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3294336
动物中的“刺儿头”(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3期
     刺鲀在世界三大洋都有分布,尤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的近海一带种类和数量最多。

    刺鲀为底层食肉性鱼类,隶属于鱼纲鲀形目鲀亚目刺鲀科,共有2属16种左右,我国沿海有2属6种。其中,短刺鲀属头体上的棘刺短而粗,大部分棘刺具3个棘根,不能活动,如斑棘短刺鲀、眶短刺鲀、瘤短刺鲀等。刺鲀属的种类头部和身体上的棘刺长而硬,大部或全部棘刺具2个棘根,能活动,如密斑刺鲀、大斑刺鲀、眶斑刺鲀等,后者在我国沿海分布最广,在南海、东海和黄海以及台湾海峡的近海均有分布,因背部为浅灰褐色并有6个大黑斑,又被称为六斑刺鲀。

    海胆

    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是无脊椎动物中的“刺猬”,浑身长满了长短不一的棘刺,俗称海刺猬、刺球或刺锅子。

    海胆在全世界共有850多种,我国沿海有100多种。它们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大多数种类都像略扁的圆球,也有的像盘、像心、像饼干等,因此可分为正形类、歪形类两大类。不同种类的海胆,身上的棘刺有长有短,有尖有钝,结构也有所不同。棘刺最长的为王冠海胆,可达30厘米。一般来说,正形海胆的棘刺多数细长尖锐呈针形,歪形海胆的棘刺大都细小而密集,有的排列无秩序。

    海胆大小差别很大,小形种壳直径长不到5毫米,而巨大兜海胆的壳直径可达30厘米。整个身体被关闭在坚硬的上千片整齐排列的石灰质骨壳中,在这互相镶合的骨板表面上生有一些小的疣状突起,根据大小差别可以分为大疣、中疣和小疣,它们也是棘刺的着生之处,对应三种疣分别长有大棘、中棘(次棘)和小棘(细棘)。

    海胆的棘刺大都为细长的针形或者棒状,也是中空的,在膽壳的“赤道”处最长,“两极处”最短。大棘分布均匀广泛,整体呈绿色,末端有黄色、褐色或者黄绿色的环带,表面光滑,末端多磨损或断裂,完整的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变细分节。中棘长度跟大棘相近,较为细长,多为赤褐色,有些带有少量黄褐色条带,末端常磨损或断裂,表面光滑。小棘细小丛生,分布较广,多数为赤褐色。通过扫描电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棘表面上生有许多棘刺,这些棘刺在小棘表面排列成规则的纵列。

    更为厉害的是,有些海胆的棘刺上生有倒刺,有些顶端还有毒腺,如我国南海中所产的刺冠海胆、环刺棘海胆、白棘三列海胆等的棘刺都是有毒的,如果不幸被扎到,能使人产生局部红肿、剧痛、心跳加速,甚至窒息、痉挛等。

    除了防御,海胆的大棘还可以配合它的管足来进行运动,特别是在沙滩上摇晃着前进,以及钻入沙中潜伏或身体翻转后再恢复正常位置等。由于棘刺的基部凹陷并与突起的疣相嵌合,它们之间还有肌肉来控制棘刺的倾斜运动及恢复,所以海胆硬壳上的每根大棘都能转动。运动时,一部分支撑地面,一部分向前移动,通过支撑和移动的交替进行拖动或举起身体离开地面而前行。海胆棘刺的再生能力也很强,断脱后都能得到及时的修复。

    红海胆

    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无数的雌雄海胆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举行“集体婚礼”。然后分别把精子、卵子排到水里,受精的卵子像浮游生物一样随水漂动,再经过不断变态,发育成早期长腕幼虫、后期长腕幼虫、幼海胆,幼海胆虽然很小,但已生有不少棘刺了。

    由于浑身上下像个“刺球”,所以上述的动物都很少有天敌,许多捕食者都奈何不了它们,只能望刺兴叹。但也有一些捕食者有办法突破它们的防御系统,例如,狐狸有时会在刺猬身上撒尿以便让它展开身体;黄鼬能从蜷缩的刺猬露出的小孔隙中将臭屁放进去,使其麻醉,解除刺猬的“武装”;獾是唯一能够用其强有力的爪子撬开蜷缩成一团的刺猬的动物。另外,有经验的豹、鬣狗等,能伺机将豪猪掀翻,使其柔软的腹部朝上,将其制服。在海洋里也有一些动物喜欢以海胆为食,例如绿鳞鲀。它的上下颌各有8个门齿状大牙,脸颊是粗糙的革质,可以抵御海胆的棘刺。在捕食时,它先是用口叼着海胆的一根棘,把它从海底提起来,再扔下去,这一提一扔就很容易将海胆的身体翻转过来,使其口面朝上,然后再咬住海胆较为柔软的口区,由外而内一口一口地将其吃掉。

    不过,有刺动物如果把身体蜷成球状,自己暂时就无法行动和取食了,而且也无法知道捕食者是不是已经走开,所以,对于每一个刺激都做出这种反应对自身往往是不利的。因此,它们有时对一些简单的刺激也不会立即做出反应。 (余夫)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