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程
1890年12月2日—诱导突变第一人赫尔曼·穆勒诞生
1890年12月2日,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出生于纽约。1907年,17岁的穆勒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从此迷上了生物学。
1927年,穆勒通过实验证明了X射线照射可以提高果蝇的基因突变,他还认为可以用X射线去诱导突变。这个发现,将遗传学的实验手段推进了一大步。在过去,基因突变大多只能寄希望于自然界缓慢而低效的影响。穆勒的成果标志着人类可以借助射线的力量改变基因,从而窥探上帝的意志,这在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射线的力量不仅仅局限于果蝇,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力量是普适的,从简单的病毒到高级的哺乳动物都会受到射线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在穆勒的成果公布之后,研究射线生物学、基因突变过程、基因复制过程的工作纷纷展开,成绩卓著,直接导致新的科学分支的产生。为此,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194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穆勒。
1981年12月2日—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被发现
1981年12月2日,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北部海港城市桑坦德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据考证,这个保存完好的神庙建于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已有1.4万年。
神庙位于山洞洞口,占地11平方米左右,中央有一块重量近1吨的祭祀板和一个不寻常的石雕头像。这个石雕头像高35厘米、宽33厘米,放在一个小土墩上,头像面朝山洞的入口处。雕刻者利用石头上天然的竖裂纹把石头像分成两部分,半边是留着胡须的人脸,另外半边是动物的脸。头像下部的横裂纹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嘴。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弗里曼参与了此次考古行动,他表示,这次发现的神庙是用来举行某种集体祭祀活动的场所。洞内的画、葬礼祭品和动物遗骸等表明,该宗教信仰可追溯到5万年以前。
1910年12月3日—霓虹灯首次公开亮相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霓虹灯曾是20世纪初的前沿科技。1910年12月3日,两根长达12米的霓虹灯管在巴黎汽车展上亮起红光,这是霓虹灯的首次亮相。霓虹灯的英文是“neon light”,直译为氖灯,“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
霓虹灯是一种冷阴极辉光放电管,其辐射光谱具有极强的穿透大气的能力,色彩鲜艳,发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的白炽灯。它可以加工弯制成任何几何形状,更容易满足设计需求。
霓虹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气体放电的研究。他发现,电流通过含有少量正负离子的气体时,会使中性分子发生电离,因而离子的数目倍增。电流通过气体时还伴有发光现象,即所谓的辉光放电。其发光的颜色随所充气体的不同而發生变化。法拉第的理论及其在实验上的成果,为霓虹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