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3294331
古琴:一声入耳,万事离心(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3期
     明清时期,朝野上下爱琴成风。明代的宣宗、英宗、怀宗十分喜爱古琴,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也精于古琴。由于印刷业的进步,琴谱、琴论著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整理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曲谱。

    文字谱与减字谱

    在古琴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古琴谱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以前,古琴曲的教授、传播都是口传心授进行的,学生跟在老师身边,边听边学习。一旦离开老师的口传,就变成了天书,很多琴曲就会变形,甚至完全遗失。

    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汉代人开始用文字记载弹琴的指法,再把每个指法的演奏过程一一记载下来,同时也把琴曲的调名记下来,这样便成为了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

    文字谱虽然可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不动就要记上两三行文字,一首琴曲得花上很多篇幅,非常不方便记录和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大家觉得有必要进行改良,人们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太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人们发现符号根本无法代替文字,还是得用文字谱,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发展出减字谱。

    相传唐末有一个叫曹柔的人,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汉字笔画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演奏符号,成为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其实,无论文字谱或减字谱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期内创作出来的,曹柔应该是一个集大成或整理与规范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很多琴师演奏大多用的是五线谱,除了个别修养深厚的大师外,能认识减字谱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现在存世的古代琴谱,大都是明清时期刊印流传下来的。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共计3000多首曲目。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杯弹一曲 不觉夕阳沉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先秦时期,古琴高雅的身份使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追求的是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境界。除了偶尔出现在祭祀等重大典礼的场合,主要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一般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奏。弹琴之人还特别重视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优雅的环境里,才能生動地体现出古琴“天人合一”的音乐理念。历代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境由心造”的古琴真髓。

    (唐)大圣遗音琴 王世襄旧藏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范畴。孔子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古琴发烧友。他不仅喜爱古琴,关于如何学琴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孔子认为学琴不仅要学曲、学技法,更要学意、学人,也就是说学琴不光是学几首曲目,学会弹奏的技法,还必须深刻领会琴曲的含义,并通过琴曲与他人相互沟通。据说,孔子听老师演奏一首古曲,听着听着他突然从席上退下,跪在老师面前虔诚地说道:“学生似乎看见文王在弹琴啊!”老师非常惊奇,他告诉孔子:“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谱写的,曲名就叫《文王操》。”《文王操》历来被尊为高雅的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孔子“曲中会文王”是古琴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从此“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成为历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对古人来说,古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古琴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

    苏轼在《听琴》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弦外之音。

    古人视琴为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中国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一波三折,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邵凤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