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3271190
晚清外交史上的闹剧(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21期
     2018年底,纵贯浙东沿海的世纪工程“三门湾大桥”即将竣工通车,成为我国沿海高速网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三门湾”这个名不見经传的小海湾,在晚清时期曾名噪一时,一度掀起了令世界瞩目的外交风波,起因就是意大利蓄意强行索租三门湾事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正流亡日本的康有为还兹念不忘三门湾,作有《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感慨“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拨开迷雾,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浙东明珠——三门湾

    三门湾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毗邻宁海、象山、三门三县,莅居象山港和台州港之间,是进出浙东沿海的重要门户。三门湾恰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心段,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险要。港湾呈半封闭状,湾口面朝东南,有石浦水道与东海互通,是一个三面环陆的天然良港。三门湾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60千米,水域面积达2400平方千米,境内水深湾阔,口外有诸多岛礁倚为屏障。据《三门县志》记载,县东北有万金山、白蛇山和狗山,统名“三门山”,三山矗立海旁,形成航门三道,故名“三门湾”。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湾内有白礁、满山、猫头三水道,形似三门,俗称“三门湾”。

    三门湾海域开阔,水深约 5~10 米,万吨巨轮可直抵港湾。湾内千港百湾,岛礁棋布,海岸线曲长,历史上有“海上三门似赫龛,四时潮讯老渔谙;平沙两岸护良港,锁钥波湾镇海南”之誉。清代宁海诗人鲍谦赋诗有《三门湾》:“明州割界忆当年,健跳东关(即石浦)一水连。月落潮平风色好,一帆稳趁夜航船。”湾东北有大佛头山,独峰岩岫,上圆下细,高出诸山百余米,势若撑天。清代经史学家象山人姜炳璋有诗云:“佛头峰前娟娟月,曾照开元番客船。”三门湾一直以来都是浙江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商品集散地,与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唐宋时期,三门湾已成为浙东军事要冲。南宋嘉定年间,设有东门寨,作为海防关卡。元代后,三门湾辟为港口,明清时已成为朝贡贸易的重要水道。

    三门湾的建置沿革

    三门湾本是东瓯故地,秦汉时期草莽丛生,人迹罕至,一片滩涂荒地,行政上隶属会稽郡管辖。西晋太康元年(280),王浚率军平定东吴,从海上跃入三门,感叹此处山清水秀,波澜不惊,乃“真宁海”也。于是,王浚向朝廷上奏,析出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县之南八百户,置宁海县。唐代时对三门湾的行政区划又进行了较大调整,从岳井洋和西溪岭以东析出象山县。民国初年,又将南田等三岛分设出南田县。1940年,浙江省政府将宁海县西南部的十七乡镇、南田县三岛、临海东北部等5个乡合为一个县,名叫三门县。至此,三门湾的行政区划大体定型。

    三门湾在南宋以前多为蛮荒之地,除驻扎有少量海防军事力量外,本地居民甚少。“靖康之变”后,大量北方移民随宋室南迁,加之三门湾海涂增高,良田沃野,才日渐繁荣。然而,山多地少、人烟稠密、沿海滩涂盐碱化等窘境,始终制约着三门湾的农业发展,当地百姓不得不寻求其他谋生方式,渔业、海外贸易等逐步成为三门湾的主要产业。

    依山靠海的地理环境,促使三门湾人意欲探求外部世界。据地方志记载,宋元时期,三门湾造就出不少远近闻名的航海家,如郑仁德、陈仁爽、徐仁满、周文德、周弁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周弁,他不仅巡游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等地,还是三门湾一带最早的进士。据周恩来的伯父周嵩尧所著《周氏家训》记载,宁海县的周弁还是周氏家族的先祖。

    三门湾发生的重大战役

    自古以来,三门湾就是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历代均驻扎有水师,以拱卫海防。宋末元初,三门湾因元军南下,打破了往日的静谧与祥和。当时,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与元军在浙东一带激战,为躲避元军锋芒,文天祥率军在三门湾的仙岩港一带避难,凭借当地的复杂地形和礁石涵洞操练水军,以抗元军。入元后,朝廷设东门巡检司,严防海盗和倭寇。至正年间,三门湾屡遭倭寇侵扰,当地百姓在陈性中的带领下起兵抗倭。明初,为了防范倭寇袭扰,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汤和营建卫所,筑有昌国卫城,后复筑石浦、健跳二所,又设蒲西、石浦巡检司,皆以抗倭。嘉靖四十年(1561),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平定倭寇的首战,就发生在三门湾的越溪一带。

    明末清初之际,张名振、张苍水领导的浙江义军在三门湾的南田一带建立抗清基地。张苍水还以临门、南田为屏障,联络郑成功共同抗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围剿抗清义军,下达迁海令。从此,沿海三五十里内的居民被迫内迁,房屋、船只尽数拆除,烧毁殆尽,并规定以薛坡村西面的西洋岭为界,居民倘若越界,则格杀勿论。至此,繁华的宁海之滨已成无人区,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廷才撤销“海禁”,允许居民迁回。为了加强管理,清政府设立宁波府海防同知,统一署理三门湾政务,署衙位于今天的石浦。

    远望三门湾盐栈

    近代以来,随着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三门湾作为南北航运要冲的位置愈发重要。同治年间,署衙在三门口建有庵山灯塔。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北鱼山建成了远东第一大灯塔。三门湾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物产丰饶,素有“一年之耕,三年之食,山多林木,海富鱼盐”的美称。三门湾这一浙东明珠,很快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物。 (董强 王方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