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头(2)
前几年,人们在临海一座礁石上,发掘出了两块春秋时期的玉盘,据说那玉盘所在的废墟,就是当年秦始皇不远千里,由咸阳巡幸至此的停留地。
寻古探幽
进入天尽头风景区,北侧山坡上是始皇庙,亦称日主祠。这座始皇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东游时在这里修建了始皇庙,后来汉武帝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来成山头礼拜八神之一的日主时,又修建了日主祠。目前留存的建筑主体建于清代。除了前殿和正殿,还有东殿天后宫、邓公祠、钟楼、戏台等建筑,青砖红柱、飞檐凌空。
出始皇庙,庙东有一条小路,十步九折,两旁怪石嶙峋。拾级而上,峰巅建有望海亭,似大鹏展翅。登临其上,阵阵海风扑面而来,海天山色尽收眼底。
亭东南便是秦代所立石碑。往东步行数百米,有一开阔地,筑有“拜日台”,雕梁画栋,乃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到成山头礼拜日主时所立。从“拜日台”下山,沿海岸路一路向东,就是闻名遐迩的“天尽头”了。
1894年,在成山头正东海面上,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此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舰上200余名北洋海军官兵壮烈殉国,清军在此战中失利。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将海战情况上报京师,朝野大震。光绪帝对邓世昌的英勇壮举大为赞赏,特谥邓为“壮节公”。又命人草拟了一幅御赐碑文。后被人从京城请回御赐碑文,立碑在成山头。
站在这危岩峭拔的“天尽头”,扶栏远眺,海天相接,烟波浩渺。叶叶扁舟似从天际飘来,群群鸣鸟疑从海中飞出。俯首观看,陡峭险峻,乱石穿空,各呈奇迹。峭石间,白浪滔天,浪花飞城,不时发出巨响。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而今,更吸引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
来到成山头的游客不难发现,这里的松树十分矮小,树龄却在数百年乃至更久。传说是秦始皇不允许树木长得高过自己。真正的原因却是这里海风强、雾气大,气候阴冷,不适合树木生长。
独特的海蚀地貌
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大风、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海域最大浪高达7米以上,成为中国研究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能源等的宝贵科研基地。成头山还有中国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驴岛上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和海洋气候变迁的科研价值。
成山頭的典型海蚀地貌很受国内地质学家的重视。海蚀洞是在海崖底部形成的隧道形洞穴,位于潮间带。在这里,破坏性波浪不断冲击海岸,满布裂缝的岩石会受干湿交替、水力作用、溶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影响。当海水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岩石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从而在岩壁上形成凹穴。这些凹穴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冲进洞内的海浪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另一个洞口。这时,当海水涌进下面的洞口时,巨大的水压会以喷射水的形式从另一个洞口释放出去。这种洞穴被称为海蚀洞。如海蚀洞贯通地面,令地面出现孔洞,我们则称地面上的孔洞为吹穴。古海蚀穴可以作为判断古海岸线高度的标志。
成山头集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这在中国沿海是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同时,由于地处独特的地理区位,又受到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这里是中国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
中国的好望角
在波涛翻滚、海流湍急的非洲大陆南端,有一个酷似鹰嘴的好望角,把印度洋与大西洋航线断然“劈开”。好望角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自古以来就是航海史上好望不好过的地方,被称为“船员的坟墓”。
我国也有一个“好望角”,也是两船碰撞海事频发的海域,它就是成山头外的成山角。成山角北临渤海,东南临黄海,像一把尖刀直插在两海之间,主航道距成山头仅5海里,是黄海船北上、渤海及大连船南下的必经之路。这里崖险、水深、流急、浪恶,且多大雾和大风,过去事故频发,遇难的船舶数不胜数,流传着“船过成山头,十个舶公九个愁”的谚语。航船每次路过这里,值班驾驶员都高度紧张。
成山角附近海域气象条件不好,是黄海海区大风日数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国沿海多雾地区之一,素有“雾窟”之称。此海域航道窄,船只不论是北上进入渤海,还是南下,都要在成山角这里转弯。一旦遇大雾,视程不好,就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成山头灯塔
为使航船顺利航行,世界各地都建有无数灯塔。成山头也不例外,这里的灯塔已经为成山头的一处风景。成山头灯塔位于成山头呷角,是我国最早的古灯塔之一,而且遗址仍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被航海者誉为“黄海之光”。
位于荣成成山镇的天鹅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湖,是冬季大天鹅的生存之地
早在公元7世纪,山东高角已成为近海航线的必经之地。杜甫在《后出塞》诗中曾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为指引过往船只,当时的人们在靠近海边的山顶上,垒砌石堆,竖立标杆,白天高挂布幡,夜间悬点灯火。可以说,成山头是我国近海航路上最早、最重要的导航标之一。
1821年,人们在成山头架起木杆,其上置铜盆贮油膏,晴夜通宵燃烧,为航海助航。然而,这种萤火之光挡不住狂风的吹袭。
1864年,人们又建造了一座高达6米的灯塔,四角用花岗岩砌起,外形酷似一个瞭望台。在露天的台顶高处架着横梁,横梁上放着一个很大的铁盘。每逢黑夜降临或是海上起雾、刮风之日,便在铁盘里架起木柴,燃起大火,渔民能借助那通红的火光,调整航向,平安返回。
往后,英国殖民者在成山头建了一座近20米高的灯塔。
解放以后,成山头灯塔得到重修。从海面上望去,白色的石砌塔楼朴实典雅,好像一座欧式古城堡。圆形的灯塔拔海60余米,灯光射程20多海里,还设有无线电指向标为来往船舶导航。
晨雾里,一声声沉闷的笛声响起,那是被渔民称作“海牛”的巨型雾笛发出的。它向远航的船只报告:不要靠近,这里有湍流、险浪与暗礁…… (刘少才)
寻古探幽
进入天尽头风景区,北侧山坡上是始皇庙,亦称日主祠。这座始皇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东游时在这里修建了始皇庙,后来汉武帝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来成山头礼拜八神之一的日主时,又修建了日主祠。目前留存的建筑主体建于清代。除了前殿和正殿,还有东殿天后宫、邓公祠、钟楼、戏台等建筑,青砖红柱、飞檐凌空。
出始皇庙,庙东有一条小路,十步九折,两旁怪石嶙峋。拾级而上,峰巅建有望海亭,似大鹏展翅。登临其上,阵阵海风扑面而来,海天山色尽收眼底。
亭东南便是秦代所立石碑。往东步行数百米,有一开阔地,筑有“拜日台”,雕梁画栋,乃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到成山头礼拜日主时所立。从“拜日台”下山,沿海岸路一路向东,就是闻名遐迩的“天尽头”了。
1894年,在成山头正东海面上,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此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舰上200余名北洋海军官兵壮烈殉国,清军在此战中失利。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将海战情况上报京师,朝野大震。光绪帝对邓世昌的英勇壮举大为赞赏,特谥邓为“壮节公”。又命人草拟了一幅御赐碑文。后被人从京城请回御赐碑文,立碑在成山头。
站在这危岩峭拔的“天尽头”,扶栏远眺,海天相接,烟波浩渺。叶叶扁舟似从天际飘来,群群鸣鸟疑从海中飞出。俯首观看,陡峭险峻,乱石穿空,各呈奇迹。峭石间,白浪滔天,浪花飞城,不时发出巨响。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而今,更吸引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
来到成山头的游客不难发现,这里的松树十分矮小,树龄却在数百年乃至更久。传说是秦始皇不允许树木长得高过自己。真正的原因却是这里海风强、雾气大,气候阴冷,不适合树木生长。
独特的海蚀地貌
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大风、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海域最大浪高达7米以上,成为中国研究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能源等的宝贵科研基地。成头山还有中国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驴岛上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和海洋气候变迁的科研价值。
成山頭的典型海蚀地貌很受国内地质学家的重视。海蚀洞是在海崖底部形成的隧道形洞穴,位于潮间带。在这里,破坏性波浪不断冲击海岸,满布裂缝的岩石会受干湿交替、水力作用、溶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影响。当海水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岩石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从而在岩壁上形成凹穴。这些凹穴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冲进洞内的海浪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另一个洞口。这时,当海水涌进下面的洞口时,巨大的水压会以喷射水的形式从另一个洞口释放出去。这种洞穴被称为海蚀洞。如海蚀洞贯通地面,令地面出现孔洞,我们则称地面上的孔洞为吹穴。古海蚀穴可以作为判断古海岸线高度的标志。
成山头集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这在中国沿海是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同时,由于地处独特的地理区位,又受到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这里是中国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
中国的好望角
在波涛翻滚、海流湍急的非洲大陆南端,有一个酷似鹰嘴的好望角,把印度洋与大西洋航线断然“劈开”。好望角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自古以来就是航海史上好望不好过的地方,被称为“船员的坟墓”。
我国也有一个“好望角”,也是两船碰撞海事频发的海域,它就是成山头外的成山角。成山角北临渤海,东南临黄海,像一把尖刀直插在两海之间,主航道距成山头仅5海里,是黄海船北上、渤海及大连船南下的必经之路。这里崖险、水深、流急、浪恶,且多大雾和大风,过去事故频发,遇难的船舶数不胜数,流传着“船过成山头,十个舶公九个愁”的谚语。航船每次路过这里,值班驾驶员都高度紧张。
成山角附近海域气象条件不好,是黄海海区大风日数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国沿海多雾地区之一,素有“雾窟”之称。此海域航道窄,船只不论是北上进入渤海,还是南下,都要在成山角这里转弯。一旦遇大雾,视程不好,就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成山头灯塔
为使航船顺利航行,世界各地都建有无数灯塔。成山头也不例外,这里的灯塔已经为成山头的一处风景。成山头灯塔位于成山头呷角,是我国最早的古灯塔之一,而且遗址仍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被航海者誉为“黄海之光”。
位于荣成成山镇的天鹅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湖,是冬季大天鹅的生存之地
早在公元7世纪,山东高角已成为近海航线的必经之地。杜甫在《后出塞》诗中曾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为指引过往船只,当时的人们在靠近海边的山顶上,垒砌石堆,竖立标杆,白天高挂布幡,夜间悬点灯火。可以说,成山头是我国近海航路上最早、最重要的导航标之一。
1821年,人们在成山头架起木杆,其上置铜盆贮油膏,晴夜通宵燃烧,为航海助航。然而,这种萤火之光挡不住狂风的吹袭。
1864年,人们又建造了一座高达6米的灯塔,四角用花岗岩砌起,外形酷似一个瞭望台。在露天的台顶高处架着横梁,横梁上放着一个很大的铁盘。每逢黑夜降临或是海上起雾、刮风之日,便在铁盘里架起木柴,燃起大火,渔民能借助那通红的火光,调整航向,平安返回。
往后,英国殖民者在成山头建了一座近20米高的灯塔。
解放以后,成山头灯塔得到重修。从海面上望去,白色的石砌塔楼朴实典雅,好像一座欧式古城堡。圆形的灯塔拔海60余米,灯光射程20多海里,还设有无线电指向标为来往船舶导航。
晨雾里,一声声沉闷的笛声响起,那是被渔民称作“海牛”的巨型雾笛发出的。它向远航的船只报告:不要靠近,这里有湍流、险浪与暗礁…… (刘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