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定,天下安?(1)
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世界已经多次见证特朗普的愤怒,这一次,总统的愤怒關于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导弹。据美联社报道,特朗普表示,除非中俄愿意与美国签订新的协议,否则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随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回应,莫斯科希望与华盛顿就战略稳定制定新的核条约。
《中导条约》订立于1987年,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根据条约,美苏双方决定不再保留、生产或试验射程500千米至5500千米、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签署后三年间,美苏共销毁2692枚相应规格导弹,其中苏联1846枚,美国846枚。条约中“作为核运载工具”这一要项,清楚表明了条约的本意在于通过“卸载”中程运输工具的方法,间接削减彼此的核打击力量。因此,有专家指出:“相较于《中导条约》这个说法, ‘中程核力量条约’其实更能反映双方的实际意图。”对《中导条约》的破坏,最终也一定会影响全球核裁军进程。
古巴导弹危机
说起1987年的《中导条约》,就不得不提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两大历史事件虽时隔25年,但在某种意义上却互为因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因为在二战中反法西斯“带头大哥”的身份,尤其是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带来的余威,美国声望日隆。但随着苏联1949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和1957年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深感“时不我待”,大力扩充核武库,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升级。
都说一流国家做棋手,二流国家是棋子,三流国家当棋盘。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下,二战中各领风骚的欧洲列国也只有当棋子的份儿,整个欧洲沦为棋盘,“北约”与“华约”泾渭分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瞄准苏联的中程导弹,赫鲁晓夫惊呼“过分”,但无奈美国受大洋庇护,鞭长莫及。1961年,美国、古巴交恶,赫鲁晓夫敏锐嗅得战机,决定孤注一掷,于1962年秘密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想把美国的后花园打造为苏联中程导弹的海外基地,从而“弯道超车”,实现战略平衡。没想到,这一举动引起美国的极大反弹,美军顷刻间云集加勒比海,核战争一触即发。最终,苏联鸣金收兵,从古巴撤走了导弹。
普京警告美国退约或将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固然“吃”了一记闷棍,被迫撤出其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但它也并非一无所获。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美国撤出了其部署于南欧和东亚的陆基中程导弹,仅保留对苏联威胁较低的可投掷核弹的轰炸机和潜射核力量。美苏两相让步,反让古巴导弹危机成为“一件很侥幸的事情”。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如此侥幸,以致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这些协定合到一起在实质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最成功”的军控协议
平衡是一时的,失衡才是永恒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潜射弹道导弹(不受《中导条约》限制)射程与精度日增,苏联再次感到威胁,从1977年起,在本国和东欧部署苏式中程导弹SS-20以做应对。对此,西欧的本能反应是希望美国重新回到西欧部署对等的中程导弹,如潘兴Ⅱ型导弹与陆基“战斧”巡航导弹,从而实现“美欧防务相连”,以形成“苏联若进攻美欧任何一者,都无法避免全面核战争危险”的局面。对此,施密特总理领导下的联邦德国态度模糊:他固然想通过“美欧防务相连”确保欧洲安全,但又担心因同意美国重新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反而使西欧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
1987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左思右想后,1979年12月,经施密特倡议,北约理事会通过一个名为“双重决定”的决议,敦促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武器谈判,否则,北约将在西欧部署导弹以制衡苏联。1981年起,美苏双方开启谈判。1983年,谈判破裂,美国开始在西欧部署Ⅱ型导弹与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最终,苏联因国内经济低迷不得不让步。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随着苏联的最后一枚“开拓者”导弹被运抵华盛顿航天博物馆与美国的潘兴Ⅱ型导弹一起展出,导弹危机划上了一个逗号。
这是一个欧洲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维护欧洲和平做出的贡献,《中导条约》被誉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协议”,被视作构成欧洲安全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石”,“有益于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关于《中导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里这样描述:“在里根的心底深处,相信美苏共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他认为美苏共存的基础,不应该建立在相互以核恫吓的平衡点上,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完全没有核武器的世界。刚好,有人与他共此清梦,那就是苏联新上任的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霍布斯鲍姆继续写道:“冷战结束,是因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方或双方俱皆如此,认清了核竞赛邪恶无理性的本质,并且相信对方也真心诚意,愿意结束这场疯狂可笑的竞赛”;“就实质而言,冷战可以说在雷克雅未克(1986年)和华盛顿(1987年)两次高峰会议后便告结束”。 (顾登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