河边,两岸景色很美,从红屋广场旁边的楼梯上去就是圣保罗教堂,在这里可以远眺马六甲海峡,马六甲老城区的风景也尽收眼底。

    中式遗风

    提到马六甲,就不能绕过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七下西洋有六次(亦有人说五次)在此停靠。当时,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数多达2万多,前后历时两年,需要装载大量粮食和其他货物。为便于远航,中国船队要在远航途中建立一个官厂,因与中国关系良好,马六甲港便成了郑和船队中转货物和候风停泊之要地。郑和船队每次到达马六甲,不仅要进行休整,补给物资,还常常把船队划分成若干个支队,分头去附近国家访问、进行贸易往来。去各国的船只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到马六甲聚齐,等候5月中旬西南信风的光临,集体返回祖国。

    郑和下西洋的20多年间,马六甲王朝曾经有3位国王和26批次使臣先后访问中国,受到明王朝的热情款待。1460年,永乐皇帝朱棣还将汉丽宝公主嫁给马六甲第六代苏丹曼苏尔沙。马六甲古城至今还保存着汉丽宝公主井和与郑和密切相关的三宝山、三宝井和三宝庙等古迹。

    三宝山,亦称中国山,位于马六甲老城中心。这座山目测不过几十米高,平缓的两个山丘逶迤而下,绵延到路边。早在1409年,郑和第一次远航时,曾在山上扎过大营;曼苏尔沙苏丹也曾在山上建过富丽堂皇的宫殿,供汉丽宝公主和她的500多名侍从居住。1641年,荷兰人攻下马六甲之后,将这里改成了墓地。山上、山下的宫殿、营寨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涤荡,早已踪迹全无。近代,有中国船商买下这座山,并划定26亩地作为墓园。如今,这里大约有1万多座中国人的坟墓,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明代,此处也成了埋葬中国人最多的海外陵园。

    三宝庙是座道教庙宇,面积不大,有三重院落。外院空空,只是在大门上悬着“宝山亭”三个大字。进第二道门,前面是一座三开间殿堂。三间分而不隔,供奉着三位民间大仙,平日香火不断,烧香祈福的多为华人。

    这座院落的精彩部分在二道门两侧的角落。左边角落里有一眼大井,直径2米有余,井盖被紧紧封死,这就是著名的汉丽宝公主井。1677年,荷兰人曾怀疑有人往井中投毒,封死了这口井。不过,如今的它灵气犹在,当地人有什么疑难,都会来到井边许愿;就这样,公主井变成了马六甲人的许愿池。

    庙的后院还有一口不大的井,是郑和率人开凿的。当年,郑和率众到达马六甲时,正遇大旱,淡水匮乏,郑和遂下令为当地开凿水井,前后共打了7眼井。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到20世纪初,这些井中仅有一眼保留下来,这眼井一直是当地民众的主要饮用水源。“二战”时,日军在井里投放了毒物,致使井水不能饮用。日军败退后,民众为纪念郑和,特地把这口井保护起来,以为纪念。

    因与马六甲渊源颇深,马六甲苏丹博物院里专辟了“郑和文物馆”,馆内保存着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印章、钱币等,还有一些史书典籍及图片。馆外则矗立着身着官服、腰佩宝剑的郑和石像。与栩栩如生、高大威武的郑和石像合影留念,是游客们走出“郑和文物馆”后的首选活动。一位当地年轻人说,郑和把中国和马六甲连接起来,他已经是马六甲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郑和像美丽的海上清真寺

    郑和船队带给马六甲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走在马六甲老城,沿街两边望过去尽是雕梁画栋的精美房屋,挂着红灯笼的餐厅、贴着对联的木门、处处可见的汉字店标……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明代的江南。

    来到马六甲,最不能错过的就是逛一逛鸡场街,当地华裔称之为文化街。行走在这里,仿佛是到了另一个故乡,繁华的鸡场街全部由老式骑楼建筑组成,满眼的华语招牌,满大街讲着汉语的华人……要知道,这里是华人在马来半岛最早的聚集区。在鸡场街,你会看到很多华人会馆,例如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它们中的很多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本以为这条街的得名会与卖鸡、斗鸡有关,实际并非如此。据说其街名来自福建话的“街场街”,福建人用“街场”形容街道的热闹,而福建话“街场”与“鸡场”同音,慢慢地就讹传演变而成鸡场街 。

    娘惹文化

    马六甲是郑和船队当年登岛的地点,如今这里生活着当年船员们的后代—峇峇和娘惹。

    当年,这些船员和随之而来的福建、广东一带的明朝商人在马六甲定居,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子女,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统称为“峇峇娘惹”。峇峇与娘惹构成了马来半岛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峇峇娘惹”文化往往體现在饮食、家居以及用器上。色彩鲜艳的庙门、精雕细刻的黑木家具、长方形的木窗、华丽花纹的墙砖等,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华才情和文明遗风。

    峇峇娘惹们继承了中国人勤劳的天性,一代代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把马来文化融入其中。不论是语言、饮食、服饰还是婚嫁仪式,都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古城马六甲的大半魅力也来自于独特的娘惹文化。因为娘惹的存在,马六甲变得亲切,魅力四射。

    娘惹服饰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奢华;服装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及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菜风味独特,口味以甜、酸、辣为主,虽然口味较重,但是少味精,纯靠香料的原味,煮出充满热带风情口味的佳肴。娘惹美食的酱料由10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以南洋风味香料大量揉合,姜、红辣椒、芥末、山佬叶等磨碎的植物根叶、酸甜果食等作为天然香料,不但健康更是滋味十足。结合华人与马来人烹饪精髓的娘惹菜在不同的地方其风味也各异,马六甲的较甜且椰浆较浓,槟城的则偏辣。但无论哪种口味,娘惹菜都深受大众欢迎。在马六甲尝一尝地道的娘惹菜对于游客的马六甲之旅是绝对值得的。在当地老年人心目中,做娘惹菜是给新媳妇打分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待嫁娘惹的必修课。 (沈坤)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