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过大年(1)
春节,是华人世界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习称“过年”。它是身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思念故土、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及其民俗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地区,帝尧封陶,西周时尹吉甫将军筑城,秦汉时置平陶、中都二县,到北魏时改名平遥,并迁城址至今平遥古城。经历代延续、建设、修缮,形成今天平遥古城之规模。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也将文化与习俗代代传续,形成今天富有特色的汉民族文化之城。其中,春节以“平遥中国年”的名义列入国家文化项目“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成为海内外朋友过年的好去处。
平遥中国年
在平遥当地一直延续着先辈的年俗,这是活着的、流淌着文化血液的一座古城。平遥年俗及民间社火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由农村祭祀、社戏和春节、元宵节等节庆娱乐演变而成。199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将原有的、自发的民间年俗文化及其实践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平遥赏灯会”“我在平遥过大年”“晋商社火节”等集体活动,后来于2006年春节将其整体“打包”融合形成“平遥中国年”活动并延续至今。
年节下古街
“平遥中国年”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民族古城—平遥古城为依托,以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为时机,以展示、体验传统民俗活动为内容,成为国内春节品牌活动的优选项目,并于2008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主阵地。
平遥中国年的活动时间一般为腊月廿三至正月十六,地点在整个平遥古城区,主题根据年度特色确定,如近年的主题有“世界的平遥·我的家(2018)”“大美古城·情暖四海(2017)”“情暖古城·善行天下(2016)”“德润平遥·传承文明(2015)”“走进古城·穿越千年(2014)”。活动内容以契合主题的平遥地方民俗活动为主,如2018年的活动内容分布在“欢歌迎春、翰墨同春、彩灯靓春、社火闹春、民俗乐春、网络贺春、戏曲唱春”7个项目中,以展现“喜·乐、家·国、古·今、中·外”的特色氛围。
平遥的年俗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年俗活动主要体现在年食、节庆、文娱等方面。传统年在平遥当地的时间拉得很长,俗语“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形象地说出了平遥年节的长度,节前准备,节后庆贺,短的到正月十五,长的到二月初二。节中套节,节日不断,祥和喜庆。
独特的年食
中华文化中,吃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每个节庆都有其独特的食品。平遥人在为过年准备的各项食品年货中,比较重要的有:
糖瓜 糖瓜也称“粞瓜粘”,这是腊月廿三祭灶君爷的主要食品,这天平遥人要吃点糖瓜。糖瓜的制作原料是小米面和麦芽,将二者同煮会由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小米面里的淀粉而得到麦芽糖,用火熬糖直至糖浆浓稠起泡,再把熬制好的麦芽糖来回拉扯直至韧劲十足塑形成糖条,借助室外冷空气将其裁切成糖瓜。
糖瓜
步步糕 步步糕也称“油糕”,“糕”与“高”谐音,所以故雅称“步步糕”,这是平遥人在春节前要备好的重要年食之一。其原料有糜子面(糕面)、水、红豆、糖、枣等,做法是先将糕面置于盆中并用温水和成小面团,将小面团放于笼屉中蒸15分钟,再把蒸好的小面团整理成大面团,再分成小份将红豆、糖、枣做成的馅包入,将包好馅的糕胚放入油锅,待到糕身起泡、变金黄色即可捞出食用,香甜爽口。
油花花 “高档点心不稀罕,就稀煞咱那平遥的油花花”道出了平遥人对自家年食的热爱。历史传承下来的习惯,油炸食品比较好保存,油花花就是其中的代表,腊月里家家户户要做很多,既用来自家吃也用来赠送亲友。制作油花花,先将一定比例的水、油、面、糖、粞瓜汤等混合和好面,然后妇女们用巧手捏出造型各异的花胚,之后将花胚下油锅炸,待色泽金黄即可捞出食用,酥脆可口。
花馍馍
花馍馍 平遥人家的花馍馍类型繁多,有的用于祭祀,如枣山山(灶神、财神)、如意顺意(门神、财神、祖神),有的用于祝贺,如括兰(一种面圈,送给未成年孩子)、公日(娘家给女儿)等。这些也要在年前准备好,并将其各归其途。其做法是由妇女用和好的白面捏制好,再用蒸笼蒸熟即可。
坨坨肉 坨坨肉是肥肉与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间,肥膘的嫩、瘦肉的糯、脆骨的劲共同成就一份神奇的坨坨肉。将猪头、内脏清洗干净下锅煮,然后取出切碎并加入各种调料温煮,再将其捞出置于盆中冷却,最后倒出切割成小块状食用。
坨坨肉
合碗碗 这是平遥当地最具风味的地方肉食,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宴席上都会出现。合碗碗味道佳、品种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如酱梅肉、烧肉、大肉、酥肉、蹄子、丸子、清蒸鸡肉、清蒸羊肉等。一般将猪膘、五花肉块在锅里煮后捞出叫“紧肉”,再在肉面上涂黄酒经油锅烧制后捞出,切成不同形狀的块,每碗五两,如条形烧肉、块形大肉、蹄子块形连刀切肉,按形状排在土陶碗里,加葱节、姜片、食盐、八角、花椒水,上笼蒸,蒸好后,取出冷却即可长期保存。食用时要再蒸并添加制好的上汤,如烧肉、丸子加清汤,大肉、蹄子加勾芡汤等。 (程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