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与宗教改革那些事儿(上)
近期,英国脱离“欧盟”再次引发人们瞩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当地时间6月26日批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法案”,将正式允许英国脱离欧盟。有趣的是,16世纪的英国也发生了一场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改革运动,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序曲。当时,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脱离天主教,成为继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高潮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说文艺复兴彻底撼动了欧洲封建君权的统治基石,那么宗教改革无疑震撼了神权统治基础。正值英国君权日益加强之际,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力推下,各方势力倚靠王权,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实现了与罗马教廷的彻底决裂,壮大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英国国教,揭开英国宗教改革的帷幕。
从马丁·路德谈起
英国的宗教改革,最早还要追溯至德意志人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出生于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曼斯费尔德(今德国境内),是一名地道的德意志人。马丁·路德的父母本是勤俭的农民,父亲为了生计,在小镇上成为一名矿工。在父亲的资助下,马丁·路德当起了一名小矿主,并成为一名城市议员。马丁·路德的父亲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不仅供他读书,还让他去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马丁·路德却志不在此,他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进入修道院当修士,并顺利完成了神学博士学位。此后,教会安排马丁·路德到威登堡担任传教工作。1517年,一场因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引发的争论,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赎罪券又名“赦罪符”,本是教廷为基督教徒豁免赋税或债务的一种凭证。早在1313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就开始兜售赎罪券。后来,继任的利奥十世竟将赎罪券作为一种敛财的方式,引起了教徒的普遍不满。教皇宣称,只要教徒购买这种赎罪券,所有的罪罚即可彻底豁免。正如教廷所宣扬的,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就可以使购买者的灵魂从地狱升入天堂。
正直、刚毅的马丁·路德对腐朽教廷的种种劣迹深恶痛绝。1517年万圣节前夕,马丁·路德写成了《九十五条论纲》,明确反对售卖赎罪券。马丁·路德的言论,引发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强烈震动。马丁·路德向教众宣扬,告解圣事由心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教会的“功库”只能归于上帝,并由基督施行救赎,获取恩典与福音,即“因信称义”。论纲一出,使得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竟已无人购买。马丁·路德的主张很快得到了德意志各階层的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1518年,马丁·路德撰写《解答》一文,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辩解,强调自己并不是刻意诋毁教会,只是肯定了教会的正统性,并愿意维护教会权威,听从教皇发落。马丁·路德的辩解引发舆论哗然,一时间争端四起,不少人纷纷指出大公教会的权威远高于教皇,从而否定教皇颁布各种大赦理论。1518年8月,教皇发出缉捕令,要求马丁·路德前往罗马接受审判,并有可能面临死刑惩处。德意志腓特烈选侯利用自己的特权,使审判改在奥斯堡举行。1518年10月,马丁·路德在宗教法庭上慷慨陈词,并拒绝公开承认错误。
1519年7月,神学家约翰·艾克与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神学辩论。论战中,马丁·路德断言罗马教廷所颁布的《圣经》,只不过是教皇胡诌出来的,否定了教会的无误性。约翰·艾克宣称马丁·路德的言论,可以判定为异端邪说。1520年6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署了《斥马丁·路德谕》,指出马丁·路德所犯的41条“严重错谬”,限其在60天内必须放弃自己观点,否则将遭受严厉惩处。8月至10月间,马丁·路德陆续发表了“抨击教会特权、呼吁基督徒自由”的署名文章,并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涉世俗政权,倘若教会不改革,世俗君王应予以挽救。马丁·路德还宣称,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依靠神父。
教士在出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
缘于马丁·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教皇公开宣布开除其教籍。尽管如此,在德意志地方诸侯与广大市民的支持下,马丁·路德撰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了教皇通谕及教律。在腓特烈选侯等人的庇护下,马丁·路德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版翻译工作。至此,一场由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似燎原之火,锐不可当。
关键人物亨利八世
在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人的大力推动下,16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宗教改革运动。原由罗马教廷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以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等为代表的新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成为与天主教、东正教分庭抗礼的基督教三大派之一。新教倡导信徒可与上帝直接联通,不需神父作中介,主张教会制度的多样化,反对强求一律。
安立甘宗,又名英国国教、圣公会等,主张《三十九条信纲》与中庸之道,最早可追溯至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安立甘宗因纪念英国第一位殉道者而得名,凯尔特人则被认为是该教派先驱。6世纪末,英国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奥古斯丁,推动了安立甘宗的发展。在宗教改革前,安立甘宗是依附于罗马教廷的小教派,其影响面与波及面十分有限。进入16世纪,随着欧洲宗教改革如火如荼,英格兰新贵族与资产阶级都冀望能够加强王权、削弱教会,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而推动这一行动的关键人物就是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是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国王,于1509年即位,是一位强势君主。他上任伊始,就联合西班牙反对法国强权。为了加强专制王权,扩大国库财源,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准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离婚为由,在英国本土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在亨利八世的力推下,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明确国王才是英国教会唯一至高无上的首脑,并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以及处理教会事务等一切权力。国王可以自行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由国王来审判有罪的教徒,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从而将英国教会牢牢置于王权控制之下。正如世人所称道的那样:“亨利八世建立了一个没有教皇的天主教。”1563年,英国议会还制定了《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将《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并从法律上明确了英国国教的地位。 (李晓杰 董强)
从马丁·路德谈起
英国的宗教改革,最早还要追溯至德意志人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出生于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曼斯费尔德(今德国境内),是一名地道的德意志人。马丁·路德的父母本是勤俭的农民,父亲为了生计,在小镇上成为一名矿工。在父亲的资助下,马丁·路德当起了一名小矿主,并成为一名城市议员。马丁·路德的父亲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不仅供他读书,还让他去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马丁·路德却志不在此,他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进入修道院当修士,并顺利完成了神学博士学位。此后,教会安排马丁·路德到威登堡担任传教工作。1517年,一场因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引发的争论,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赎罪券又名“赦罪符”,本是教廷为基督教徒豁免赋税或债务的一种凭证。早在1313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就开始兜售赎罪券。后来,继任的利奥十世竟将赎罪券作为一种敛财的方式,引起了教徒的普遍不满。教皇宣称,只要教徒购买这种赎罪券,所有的罪罚即可彻底豁免。正如教廷所宣扬的,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就可以使购买者的灵魂从地狱升入天堂。
正直、刚毅的马丁·路德对腐朽教廷的种种劣迹深恶痛绝。1517年万圣节前夕,马丁·路德写成了《九十五条论纲》,明确反对售卖赎罪券。马丁·路德的言论,引发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强烈震动。马丁·路德向教众宣扬,告解圣事由心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教会的“功库”只能归于上帝,并由基督施行救赎,获取恩典与福音,即“因信称义”。论纲一出,使得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竟已无人购买。马丁·路德的主张很快得到了德意志各階层的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1518年,马丁·路德撰写《解答》一文,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辩解,强调自己并不是刻意诋毁教会,只是肯定了教会的正统性,并愿意维护教会权威,听从教皇发落。马丁·路德的辩解引发舆论哗然,一时间争端四起,不少人纷纷指出大公教会的权威远高于教皇,从而否定教皇颁布各种大赦理论。1518年8月,教皇发出缉捕令,要求马丁·路德前往罗马接受审判,并有可能面临死刑惩处。德意志腓特烈选侯利用自己的特权,使审判改在奥斯堡举行。1518年10月,马丁·路德在宗教法庭上慷慨陈词,并拒绝公开承认错误。
1519年7月,神学家约翰·艾克与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神学辩论。论战中,马丁·路德断言罗马教廷所颁布的《圣经》,只不过是教皇胡诌出来的,否定了教会的无误性。约翰·艾克宣称马丁·路德的言论,可以判定为异端邪说。1520年6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署了《斥马丁·路德谕》,指出马丁·路德所犯的41条“严重错谬”,限其在60天内必须放弃自己观点,否则将遭受严厉惩处。8月至10月间,马丁·路德陆续发表了“抨击教会特权、呼吁基督徒自由”的署名文章,并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涉世俗政权,倘若教会不改革,世俗君王应予以挽救。马丁·路德还宣称,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依靠神父。
教士在出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
缘于马丁·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教皇公开宣布开除其教籍。尽管如此,在德意志地方诸侯与广大市民的支持下,马丁·路德撰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了教皇通谕及教律。在腓特烈选侯等人的庇护下,马丁·路德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版翻译工作。至此,一场由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似燎原之火,锐不可当。
关键人物亨利八世
在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人的大力推动下,16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宗教改革运动。原由罗马教廷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以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等为代表的新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成为与天主教、东正教分庭抗礼的基督教三大派之一。新教倡导信徒可与上帝直接联通,不需神父作中介,主张教会制度的多样化,反对强求一律。
安立甘宗,又名英国国教、圣公会等,主张《三十九条信纲》与中庸之道,最早可追溯至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安立甘宗因纪念英国第一位殉道者而得名,凯尔特人则被认为是该教派先驱。6世纪末,英国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奥古斯丁,推动了安立甘宗的发展。在宗教改革前,安立甘宗是依附于罗马教廷的小教派,其影响面与波及面十分有限。进入16世纪,随着欧洲宗教改革如火如荼,英格兰新贵族与资产阶级都冀望能够加强王权、削弱教会,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而推动这一行动的关键人物就是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是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国王,于1509年即位,是一位强势君主。他上任伊始,就联合西班牙反对法国强权。为了加强专制王权,扩大国库财源,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准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离婚为由,在英国本土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在亨利八世的力推下,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明确国王才是英国教会唯一至高无上的首脑,并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以及处理教会事务等一切权力。国王可以自行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由国王来审判有罪的教徒,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从而将英国教会牢牢置于王权控制之下。正如世人所称道的那样:“亨利八世建立了一个没有教皇的天主教。”1563年,英国议会还制定了《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将《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并从法律上明确了英国国教的地位。 (李晓杰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