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发明者爱迪生(1)
“别上来了!别上来了!挤不下了!”面对闻讯蜂拥而来的记者,《科学美国人》的主编—“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的老朋友俾契诙谐地说:“楼板快塌了!”
这是1877年12月7日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社楼上俾契的办公室里的一幕。
那么,这里发生了什么轰动性新闻,让记者们趋之若鹜呢?
只见一个30岁的小伙子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状的东西,放在一个锡纸的圆筒上,然后转动和圆筒相连的手柄。此时,这个装置就说起话来:“早晨好,亲爱的先生……”
这就是“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发明它的小伙子就是这天早晨搭乘头班火车来到纽约的爱迪生。
爱迪生是怎么在众人“荒诞不经”的质疑声中发明留声机的呢?
“我用一块带尖针的膜片,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了。试验证明,只要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1877年7月18日,爱迪生在他的记事簿上写道。接下来当年11月21日爱迪生宣布发明了圆筒式的留声机和录音唱片,并于1878年取得了发明专利。
爱迪生轰动的表演之后,美国最大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特地刊载了一篇报道新机器诞生的文章:《当代最伟大的发明—会讲话的机器》
1931年10月18日,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炭粒话筒、电影放映机、摄影机与改进后的铁镍蓄电池等1093种发明专利的爱迪生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辞世。3天后的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留声机的“改进版”—录音机
留声机的发明是必然的。
有记载说,法国物理学家夏尔克罗是留声机的最早发明者—1877年4月16日(比爱迪生早大约7个月),他发明了留声机。但是,由于夏尔克罗当时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图纸设计出来后,无钱投资制造。因此,人们无法断定这台机器造出之后是否能运转。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后仅仅10年的1887年,出生在德国的美国技师埃米尔·贝林纳就把爱迪生的圆筒式留声机,改进为滚筒式留声机。第二年,他又发明了圆盘型留声机和平面唱片(刻有螺旋形槽纹的转盘),并逐渐取代了圆筒式留声机。
但是,上述录、放音设备运用的都是机械方式,都有声音微弱、失真以及需要体积大的喇叭播放等缺点。
1898年,丹麦发明家瓦尔德马尔·鲍尔森又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第一次把机械方式变成电磁方式。他还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这种录音机。
1924年以后,有了电声录音法。
1928年,出生在德国的奥地利工程师弗里茨·波弗劳姆发明了录音磁带,他还与AEG(伊莱克斯)公司合作制作了一台磁带录音机。在1939年的音响博览会上,这台被命名为“磁带录音机K1”的新产品—所有磁带机的鼻祖闪亮登场。
1936年,德国发明家把鲍尔森的要求很高的钢丝改为纸带,发明了携带较为方便、价格便宜的磁性纸带录音机。
但是,磁性纸带录音机也有缺点:针尖在钢丝或纸带上划动,只有接触处才被磁化,从而不能在钢丝或纸带上均匀地录音;纸带容易受潮、折断。1937年,美国发明家马文·卡姆拉斯把纸带换成塑料带,革命性地发明了载有“高频偏振电流”的磁头,才克服了这些缺点。加上后来他加入了立体声、高保真技术,磁帶录音机才具有优美的音色,进入了实用阶段。
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分别出现的立体声、高保真技术,人们已经能够在固定场合悠然自得地欣赏美音妙乐了。而1957年和以后改进的卡式录放音机,当时主要用于汽车上。
但是,这些录、放音设备,都只能在“桌子前”使用,不能“边走边听”。
不能“边走边听”的遗憾,终于在1963年被打破。这一年,荷兰菲利浦公司发明了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有的是“单放机”,有的是“录放两用机”)与盒式磁带。这种革命性的玩意儿,一时成了人们—特别是时髦的年轻人的“囊中之物”。它让大家“边走边听”,一直风靡世界30多年。
留声机的“现代版”—MP3
青山依旧,人事易老。然而,英姿绰约的盒式磁带录音机毕竟是西下的夕阳—音质不好、体积偏大、耗电较多、寿命不长是它的致命伤。
于是,又一轮红日升起,它就是布兰登堡在1987年发明的、曾红极世界的MP3。
仅仅几年,小巧玲珑的MP3播放器,就以它的五彩光环成为当时最高端的超小型数码音频设备。
录、放音设备终于从“桌子前”移到了“脖子前”。
MP3是如何发明的呢?
20世纪80年代末,以苹果公司麦金塔电脑为代表的个人电脑,已开始具有包括能播放音乐在内的多媒体功能。所有这些电脑都是采用Wav音频格式保存音乐文件,但这种格式文件的最大缺陷就是体积过大:一分钟的CD音乐拷到硬盘上至少要占据60Mb的空间。而在当时,顶尖级的电脑也只有300Mb的硬盘。因此,在电脑上播放音乐根本无法普及。
1986年,德国发明家卡尔因茨·布兰登堡率先提出“数字音乐压缩技术的构想”—可以通过一种编码重组技术将音频文件大幅度压缩,然后在播放的时候使用专门的解码技术进行还原,以达到减小体积、保持音质之目的。 (陈仁政)
这是1877年12月7日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社楼上俾契的办公室里的一幕。
那么,这里发生了什么轰动性新闻,让记者们趋之若鹜呢?
只见一个30岁的小伙子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状的东西,放在一个锡纸的圆筒上,然后转动和圆筒相连的手柄。此时,这个装置就说起话来:“早晨好,亲爱的先生……”
这就是“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发明它的小伙子就是这天早晨搭乘头班火车来到纽约的爱迪生。
爱迪生是怎么在众人“荒诞不经”的质疑声中发明留声机的呢?
“我用一块带尖针的膜片,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了。试验证明,只要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1877年7月18日,爱迪生在他的记事簿上写道。接下来当年11月21日爱迪生宣布发明了圆筒式的留声机和录音唱片,并于1878年取得了发明专利。
爱迪生轰动的表演之后,美国最大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特地刊载了一篇报道新机器诞生的文章:《当代最伟大的发明—会讲话的机器》
1931年10月18日,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炭粒话筒、电影放映机、摄影机与改进后的铁镍蓄电池等1093种发明专利的爱迪生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辞世。3天后的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留声机的“改进版”—录音机
留声机的发明是必然的。
有记载说,法国物理学家夏尔克罗是留声机的最早发明者—1877年4月16日(比爱迪生早大约7个月),他发明了留声机。但是,由于夏尔克罗当时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图纸设计出来后,无钱投资制造。因此,人们无法断定这台机器造出之后是否能运转。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后仅仅10年的1887年,出生在德国的美国技师埃米尔·贝林纳就把爱迪生的圆筒式留声机,改进为滚筒式留声机。第二年,他又发明了圆盘型留声机和平面唱片(刻有螺旋形槽纹的转盘),并逐渐取代了圆筒式留声机。
但是,上述录、放音设备运用的都是机械方式,都有声音微弱、失真以及需要体积大的喇叭播放等缺点。
1898年,丹麦发明家瓦尔德马尔·鲍尔森又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第一次把机械方式变成电磁方式。他还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这种录音机。
1924年以后,有了电声录音法。
1928年,出生在德国的奥地利工程师弗里茨·波弗劳姆发明了录音磁带,他还与AEG(伊莱克斯)公司合作制作了一台磁带录音机。在1939年的音响博览会上,这台被命名为“磁带录音机K1”的新产品—所有磁带机的鼻祖闪亮登场。
1936年,德国发明家把鲍尔森的要求很高的钢丝改为纸带,发明了携带较为方便、价格便宜的磁性纸带录音机。
但是,磁性纸带录音机也有缺点:针尖在钢丝或纸带上划动,只有接触处才被磁化,从而不能在钢丝或纸带上均匀地录音;纸带容易受潮、折断。1937年,美国发明家马文·卡姆拉斯把纸带换成塑料带,革命性地发明了载有“高频偏振电流”的磁头,才克服了这些缺点。加上后来他加入了立体声、高保真技术,磁帶录音机才具有优美的音色,进入了实用阶段。
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分别出现的立体声、高保真技术,人们已经能够在固定场合悠然自得地欣赏美音妙乐了。而1957年和以后改进的卡式录放音机,当时主要用于汽车上。
但是,这些录、放音设备,都只能在“桌子前”使用,不能“边走边听”。
不能“边走边听”的遗憾,终于在1963年被打破。这一年,荷兰菲利浦公司发明了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有的是“单放机”,有的是“录放两用机”)与盒式磁带。这种革命性的玩意儿,一时成了人们—特别是时髦的年轻人的“囊中之物”。它让大家“边走边听”,一直风靡世界30多年。
留声机的“现代版”—MP3
青山依旧,人事易老。然而,英姿绰约的盒式磁带录音机毕竟是西下的夕阳—音质不好、体积偏大、耗电较多、寿命不长是它的致命伤。
于是,又一轮红日升起,它就是布兰登堡在1987年发明的、曾红极世界的MP3。
仅仅几年,小巧玲珑的MP3播放器,就以它的五彩光环成为当时最高端的超小型数码音频设备。
录、放音设备终于从“桌子前”移到了“脖子前”。
MP3是如何发明的呢?
20世纪80年代末,以苹果公司麦金塔电脑为代表的个人电脑,已开始具有包括能播放音乐在内的多媒体功能。所有这些电脑都是采用Wav音频格式保存音乐文件,但这种格式文件的最大缺陷就是体积过大:一分钟的CD音乐拷到硬盘上至少要占据60Mb的空间。而在当时,顶尖级的电脑也只有300Mb的硬盘。因此,在电脑上播放音乐根本无法普及。
1986年,德国发明家卡尔因茨·布兰登堡率先提出“数字音乐压缩技术的构想”—可以通过一种编码重组技术将音频文件大幅度压缩,然后在播放的时候使用专门的解码技术进行还原,以达到减小体积、保持音质之目的。 (陈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