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3276769
舟山 从陆地附庸到海洋新贵(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8期
    

    多宝塔

    晨间的普陀山博物馆,大门洞开,但不见香火,不是游客蜂拥之所。馆内多宝塔历史悠久,传为元代高僧孚中云游募化所建。塔高五层,每层塔身都刻有四面佛像,肃穆悠然。

    山上普济寺大圆通殿前香客如织,偌大的空间里焚香四方礼拜的空间都显狭小。大殿内梵呗齐鸣,僧众各居其位,诵经祈福,音律抑扬有致,韵味悠长,仿佛清泉流入心境,令人坦然安详。殿前毗卢观音大士像,慈祥含笑,俯看座下云云众生,将度一切厄,救一切苦。两侧的善财、龙女稚气未脱,似为人性之初的纯善天真。为人三千烦恼丝,世间太多贪痴嗔,若能如佛语“长使众生蒙利乐,只凭一念起修行”,尽管身外喧嚣无比,但心却能静如止水,长享安乐。

    但普陀的静谧,着实源自曾经热闹的海外贸易和频繁的海外文化交流。作为舟山群岛东侧港口之一,普陀山在舟山群岛的贸易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文献记载:“往时日本、高丽、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清代《普陀珞珈新志》也说:“普陀介在海中,开山皆晚。而普陀当海通之后,市舶上下。在昔莲池望洋而叹者,乃今凡夫搴裳可涉。”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出洋环境,让很多来往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中外客商、僧侣、使节选择从这里出入中国。甚至普陀山自身也诞生于这频繁的海外文化交流,康熙年间《增修南海普陀山志》“莲花洋”条记载:“旧志云,元丰中,倭人入贡,见大士灵异,欲载往其国。风浪大作,满洋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懅而还之,洋之得名以此。”文献记载的内容说的就是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迎请一尊观音菩萨想沿海路回国遇阻的故事。慧锷因此认为是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将观音像留在山上,借用山民屋舍予以供奉,这就是最初的“不肯去观音院”。由唐至清的千余年间,这一座简陋的“不肯去观音院”发展成拥有四大寺、数百庵堂道观、近五千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的宏大宗教圣地。

    普济寺

    六横岛,五百年前的海贼王与世贸中心

    与舟山本岛的日新月异、热闹繁华相比,靠近宁波一侧的六横岛显得冷落而沉静。除了本地居民和几家造船厂的外来工人,几乎看不到游客的身影。六横岛面积不大,驾车行驶十多分钟就能来到海滩,这里小岛密布,碧浪金沙随处可见。知名的景点有悬山岛、龙头跳和王安石庙等,却唯独少了一份关于中国“海贼王”的记忆。

    时间前移500年,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引领者葡萄牙人看中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岛。先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货物仓库,经过数年经营,至明嘉靖年间,这座当时被称作“双屿岛”的弹丸之地,已经有“人口三千,其中葡萄牙人一千二百,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堂六、七间”(见葡萄牙人平托的《远游记》)。

    当葡萄牙、西班牙的舰队和航海家扬帆万里,在全球找寻贸易先机之时,东方的大门却越关越紧。明太祖朱元璋忌惮于南方割据势力的海上军事力量,颁布了“寸板不得出海”的禁海令。嘉靖二年(1523),宁波市舶司发生了两拨日本朝贡船因争夺“正宗贡使”而相互残杀的“争贡事件”,又一次刺激了朝廷敏感的禁海神经。不久,福建、浙江等地的市舶司相继废止,本国商人渔民不得出海,番邦异国不得进贡入华。但一个“禁”字能拒绝青天白日的官方往来,却关不住夜晚来临之后的民间走私。

    在那个大航海造就的繁荣世界贸易圈中,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和商机。“孤悬海外”的双屿岛因其扼守多条航向要冲的交通条件,狭小到朝廷无暇以顾的规模,而迅速成为走私船只相聚交易的宝地。加上葡萄牙人的经营和李光头、徐海等江南“海盗”集团的鼎力参与,双屿岛呈现出一种少有的东方大商港的气势,史称“诱佛郎机夷,往来浙海,泊双屿港,私通贸易”。据萧春雷先生研究,鼎盛时期,“双屿港还聚集了日本、马来、琉球、暹罗等国客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欧洲的自鸣钟、火器,南洋群岛的胡椒、香料,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和数不清的白银都于此汇聚交易”。

    “城头变幻大王旗”,双屿岛迎来了新的“海盗”头领汪直(又名王直)。汪直是徽州歙县人,据说读书不多,但目光如炬,喜欢结交侠士豪客。朝廷“海禁”愈加严厉,却让他从中看到了机会,“中国法度禁严,动辄触禁,孰于海外逍遥”。机缘巧合加上卓越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往来互市者五六年,致富万资”的汪直迅速成為纵横中国东海、南海之间名副其实的“海贼王”。《明史》里有描述汪直自双屿岛去定海的场景:“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普陀山观音像

    然而,“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的罪名实在太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右副都御使朱纨率精兵两千借着浓雾杀上双屿岛。此战官兵大胜,共斩获一千六百余海盗首级。战后,双屿岛上的房屋及港内船只悉数被焚毁,官兵凿沉商船,搬来巨石填塞港口,远东第一的“世贸中心”在存世20多年后就土崩瓦解。随后浙江巡按监察御使胡宗宪统领浙江、南直隶、福建等处兵务,专职剿杀东南海盗。之后,汪直终为胡宗宪诱捕,并于1559年冬天遭到斩首。

    远去了硝烟弥漫和战场厮杀,今天的六横岛平静安详。洋面上早已没有 “倭船百余只”的热闹,甚至人们记忆与印象中的“海盗”也早已模糊。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不管男女老少,对于徐海、汪直,对于500年前的六横岛上辉煌的国际范儿,大都没有什么印象。双屿岛湮灭后,明清两朝推行愈加严厉的海洋政策。葡萄牙人则将贸易阵地南移,选择了珠江口岸的澳门。一座城市在时代风云中陨落,另一座却在悄悄崛起,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事实上,关于明代倭难,对于海贼汪直,对于双屿岛那个短暂的辉煌,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明末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若减边海条禁,以遂商贾贸迁……平价值以息其争,则利尽东海,墩堡无烟,岁抽其税,不可胜言,上可以益国家之赋,下可以宽东南之征,沿边征倭官军永以坐啸矣!”只可惜,拥有如此海洋思想的人无法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今天,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外竖立着一尊汪直的铜像,而六横岛,这个汪直曾经创造海外贸易辉煌的大本营,却空空如也。 (刘小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