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3285282
南国完璧(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5期
     1994年后,国家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打荆州

    现存荆州古城墙外为砖城,内有土城,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古城墙高度为8.83米,顶面宽度为3~5米,厚度在10米左右,东西长约3.75千米,南北寬约1.2千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面积约4.5平方千米。城墙外有护城河,水深约为3米。荆州古城墙的墙体是用特制的青砖以糯米浆砌起,墙脚由条石和糯米浆筑成,十分坚固。砌墙的特制青砖每块大约有4千克重,有的上面还烧有文字,记录了与操办城砖相关的人员和时间。城墙上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号称“铁打荆州”。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晚期大修后,存有六座城门:东为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为安澜门,北为拱极门,还有位于东北的小北门远安门和位于东南的小东门公安门。公安门是水门,从前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全凭舟楫进出。其他的城门外侧都筑有曲城,似半环状将城门围起,曲城前又开一道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了二重城门。二重城门各设两扇木质的对开门,木门内均有10厘米厚的闸板,既能抵御强敌,又能防范水患。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战时可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再四面围攻,将敌人一举歼灭。改革开放以后,出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的需要,增开了新南门和新北门,加上之前改造加宽的小东门,古城便有了三条机动主车道和五座古城门与外界相通,有效减轻了之前古城门的交通压力。

    荆州古城墙原有六座城门楼,即东门的寅宾楼(后为宾阳楼)、小东门的楚望楼、南门的曲江楼、西门的九阳楼、北门的朝宗楼和小北门的景龙楼。六座门楼中,南门的曲江楼最享盛名;现北门的朝宗楼尚存,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东门的宾阳楼于1987年重建,余下皆毁。各城楼前原有箭楼,今亦不存。

    除门楼外,荆州古城墙于城防的薄弱部位还建有敌楼,战时屯兵,平时常作庆典和娱乐宴饮之所。有史料记载的敌楼主要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和南楼等。雄楚楼位于今小北门东侧城垣上,规模宏大,位置险要,后毁于战火,其旧址是目前所见荆州城垣上最大的敌楼台基。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此楼作赋,后人遂以“仲宣”名其楼,楼今已毁,仅存基址。南楼位于南门附近城垣上,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名相张九龄在朝廷受到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传其常登此楼赋诗。后宋人重修此楼时,由于敬仰张九龄,又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乃题匾曰“曲江之楼”。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为此楼作《曲江楼记》。此楼后遭毁弃,未再修复。明朝初年,南城门的门楼被命名“曲江”,从此取代了张九龄曾咏吟之南楼。

    释甲偃武

    荆州古城墙现存作战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是城墙内暗藏的东、南、西、北各一座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长为10.5米,宽为6.3米,深度在6米左右,可容纳百余人。藏兵洞有上下两层,每层又有多个小藏兵洞,可容两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城墙墙体向外呈长方形凸出,遇有敌人攻城时,洞中士兵可以将暗箭从三面射孔发出,使敌人猝不及防。如果城被攻破,洞内的士兵也能据此反击,等待援军以扭转战局。

    荆州古城墙东门

    荆州古城墙内垣上有三座土台,即所谓“城上三山”,分别唤作松甲山、卸甲山和掷甲山。此“三山”之得名均与关公传说有关。松甲山在东北城垣上,传说关羽曾在此松甲小憩;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据说关羽在战场上凯旋归来时曾在此卸甲;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将领吕蒙前来偷袭,当时关羽未在城中,闻讯率兵赶回,及至城下,才知守将糜芳等已经献城投降,愤怒之下,关羽脱下铠甲,猛掷于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撤退,故后人称此处为“掷甲山”。此外,以“松甲”“卸甲”“掷甲”命名“三山”也有释甲偃武而不事兵革之意,表达了古代荆州人民厌恶战争和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的憧憬。

    近些年来,荆州古城墙的保护受到重视,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一直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讲述着曾出入城墙内外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的历史往事。 (赵磊鑫 崔健)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