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蹙海门帆散去(2)
山美水美,永远不及人美。在游记中,马可·波罗多次赞美中国不同城市的女性,说她们“衣饰灿丽,香气逼人”,却对扬州的女子缄口不言。这种境况在清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笔下发生了改变。曾于17世纪早期来中国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其《大中国志》中不吝笔墨地描述:“在南京省扬州城,当地的女人被认为比其他地方的女人更美。犹如过去的葡萄牙吉马朗城的女人,富人和达官都从那里娶妻纳妾,天赋姿色总因此受到世上大人物的珍视。”
琼花观
18世纪末,谒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团在游历中国东南城市后,则赞扬扬州完全是一座商人的城市,而且非常商业化,在那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到,包括美女。他们还惊奇地发现,扬州城的父母们,从小把他们的女儿送到教馆中,学习“棋琴书画”,练习唱腔、身段、谈吐和礼节。有了一身的艺术修养之后,就可以卖到南京、北京的官宦人家,作妻妾、丫鬟。使团中的耶稣会士在寄往欧洲的信中说:“中国最多才多艺、风情万种的女人,都产自扬州。就像西班牙、意大利的南方女子在欧洲北方美名远扬一样。”
用类比法将扬州的女子比作葡萄牙、西班牙女郎,或许一下子能牵动西方读者的敏感神经。不过,扬州出美女,不妨说是扬州在“养育”“培训”美女,在古代称为“养瘦马”。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记录说:“广陵蓄姬妾家,俗称‘养瘦马’。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而必于广陵者,其保姆教训,严闺门,习礼法,上者善琴棋歌咏,最上者书画,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退让齐辈,极其进退深浅,不失常度,不致憨戆起争,费男子心神。故特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绝大部分“瘦马”因为得到良好教育而改变了原有的命运轨迹,成为古扬州的名片,成为东西方史册中靓丽的一笔。
大王庙,炀帝陵,扬州的富庶之源
即便是骑行或步行,也不用费多少时间,就能在扬州古运河附近的关东历史文化区游览到天宁寺、琼花观、普哈丁墓园、神在堂等十余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遗存。这些庙宇堂观大小不一,形制各异,再现了海上丝路贸易对古扬州的影响。倘若能继续沿运河向北行走,几分钟就能走到邗沟与大运河的交接地段。一座“邗沟大王庙”古老院落在这里静静矗立,扬州人更习惯称其为“财神庙”。庙宇占地不大,庙内大殿供奉着吴王夫差和吴王刘濞的铜像。神像皆面容威严,大腹便便。
扬州东关街
大王庙可能始建于宋代,后世多次修复重建。清代著名的扬州地方志《扬州画舫录》中说:“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多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水路就是财路”,无论是北上的邗沟还是西去的“茱萸沟”,无疑都流淌着因为勾连海洋与内地而产生的巨大财富。这则流传出的“借沙还银”故事自然容易为扬州百姓所接受,在口碑相传的扩大效应中,大王庙愈加“灵异”,香火旺盛。
与大多寺庙坐北朝南的格局不同,大王庙正门面北,日夜守护着古老的运河。当年正是吴王夫差开邗沟,北击齐国,才有了古扬州繁荣的开始。所以,对扬州而言,面北比朝南更具有激励和进取的意义。但从总的评价来看,庙堂上的两位吴王都属于不被历史歌颂的对象。夫差晚年,亲小人伯嚭远贤人伍子胥,声色犬马不思进取,终在吴越争霸中败北,自刎而亡,为天下耻笑;刘濞则骄恣屈强,欲壑难填,逆和平稳定的民心忤逆造反,后兵败被杀,身首异处。
然而,真正的历史总是由当地人民来撰写。夫差因“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名垂扬州青史,刘濞以“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而垂范扬州后世。正是两位吴王的历史贡献,扬州从偏僻的江南一隅,成为联通中央与世界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蹙海门帆散去”的贸易中枢,成为滚滚而来的财富汇聚地。在扬州,在整个中国,只要对地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老百姓就会为你立庙祭祀,这也是中国大地上最美的风景。正如大殿对联所言:“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
隋炀帝陵墓
大王庙向北约7千米,在启阳高速与隋炀路之间,是为隋炀帝陵。经过1400多年的沉睡,隋炀帝杨广的墓地终于在2013年被找到。从考古发现的规模来看,隋炀帝陵极为寒酸,“砖砌的墓室并不大,南北长6米,东西加上耳室也就8米多一点”。隋炀帝是一位有着严重“扬州”情结的皇帝,在耗费巨大社会财富凿通了洛阳到扬州的运河之后,他三次乘龙舟下扬州,其盛景“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当然,这位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帝王最终也死在了自己喜爱的扬州。大业十四年(618),不顾乱兵四起的局势,隋炀帝第三次巡游扬州。面对民怨沸腾、国力衰微,隋炀帝竟想偏安金陵,最终在烟花三月被手下所杀,并草草掩埋。
不大為人们所熟悉的是,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杨广就已被委任扬州总管,镇守江南大片国土。彼时,隋朝刚刚统一南方,而300多年的分裂与对峙所造成南北误解、仇恨尚未消弭,南方守旧势力蠢蠢欲动,杀害隋朝官员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年仅22岁的杨广来到扬州后,广纳江南人才,优待南方贵族,为了能更好地融入江南,他还“言习吴语”,能用流畅的扬州方言与人交流。此外,杨广在扬州大兴佛教,推行文化教育。经过9年多的努力,在他回长安之时,江南与北方中原政权的敌视情绪已大为改善。那时的杨广“聪明多智,博学广闻”,把一个刚刚征服的国土治理得井井有条。
经过保护和恢复,隋炀帝陵已形成一处以隋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公园。公园内视野开阔,绿植整齐有序,隋唐风格的庭院已成规模。新的游客中心和陵墓出土文物展馆也开门迎客,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和体验这位将扬州第一次推向巅峰的历史人物。 (刘小方)
琼花观
18世纪末,谒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团在游历中国东南城市后,则赞扬扬州完全是一座商人的城市,而且非常商业化,在那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到,包括美女。他们还惊奇地发现,扬州城的父母们,从小把他们的女儿送到教馆中,学习“棋琴书画”,练习唱腔、身段、谈吐和礼节。有了一身的艺术修养之后,就可以卖到南京、北京的官宦人家,作妻妾、丫鬟。使团中的耶稣会士在寄往欧洲的信中说:“中国最多才多艺、风情万种的女人,都产自扬州。就像西班牙、意大利的南方女子在欧洲北方美名远扬一样。”
用类比法将扬州的女子比作葡萄牙、西班牙女郎,或许一下子能牵动西方读者的敏感神经。不过,扬州出美女,不妨说是扬州在“养育”“培训”美女,在古代称为“养瘦马”。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记录说:“广陵蓄姬妾家,俗称‘养瘦马’。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而必于广陵者,其保姆教训,严闺门,习礼法,上者善琴棋歌咏,最上者书画,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退让齐辈,极其进退深浅,不失常度,不致憨戆起争,费男子心神。故特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绝大部分“瘦马”因为得到良好教育而改变了原有的命运轨迹,成为古扬州的名片,成为东西方史册中靓丽的一笔。
大王庙,炀帝陵,扬州的富庶之源
即便是骑行或步行,也不用费多少时间,就能在扬州古运河附近的关东历史文化区游览到天宁寺、琼花观、普哈丁墓园、神在堂等十余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遗存。这些庙宇堂观大小不一,形制各异,再现了海上丝路贸易对古扬州的影响。倘若能继续沿运河向北行走,几分钟就能走到邗沟与大运河的交接地段。一座“邗沟大王庙”古老院落在这里静静矗立,扬州人更习惯称其为“财神庙”。庙宇占地不大,庙内大殿供奉着吴王夫差和吴王刘濞的铜像。神像皆面容威严,大腹便便。
扬州东关街
大王庙可能始建于宋代,后世多次修复重建。清代著名的扬州地方志《扬州画舫录》中说:“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多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水路就是财路”,无论是北上的邗沟还是西去的“茱萸沟”,无疑都流淌着因为勾连海洋与内地而产生的巨大财富。这则流传出的“借沙还银”故事自然容易为扬州百姓所接受,在口碑相传的扩大效应中,大王庙愈加“灵异”,香火旺盛。
与大多寺庙坐北朝南的格局不同,大王庙正门面北,日夜守护着古老的运河。当年正是吴王夫差开邗沟,北击齐国,才有了古扬州繁荣的开始。所以,对扬州而言,面北比朝南更具有激励和进取的意义。但从总的评价来看,庙堂上的两位吴王都属于不被历史歌颂的对象。夫差晚年,亲小人伯嚭远贤人伍子胥,声色犬马不思进取,终在吴越争霸中败北,自刎而亡,为天下耻笑;刘濞则骄恣屈强,欲壑难填,逆和平稳定的民心忤逆造反,后兵败被杀,身首异处。
然而,真正的历史总是由当地人民来撰写。夫差因“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名垂扬州青史,刘濞以“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而垂范扬州后世。正是两位吴王的历史贡献,扬州从偏僻的江南一隅,成为联通中央与世界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蹙海门帆散去”的贸易中枢,成为滚滚而来的财富汇聚地。在扬州,在整个中国,只要对地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老百姓就会为你立庙祭祀,这也是中国大地上最美的风景。正如大殿对联所言:“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
隋炀帝陵墓
大王庙向北约7千米,在启阳高速与隋炀路之间,是为隋炀帝陵。经过1400多年的沉睡,隋炀帝杨广的墓地终于在2013年被找到。从考古发现的规模来看,隋炀帝陵极为寒酸,“砖砌的墓室并不大,南北长6米,东西加上耳室也就8米多一点”。隋炀帝是一位有着严重“扬州”情结的皇帝,在耗费巨大社会财富凿通了洛阳到扬州的运河之后,他三次乘龙舟下扬州,其盛景“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当然,这位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帝王最终也死在了自己喜爱的扬州。大业十四年(618),不顾乱兵四起的局势,隋炀帝第三次巡游扬州。面对民怨沸腾、国力衰微,隋炀帝竟想偏安金陵,最终在烟花三月被手下所杀,并草草掩埋。
不大為人们所熟悉的是,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杨广就已被委任扬州总管,镇守江南大片国土。彼时,隋朝刚刚统一南方,而300多年的分裂与对峙所造成南北误解、仇恨尚未消弭,南方守旧势力蠢蠢欲动,杀害隋朝官员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年仅22岁的杨广来到扬州后,广纳江南人才,优待南方贵族,为了能更好地融入江南,他还“言习吴语”,能用流畅的扬州方言与人交流。此外,杨广在扬州大兴佛教,推行文化教育。经过9年多的努力,在他回长安之时,江南与北方中原政权的敌视情绪已大为改善。那时的杨广“聪明多智,博学广闻”,把一个刚刚征服的国土治理得井井有条。
经过保护和恢复,隋炀帝陵已形成一处以隋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公园。公园内视野开阔,绿植整齐有序,隋唐风格的庭院已成规模。新的游客中心和陵墓出土文物展馆也开门迎客,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和体验这位将扬州第一次推向巅峰的历史人物。 (刘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