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庙会,妙不可言(2)
上海的乡村庙会
上海庙会是江南庙会的地域缩影,肇始于盛唐时期。南宋以后,海运贸易日益发达,上海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贸集镇,被誉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元代至元年间,上海县从松江府析出,成为东南地区的壮县,市镇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上海庙会的形成与发展,较有特色的如清明时节举办的龙华庙会、一年一度的静安浴佛庙会以及常年开放的城隍庙庙会。据统计,建国前在上海举办的各类庙会多达130余处。除了龙华庙会、静安庙会等城镇庙会外,乡村庙会是上海庙会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并成为民间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
在众多的上海乡村庙会中,尤以金山乡村庙会最为著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有“灯会”“春社”“秋赛”“香市”等20余种,大抵分布于金卫、张堰、吕巷、枫泾、漕泾、山阳、朱行等乡镇。金卫,又名金山卫,是金山境内重要的乡镇之一。金山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最早是为了防御海上倭寇而修筑的卫所。建镇后,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都要在金山卫的城隍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早在庙会举办的前一个月,各地商贩就要赶置货源,然后相约于节前一两日内抵达庙前,搭棚置摊。庙会期间,烟火弥漫、香客熙攘,从东门至西门3里的大道两旁,百货、茶点、农具等商铺一应俱全,茶坊酒肆座无虚席,甚至瓦砾废墟处还有江湖艺人杂耍。入夜时,庙前华灯竞放,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至三更始散,待五更钟鸣早市复始,通常庙会活动要持续3天。
张堰的秦望山庙会也是金山庙会的代表。张堰镇因汉代名仕张良在此隐居而得名,魏晋时期已是富庶的集镇。元明之际商贾云集,被誉为“浦南重镇”。张堰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镇西的秦望山,相传是秦始皇登山观海之处。山麓还留存有秦代铺设的驰道,名曰秦皇道。山下有秦山村,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秦望山八景”,是文人骚客曲水流觞、吟诗集会之处。张堰秦望山庙会,又名“四节庙会”,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每逢三月初一、十五、二十八日以及四月初一之时,当地民众都要举办四节庙会,乡民们赶庙会,购置农具和日用品等,商贩云集,人流如潮,坊间有“前三次不去,四月初一必到”的谚语。此外,每逢九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张堰镇还要举行灯会庙会。鳞次栉比的商户都要张灯结彩,乡民们则观灯采货。为了吸引游客,商户们往往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子时,而且还要推出各式促销活动,譬如布匹店“足尺加三”,南货店“降价削码”,以此招徕南北客商。
吕巷乡的五龙庙会也颇具特色。五龙庙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致为霜降前后的农历十月,庙期3天,主要是为了酬神唱和。庙会前几日,乡里族老就要召集乡民,在庙前中心广场搭建戏台,并在四周搭建小戏台。然后由乡绅出资,邀集戏班、滩簧等艺人前来助兴。庙会举行之时,除当地乡民和商贩外,还有从松江、平湖赶来的客商。庙会上兜售百货、农具、水果、饭菜、小吃以及吹糖人、套泥佛头等一应俱全,游客簇拥,异常热闹。除金山乡村庙会外,还有川沙、青浦、奉贤等乡村庙会。据记载,川沙乡村庙会多达17处,会期因寺庙而异,较大的庙会有唐暮桥迎圣节庙会、顾路乡观音堂庙会、城厢镇东岳庙会等,会期一般3~5天,多者10~15天。青浦淀山湖畔的朱家角镇,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要举办三官大帝庙庙会,赶集乡民多达数万之众。奉贤乡村庙会也有20余处,以柘林乡二月十九日举办的小普陀庙会和齐贤乡十月二十四日举办的白沙庙庙会香火最盛。传说,小普陀庙供奉的是从舟山普陀庙漂泊而来的观音菩萨。柘林乡位于东海之滨,庙会期间,香客要到海滩上面向舟山普陀庙方向烧香磕头,俗称“隔海烧香”。
金山一帶规模较大的庙会,还有山阳乡八月十八日举办的海潮生日庙会和东市阳爷庙三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举办的赛会,亭林镇十月十三日举办的十月朝节场庙会以及六月二十三祭水龙节庙会和八月二十四日施相公庙会,枫泾镇清明节举办的东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四举办的南城隍庙庙会和八月初二举办的施王庙会等。
龙华庙会
盛况空前的龙华庙会
上海庙会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龙华庙会。谈及龙华庙会,就要从龙华港、龙华寺、龙华塔开始说起,即民间常说的“一港、一寺、一塔”。据地方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龙华一带已被称为“龙华荡”,这里枕江倚海,沃野千里,物产丰盈。东吴时期,龙华荡开始有渔民居住,此后逐步发展成为龙华镇。缘于地理位置优渥,南北货船多聚集于此,龙华港穿城而过,东接黄浦江,西连漕河泾和蒲汇塘,已成为江南重要的商贸口岸。唐天宝十年(751),松江府置华亭县,在龙华设有邮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海镇设有上海驿,并在龙华设立急递铺,龙华成为松江府水路要津。至元二十八年(1291),松江府析出上海县,所辖范围囊括南市、龙华一带,因此民间有“先有龙华,后有上海”之说。
龙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孙权赤乌五年(242),最早为孙权孝敬其母所建,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江南千年古刹,故名“龙华古寺”。“龙华”二字语出释典,《法苑珠林》载有“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龙华寺即为弥勒菩萨道场。唐垂拱三年(687),武则天赐钱五千贯、钞锭一千,不仅修缮宝塔,还建有圆通宝殿。明万历皇帝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并敕赐《大藏经》一部、鎏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和金印一颗,三者并称龙华寺“镇山三宝”。
龙华寺旁有一塔,名为龙华塔。相传为孙权敬母而筑,故又名报恩塔,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龙华夜泊》一诗中就吟诵过此塔。唐末黄巢起义时,龙华塔毁于兵燹,现存的塔身和塔基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塔下有龙华舍利记碑,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龙华塔角挂有56只铜铃,与塔身迴然一体,堪称江南一大胜景。龙华塔与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齐名,是为上海三大名塔。在龙华寺天王殿东南侧有一古钟,铸造于明洪武三年(1370),钟高2米,直径1.3米,重达3?吨,世人誉为“龙华晚钟”,是沪上八景之一。 (董强)
上海庙会是江南庙会的地域缩影,肇始于盛唐时期。南宋以后,海运贸易日益发达,上海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贸集镇,被誉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元代至元年间,上海县从松江府析出,成为东南地区的壮县,市镇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上海庙会的形成与发展,较有特色的如清明时节举办的龙华庙会、一年一度的静安浴佛庙会以及常年开放的城隍庙庙会。据统计,建国前在上海举办的各类庙会多达130余处。除了龙华庙会、静安庙会等城镇庙会外,乡村庙会是上海庙会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并成为民间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
在众多的上海乡村庙会中,尤以金山乡村庙会最为著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有“灯会”“春社”“秋赛”“香市”等20余种,大抵分布于金卫、张堰、吕巷、枫泾、漕泾、山阳、朱行等乡镇。金卫,又名金山卫,是金山境内重要的乡镇之一。金山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最早是为了防御海上倭寇而修筑的卫所。建镇后,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都要在金山卫的城隍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早在庙会举办的前一个月,各地商贩就要赶置货源,然后相约于节前一两日内抵达庙前,搭棚置摊。庙会期间,烟火弥漫、香客熙攘,从东门至西门3里的大道两旁,百货、茶点、农具等商铺一应俱全,茶坊酒肆座无虚席,甚至瓦砾废墟处还有江湖艺人杂耍。入夜时,庙前华灯竞放,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至三更始散,待五更钟鸣早市复始,通常庙会活动要持续3天。
张堰的秦望山庙会也是金山庙会的代表。张堰镇因汉代名仕张良在此隐居而得名,魏晋时期已是富庶的集镇。元明之际商贾云集,被誉为“浦南重镇”。张堰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镇西的秦望山,相传是秦始皇登山观海之处。山麓还留存有秦代铺设的驰道,名曰秦皇道。山下有秦山村,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秦望山八景”,是文人骚客曲水流觞、吟诗集会之处。张堰秦望山庙会,又名“四节庙会”,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每逢三月初一、十五、二十八日以及四月初一之时,当地民众都要举办四节庙会,乡民们赶庙会,购置农具和日用品等,商贩云集,人流如潮,坊间有“前三次不去,四月初一必到”的谚语。此外,每逢九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张堰镇还要举行灯会庙会。鳞次栉比的商户都要张灯结彩,乡民们则观灯采货。为了吸引游客,商户们往往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子时,而且还要推出各式促销活动,譬如布匹店“足尺加三”,南货店“降价削码”,以此招徕南北客商。
吕巷乡的五龙庙会也颇具特色。五龙庙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致为霜降前后的农历十月,庙期3天,主要是为了酬神唱和。庙会前几日,乡里族老就要召集乡民,在庙前中心广场搭建戏台,并在四周搭建小戏台。然后由乡绅出资,邀集戏班、滩簧等艺人前来助兴。庙会举行之时,除当地乡民和商贩外,还有从松江、平湖赶来的客商。庙会上兜售百货、农具、水果、饭菜、小吃以及吹糖人、套泥佛头等一应俱全,游客簇拥,异常热闹。除金山乡村庙会外,还有川沙、青浦、奉贤等乡村庙会。据记载,川沙乡村庙会多达17处,会期因寺庙而异,较大的庙会有唐暮桥迎圣节庙会、顾路乡观音堂庙会、城厢镇东岳庙会等,会期一般3~5天,多者10~15天。青浦淀山湖畔的朱家角镇,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要举办三官大帝庙庙会,赶集乡民多达数万之众。奉贤乡村庙会也有20余处,以柘林乡二月十九日举办的小普陀庙会和齐贤乡十月二十四日举办的白沙庙庙会香火最盛。传说,小普陀庙供奉的是从舟山普陀庙漂泊而来的观音菩萨。柘林乡位于东海之滨,庙会期间,香客要到海滩上面向舟山普陀庙方向烧香磕头,俗称“隔海烧香”。
金山一帶规模较大的庙会,还有山阳乡八月十八日举办的海潮生日庙会和东市阳爷庙三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举办的赛会,亭林镇十月十三日举办的十月朝节场庙会以及六月二十三祭水龙节庙会和八月二十四日施相公庙会,枫泾镇清明节举办的东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四举办的南城隍庙庙会和八月初二举办的施王庙会等。
龙华庙会
盛况空前的龙华庙会
上海庙会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龙华庙会。谈及龙华庙会,就要从龙华港、龙华寺、龙华塔开始说起,即民间常说的“一港、一寺、一塔”。据地方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龙华一带已被称为“龙华荡”,这里枕江倚海,沃野千里,物产丰盈。东吴时期,龙华荡开始有渔民居住,此后逐步发展成为龙华镇。缘于地理位置优渥,南北货船多聚集于此,龙华港穿城而过,东接黄浦江,西连漕河泾和蒲汇塘,已成为江南重要的商贸口岸。唐天宝十年(751),松江府置华亭县,在龙华设有邮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上海镇设有上海驿,并在龙华设立急递铺,龙华成为松江府水路要津。至元二十八年(1291),松江府析出上海县,所辖范围囊括南市、龙华一带,因此民间有“先有龙华,后有上海”之说。
龙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孙权赤乌五年(242),最早为孙权孝敬其母所建,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也是蜚声海内外的江南千年古刹,故名“龙华古寺”。“龙华”二字语出释典,《法苑珠林》载有“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龙华寺即为弥勒菩萨道场。唐垂拱三年(687),武则天赐钱五千贯、钞锭一千,不仅修缮宝塔,还建有圆通宝殿。明万历皇帝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并敕赐《大藏经》一部、鎏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和金印一颗,三者并称龙华寺“镇山三宝”。
龙华寺旁有一塔,名为龙华塔。相传为孙权敬母而筑,故又名报恩塔,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龙华夜泊》一诗中就吟诵过此塔。唐末黄巢起义时,龙华塔毁于兵燹,现存的塔身和塔基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塔下有龙华舍利记碑,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龙华塔角挂有56只铜铃,与塔身迴然一体,堪称江南一大胜景。龙华塔与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齐名,是为上海三大名塔。在龙华寺天王殿东南侧有一古钟,铸造于明洪武三年(1370),钟高2米,直径1.3米,重达3?吨,世人誉为“龙华晚钟”,是沪上八景之一。 (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