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歌楼四处起笙箫,犹唱开元盛世曲(2)
行乐又称“路曲”,是指在室外街道行进时或庙会场合演奏的鼓乐,艺人们需要在行进时携带乐器进行奏乐,因此乐器均为材质轻巧、方便携带的小件乐器,演奏的大多是小型散曲,以曲调为主,旋律优美细腻,节奏乐器也仅仅起到击拍和伴奏的作用。
行乐又分同乐鼓、乱八仙两种演奏形式。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还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手梆子等伴奏,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乱八仙以使用笛、笙、管、云锣、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进行演奏而得名,风格活泼。乱八仙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
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传统鼓乐社
西安鼓乐的演奏团体多为各村、镇、寺院、庙宇组织的鼓乐社。鼓乐社是社员日常排练、传授技艺、组织演出以及参与乐社娱乐活动的机构,也是西安鼓乐乐种及音乐作品赖以生存、发展和传播的基本群体单位。传统乐社成员主要以民间草根阶层的民众群体为主,如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市民阶层和道士、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他们在业余时间,凭借对鼓乐的浓厚兴趣和守护传统的责任心学练鼓乐。
, 百拇医药
20世纪20~40年代,流传于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乐器社数量众多,发展繁荣,乐社大多依据居住地区的庙宇名称、乡间村落及街巷名称命名,当时有“有街坊就有庙,有庙就有鼓乐社”的说法,如城隍庙社、三义庙社、香米园社、西村乐器社等。目前,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鼓乐社有: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这些乐社演奏曲目数量多,演奏技艺精湛严谨、各具特色,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僧、道、俗各成一派,相得益彰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西安鼓乐的全貌。
道派鼓乐主要为城隍庙道士所传,技巧娴熟,讲求“磨工加花”,风格温和典雅,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空灵玄妙。城隍庙位于西安古城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故称“都城隍庙”。几百年来,庙内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目前,庙内保存有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乐谱13本,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内容丰富。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地区历史悠久、人数最多、颇有声望的道派鼓乐社。
, 百拇医药
僧派鼓樂由一毛姓和尚所传,鼓乐演奏者多为平民、僧人,演奏风格与其传经、适应听众习惯有关,音调较高,粗犷敞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僧派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
俗派鼓乐则是由于僧派鼓乐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在农村地区活动,与僧、道两派相比,更多地吸收了戏曲、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音调高扬、粗犷浑厚、质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俗派鼓乐代表乐社有周至南集贤东、西两村鼓乐社和长安何家营鼓乐社。
僧、道派鼓乐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市民们在日落店铺打烊后,聚集到四合院自娱自乐。庙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竭尽全力,昼夜演奏,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他们也会热情地前往耍曲,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表现力更强,极大地活跃现场气氛。
俗派鼓乐因流传于农村地区,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较大,一般在农闲时参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庆贺丰收等。
, 百拇医药
酬神娱人、祈福禳灾的民众心声
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一般不参加有报酬的演出,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庆祝丰收等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其中庙会活动是西安鼓乐参与最主要的仪式活动。
旧时西安及周边地区庙宇林立,香火旺盛,庙会活动非常繁盛。鼓乐社每年主要参与并最具盛况的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庙古会、农历二月十七周至县南集贤庙会(皇会)、农历三月十六小寨大兴善寺密宗准提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四月初八城隍庙庙会、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庙会、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十九西五台菩萨庙会、农历七月十五小寨大兴善寺盂兰盆超度法会等。庙会活动通常是由寺庙向各鼓乐社发帖邀请,乐社收到帖子之后便开始精心准备,到起会之日,各个乐社一路吹曲奏乐前往寺庙朝拜。庙会期间,西安街头有不少仪仗齐全、阵容壮观的鼓乐乐队来往穿梭于各个寺庙之间,西安鼓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伴随着庙会活动得以繁衍生息。
在仪式活动中,鼓乐不仅具有可供群众欣赏与娱乐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祖辈们为了生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们带着美好的心愿,拿着心爱的乐器,吹打着,韵唱着,一路走去朝拜祈福,虔诚礼佛,求得庇护,颇具古老祭祀音乐的遗风。古朴深沉的吹打乐调、虔诚朴实的韵唱声不绝于耳,通过吹奏鼓乐祈求丰收、平安、健康,以此酬神、娱人、乐己,是西安鼓乐最根本的社会功能。, 百拇医药(冯姝婷)
行乐又分同乐鼓、乱八仙两种演奏形式。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还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手梆子等伴奏,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乱八仙以使用笛、笙、管、云锣、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进行演奏而得名,风格活泼。乱八仙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
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传统鼓乐社
西安鼓乐的演奏团体多为各村、镇、寺院、庙宇组织的鼓乐社。鼓乐社是社员日常排练、传授技艺、组织演出以及参与乐社娱乐活动的机构,也是西安鼓乐乐种及音乐作品赖以生存、发展和传播的基本群体单位。传统乐社成员主要以民间草根阶层的民众群体为主,如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市民阶层和道士、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他们在业余时间,凭借对鼓乐的浓厚兴趣和守护传统的责任心学练鼓乐。
, 百拇医药
20世纪20~40年代,流传于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乐器社数量众多,发展繁荣,乐社大多依据居住地区的庙宇名称、乡间村落及街巷名称命名,当时有“有街坊就有庙,有庙就有鼓乐社”的说法,如城隍庙社、三义庙社、香米园社、西村乐器社等。目前,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鼓乐社有: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这些乐社演奏曲目数量多,演奏技艺精湛严谨、各具特色,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僧、道、俗各成一派,相得益彰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西安鼓乐的全貌。
道派鼓乐主要为城隍庙道士所传,技巧娴熟,讲求“磨工加花”,风格温和典雅,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空灵玄妙。城隍庙位于西安古城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故称“都城隍庙”。几百年来,庙内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目前,庙内保存有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乐谱13本,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内容丰富。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地区历史悠久、人数最多、颇有声望的道派鼓乐社。
, 百拇医药
僧派鼓樂由一毛姓和尚所传,鼓乐演奏者多为平民、僧人,演奏风格与其传经、适应听众习惯有关,音调较高,粗犷敞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僧派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
俗派鼓乐则是由于僧派鼓乐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在农村地区活动,与僧、道两派相比,更多地吸收了戏曲、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音调高扬、粗犷浑厚、质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俗派鼓乐代表乐社有周至南集贤东、西两村鼓乐社和长安何家营鼓乐社。
僧、道派鼓乐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市民们在日落店铺打烊后,聚集到四合院自娱自乐。庙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竭尽全力,昼夜演奏,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他们也会热情地前往耍曲,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表现力更强,极大地活跃现场气氛。
俗派鼓乐因流传于农村地区,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较大,一般在农闲时参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庆贺丰收等。
, 百拇医药
酬神娱人、祈福禳灾的民众心声
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一般不参加有报酬的演出,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庆祝丰收等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其中庙会活动是西安鼓乐参与最主要的仪式活动。
旧时西安及周边地区庙宇林立,香火旺盛,庙会活动非常繁盛。鼓乐社每年主要参与并最具盛况的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庙古会、农历二月十七周至县南集贤庙会(皇会)、农历三月十六小寨大兴善寺密宗准提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四月初八城隍庙庙会、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庙会、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十九西五台菩萨庙会、农历七月十五小寨大兴善寺盂兰盆超度法会等。庙会活动通常是由寺庙向各鼓乐社发帖邀请,乐社收到帖子之后便开始精心准备,到起会之日,各个乐社一路吹曲奏乐前往寺庙朝拜。庙会期间,西安街头有不少仪仗齐全、阵容壮观的鼓乐乐队来往穿梭于各个寺庙之间,西安鼓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伴随着庙会活动得以繁衍生息。
在仪式活动中,鼓乐不仅具有可供群众欣赏与娱乐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祖辈们为了生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们带着美好的心愿,拿着心爱的乐器,吹打着,韵唱着,一路走去朝拜祈福,虔诚礼佛,求得庇护,颇具古老祭祀音乐的遗风。古朴深沉的吹打乐调、虔诚朴实的韵唱声不绝于耳,通过吹奏鼓乐祈求丰收、平安、健康,以此酬神、娱人、乐己,是西安鼓乐最根本的社会功能。, 百拇医药(冯姝婷)